背景:维生素C是我国少数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产品。有关数据显示,维生素C成为我国首个出口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医药产品。但是,维生素C似乎无法摆脱“低价——限产——高价——扩产”的恶性循环。
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进行的联合调查显示,全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维生素C生产能力合计超过8万吨,2010年底维生素C产能已接近18万吨,2012年将超过20万吨。
毫无疑问,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是导致维生素C价格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也将给该产业带来重大打击,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此,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资深专家俞观文担心,我国维生素C产业没有败在国际竞争中,却有可能毁于国内的“自相残杀”。
□本报记者 马景阳 郭 炉
对于朝阳产业,企业靠扩大产能就可实现迅猛发展;但对于成熟行业尤其是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行业,企业再扩大产能无异于雪上加霜。山东鲁维制药有限公司正面临这样的局势,中国维生素C行业占据世界九成市场,当前产能已是严重过剩,作为产能和市场份额第一的行业龙头,鲁维在后续发展路径上的明智选择是:锁定产能,多措并举寻求新的竞争优势。
逆势扩张跃居行业第一
“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维生素C由最高时十几万元一吨跌到了两三万元一吨,行业发展进入了最低谷,一段时间甚至是维生素C成本每吨2.8万元,可市场售价每吨仅2.5万元。就是在成本和市场价格倒挂的行业低迷时期,我们果断扩大了产能。”
鲁维制药总裁冯衍明介绍,公司要赢得主动权,必须加大投入、扩大产能,近年来先后投入5亿元,多次对维生素C生产设施进行扩产改造,仅2008年底金融危机时期,就投资3亿元新建了两条生产线,年产能迅速提升到3万吨,由此成为全国维生素C行业的龙头企业。
鲁维着力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产品98%以上出口,畅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同比增速超过70%,截止去年11月份,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合计3.2亿元。
面临产能过剩严峻形势
维生素C的世界市场,起初由欧美和日本的企业控制,一公司甚至提出用价格战打压中国企业。
最终,中国维生素C行业奋起自救并成功反扑,以东北制药、华北制药、鲁维制药等5大企业为首的中国维生素C的产能,2005年占领了世界市场的80%,目前则在90%以上。在这5大维生素C制造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恰是其中唯一的民营企业鲁维制药。
业内专家认为,2010年我国维生素C产能接近18万吨,2012年将超过20万吨,而目前全球维生素C消费量仅在10万吨左右,既有产能几乎超出了全球总需求的一半。
伴随中国维生素C行业的崛起,处于领跑位置的鲁维制药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不加以限制,随着产能严重过剩而来的或许是全行业亏损。
内部挖潜,着力降低成本
一个产能过剩的成熟行业,成本高低至关重要,谁的成本更低,谁坚挺的时间越长。
水和蒸汽是生产维生素C的重要成本,鲁维1个月需要30万吨水,价格按照1.3元每吨,一年水费接近500万元。
鲁维2009年投资近6000万元兴建了自己的污水处理厂,主要对公司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可以循环利用。此外,厂区污水经过二次发酵转换成沼气,利用沼气发电,每个月的发电量足以满足厂区部分生产自用,甚至可以提供部分生活用电,发电过程中还会产生蒸汽,冬天这部分蒸汽用于居民供暖,其他季节蒸汽就被送往厂区参与生产,往年的蒸汽费用基本省下。
冯衍明表示:“95%处理过的水被重新运回厂区用于生产,这样算下来,一年可以节省3000万元,换句话说,投资6000万元,两年收回成本以后每年节约的3000万元就是纯利润了。”
延伸链条寻求竞争优势
“鲁维再扩张产能显然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的后续发展路径是,锁定既有产能,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在收益上做文章,双管齐下寻求产能之外的竞争新优势。”冯衍明显然对鲁维当前的行业处境有着冷静的判断。
鲁维制药同时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当前正积极筹备生产两类新产品,其一是维C的上游原料产品山梨醇;其二则是维C的下游产品——维生素C钠、维生素C钙、维生素C磷酸酯等维C系列产品,这类产品可在维生素C基础上提升产品附加值10%-15%。
目前,山梨醇项目的厂房已经建成,预计2011年4月试产,届时鲁维的原料成本预计每吨可降低400元。维生素C钠、维生素C钙现已投产,磷酸酯则在安装调试生产设备。通过维生素C产品的前延后伸,鲁维打造了互为配套的产业链体系,消除了仅有维生素C这个产品太过单一的风险。
冯衍明还告诉记者,收率越高,同样原料的产成品越多,维生素C行业的总收率,国际上仅有60%,中国平均水平是70%,而鲁维以73%的总收率稳居全国第一,今后两年的目标是将收率提升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