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3月4日讯(记者 倪伟龄)作为连年雄踞我国医药行业年销售量之首的哈药集团,继去年成功引进美国辉瑞公司两个高科技动物疫苗品种后,在我国生物制药领域可谓异军突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两会”期间,记者就如何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哈药集团总经理姜林奎。
姜总纵览全局地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基础得到全面夯实,整体生产与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共有7346家药品生产企业,135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可生产化学药品制剂60个剂型、4500余个品种,制剂产能居世界前列;生产各类生物制品300多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余种。
2006~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约1倍,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9%。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5316.9亿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和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048.3亿元、1441.4亿元、1149.7亿元、448.7亿元和397.7亿元。至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已达10382亿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837.5亿元、2758.6亿元、1998.0亿元、950.0亿元和887.2亿元,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2006~2009年,全行业百强企业的集中度已从不足40%上升到42%,规模超过80亿元的药企达6家。从业人员数量也从2006年的14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68万人。
2006~2009年,医药进出口一直以高于GDP增幅2倍的速度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5%,进出口额从2006年的297.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07亿美元,增长约70%。其中,出口额从2006年的189.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320.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9.1%;进口额从2006年的107.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86.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0%。贸易竞争指数保持在26%-30%的水平,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医药进出口占全国整体进出口的比重从2006年的1.7%上升至2009的2.6%,占世界医药贸易的比重亦从2%上升至5%。
今后,国家将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姜林奎总经理接着分析,“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专项将更加体现国家意志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安排,健全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大幅提高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我国医药科技由仿制药向创新的根本性改变的进程,使我国成为药物后期研发的强国,加速大型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的培育,大幅提高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转变。中国医药行业增长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目前中国医药的60%是老年人消费的,而现在中国老龄人口约1个亿,到202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5亿,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顶峰4亿人。可以想象,未来10年、未来20年,我们国家的医药支出是个怎样的增长趋势。
二是医保覆盖人群的扩大。除了享有医保的2亿城镇职工外,2003年开始推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大概覆盖了8亿人口,另外,覆盖城镇居民(非工作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险也在2007年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医保和医保人均费用标准不断提升,会促进销量的增加,销量的增长必定会抵消价格下降的影响。
三是恶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环境、饮食结构变化带来的变化,最近几年,恶性病、慢性病的患病人群不断上升,单病的医药支出明显增高了。
总之,中国医药行业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迅速、医疗支出增加、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等条件支撑下,接下来的10年~20年必将具有非常可观的吸引力。
纵观世界,生物医药是中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使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优生优育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生物医药降低卫生总费用,使许多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大大降低患者医院门诊、住院的费用。
二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有重大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生物医药发展非常迅速,基本上被认为是21世纪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这也是全球化产业竞争的要求;在以前,产业发展要求更多着眼于成本、价格、功能,而目前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正在发生变化,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和品质,也就是把功能、价格、品质、绿色环保等进行综合判断,生物医药产业可替代传统医药产业,增加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姜林奎还与其他国家对比把握生物医药国际发展大势。国外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的重点之一,目前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非常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生物技术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目前生物技术专利占到世界专利总数的30%左右,利用基础工程技术和细胞生物学方法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生物基础的研究应用研究一体化等已得到广泛的重视。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投入较大的比例,近年来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同时医药创新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同时在全球性医药产业并购广泛的发生,主要是大型医药跨国企业,想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有针对性的并购,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二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美国制定了《生物技术未来投资和扩展法案》、修改了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和投资生物产业,奥巴马政府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予以大力支持。
日本政府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出台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生物行动计划》、成立生物技术战略研究会,首相亲自兼任会长。韩国提出了举全国之力发展生物技术。
姜林奎总经理就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条件及存在问题指出: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许多生物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基础。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的垄断格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在高技术领域中差距最小。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
二是产业组织不合理、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因为我国科技经济结合得不太紧密,在中试、放大、集成工程化环节薄弱,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甚至不到5%。
三是市场环境有待规范。目前医药市场流通秩序混乱、药品招标采购不规范。
四是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创新、医药卫生、投融资、药品评价、药品定价,转基因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机制改革比较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的需要。
姜林奎总经理建议,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要提出战略性的目标,同时需要着力进行政策体系的构建。在战略目标方面,未来几年加快推进生物医药成熟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年均增长25%左右,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局面得到扭转。2025年全球生物产业进入成熟阶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后来居上,并占有重要地位。生物医药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生物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创新能力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我国成为世界药物医药的大国和生物医药的强国。
第一,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做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举全国之力和各方面的力量,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第二,重点突破和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前沿生物医药技术,近期优选一批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化,重点推进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产品的创新,对于已实现产业化技术的,要扩大应用范围。
第三,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改造活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与系统集成能力,推进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室、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产业化的能力建设、鼓励形成与标准企业为核心的高端平台、扶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若干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推动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产业链结合组织化的成果,并与企业牵头,组织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有效实施机制,联合开展生物基础成果的转化。
第四,推动相关要素向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打造高校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快培育和发展要势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群,按照统筹规划,发挥比较有优势,分类指导,稳妥推进的原则,选择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开放性强的地区建设若干个颇具特色的国家生物医院产业基地。鼓励和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和上下游相关主体良好合作,合理分工,有效集成,优化产业链,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链运行成本,最大程度提升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第五,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生物医药企业。按照政府导向、市场机制的原则,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收购和兼并国外内拥有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兼并重组国内外发展良好的企业。加速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支持若干有技术科学,机制灵活的高科技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支持大中型生物医药流通企业,鼓励其走出国内市场,积极探索国际市场。
第六,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整合政府的科技计划,包括一些基金和科研技术条件,设计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基金,对于产业化过程中出资成本较高,难以完成市场化的生物产品予以一定的补贴,结合国家税收改革方向,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生物产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新创办生物医药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完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设立和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在国内创业板股票市场采取“单独名额、单独标准、单独评审”原则,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扩大医疗保险、计划免疫等覆盖范围。积极扩大生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普及教育,正确引导消费,在保障生物安全前提下,适当放宽转基因技术研究开发,逐步推进药品的委托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上市后,按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完善对生物技术企、研究机构和治理管理机构,进行生物技术的实验程序,以及中间实验,商品化生产和进出口等环节安全性的措施,加强生物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的监督力度。
第七,推动产业的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支持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以各种方式获取小型技术研发公司,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产品销售渠道等国际资源。建立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完善进出口环节管理,有重点、有层次开展国际合作。
第八,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教育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类型结构,加大高校生物类学科建设力度,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加强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第九,要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效鼓励生物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生物安全和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药品管理法》中有关新药认定办法。
第十,加快改革相关体制机制。要改变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改进新药注册审批办法,提高新药审批效率,优先审批原始创新药和集成创新生物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