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网】(记者 吴金勇)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成立已经是第6个年头,在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发展生物能源本身就会引起争议,更何况它的运作者是央企巨头。去年以来,粮价飞涨,这恰好给了许多人再次“打击”生物能源企业的借口。事实上,作为国内生物能源领域的领军者来说,中粮是如何思考这一问题呢?近期,本刊期间专访了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负责人中粮总裁助理岳国君。
《中国企业家》:中粮集团燃料乙醇的战略正在面临转型吗?
岳国君:中粮从成立生化能源事业部以来今年是第6个年头。2006年,我们开始在黑龙江肇东市建设了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500吨/年纤维素乙醇试验装置。到去年,中粮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和丹麦的诺维信公司三家合作建设的这个纤维素乙醇示范工厂已经实现1万吨工业试验装置。过去5年,中粮为这个项目投入的试验经费大概一亿多元人民币,中石化也投了三四千万人民币,而全球工业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的主导企业诺维信则是向我们提供酶。
这个项目的建成意味着中粮原有的燃料乙醇业务已全面转向纤维素的燃料乙醇。
《中国企业家》: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中明确提出,中国将“坚持非粮为主,积极稳妥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中粮是在这一政策之后想到的转型吗?
岳国君:不是的。更早的2005年,中粮就提出中国燃料乙醇的根本出路在于纤维素。2006年6月试验装置上马。然而,受到技术限制时至今日,试验装置才达到5万吨。很多人认为酶的菌种是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其实不是,现在酶的生产已非常商业化,全世界能生产酶的公司有十几家,国内也有许多酶制剂的公司,竞争力也相当强。更为关键的技术是在使用酶之前,我们必须要把秸杆进行预处理,通过预处理才能把木质素和纤维素分开,这样酶制剂才能作用到纤维素上。因此预处理才是关键技术。中粮现在有的22个相关专利,基本都是围绕预处理工艺的,其他的还有发酵、精馏和污水处理等技术。
《中国企业家》:与汽油相比,目前中粮生产的纤维素乙醇有竞争优势吗?
岳国君: 现在的纤维素乙醇技术我们已有了全面突破,乙醇的成本已接近于现在的汽油价格,如果国家再稍微给一些支持,它的价格会更有竞争力。
我们的技术现在能做到用5.5吨左右的秸秆加工出一吨酒精,生产酒精之后产生的废弃物可处理成沼气,沼气则用来发电。事实上,我整个工厂没有用到一粒粮食,并且可以形成一个循环性经济,非常低碳,并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早年开始上这个项目的时,我们就提出纤维素一定是解决中国生物燃料根本出路。
《中国企业家》:有媒体说,中粮要做中国的第四个油品巨头,你们有这个野心吗?
岳国君:这是不可能的,现在燃料乙醇一个5万吨装置就得花费三年时间来建设,这些年中粮总共才有几十万吨的产能,这点数字与三大石油巨头是不可比的。中粮的本质是做农产品,我们定位也很简单,就是打造全产业链的粮油企业。之所以进军生物能源,一是因为它确实与农产品有关;二是我们早年先进入这个行业,投入也很大,只好一直做下去了。
就整个中国的玉米加工领域来说,中粮占有的份额也不是很大,目前全国的玉米加工能力在是5千万吨左右,而中粮只有5百万吨,约占1/10,规模上中粮也不是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最多排第二位。
《中国企业家》:中粮生物能源的资产都在香港上市公司中粮控股(HK0606)这个平台上吗?
岳国君:除了丰原生化外,所有玉米深加工项目包括燃料酒精、淀粉、果糖、DDGS饲料、玉米胚芽油、食用酒精等都在这家香港公司。这些项目的投资主体也是中粮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