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医改顽疾困扰我国新药创制

   日期:2011-06-20     来源:米内网    作者:肖贺 刘景峰    浏览:1276    评论:0    
核心提示:低价药中标基药招标最近引起了医药业广泛讨论,而现行的药品定价体系,不仅仅影响到现有的药品品种,实际上,这对我国新药创制也
  

低价药中标基药招标最近引起了医药业广泛讨论,而现行的药品定价体系,不仅仅影响到现有的药品品种,实际上,这对我国新药创制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6月18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的国际新药创新发展论坛上,有专家认为,我国医药养医、药品定价体系不合理等宏观政策因素制约中国医药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而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新药物研发。

    近年来,而我国新药创制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目前新药创制愈发困难的情况下,我国创新药路径在哪?

    核心竞争力:创新药物研发

    在此次论坛上,记者从专家提供的数据看到,FDA历年批准的新药构成,NCE(新化学结构体)占据70%以上,新生物药成为药企申报的热门领域。在2009年有四分之一以上的FDA新批药品都是生物技术产品,2010年20个NCE获FDA批准上市。

    据了解,在美国,辉瑞的立普妥的专利权将在今年11月到期,据辉瑞公布的业绩报告,去年四季度,立普妥这单品种的销售额虽然下降了17%,但也达到26.3亿美元,这令中国的药企望尘莫及。创新药物毫无疑问成为了众多跨国药企的业绩奶牛。

    然而,创新药的属性注定其的艰难程度。原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药剂开发部总监及代理副总裁王泽人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创新药物产品要求一切以病人利益为上——药效高、毒性低、供应链稳定、价格低。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杜冠华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国际社会充分重视新药研发,竞争激烈,同时新药研发困难重重,研发速度没有加快,技术难度不断提高,发现模式亟待改变。

    对于未来新药创制方向,与会的专家也指出了新药发现的策略。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研发方向为例子作了一个梳理。

    他说,目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的方向有“以小分子多肽和含非天然氨基酸的多肽为基础的药物发展”、“WD40-重复蛋白的研究”、“中型分子量多肽作为药物发展靶点”等。其中“中型分子量多肽作为药物发展靶点”举了两个多肽例子。环孢霉素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手术后的免疫抑制剂,BMS-11肽先导物是卓越的GLP-1R激动剂,可作为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可惜它们无法通过肠道膜进入人体,因此无法成为口服候选药物。发现跳出“五规则以外”且具有可接受人体口服活性的小分子需要克服巨大的挑战。而发展这两个多肽的类似化合物,确定此类分子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制,设计和发展可口服的类似化合物,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

    另外,杜冠华介绍的网络药理学与药物发现,也引起与会者浓厚的兴趣。

    据介绍,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是在理解“疾病表型-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分析,来观察药物对病理网络的干预与影响,从而使研发的新药更接近于疾病的实际情况,提高研发的成功率。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疾病-疾病网络、疾病-药物网络、药物-药物络网。
    中国式创新遭遇医改顽疾

    虽然前述的专家介绍了很多先进的药物发现路径,但在国内要转化为上市药品却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实现。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3500多家通过GMP的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相同的仿制药品,上百家中国新药研发机构,很大程度上开发的也是仿制药。

    生物药研发严重滞后,仅有一、两家代表性的研发机构,抗体药物研发缺位。小分子药物研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近二十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对现代制药业的重大影响和改变,似乎与中国制药业无关。

    深圳市微心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鲁先平介绍说,有相关国际化合物专利授权的“国产”在研1.1和1.2类化学药及1类生物药(2003-2010)目前仅有两个化学创新药经FDA同意在美国进行临床研究。

    鲁先平说,宏观政策制约中国医药核心竞争力(创新药物研发)的建立。首先是现行的药品定价机制,这种以生产成本核算而非研发成本的定价体系使得企业没有合理的利益驱动。其次是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支持研发和承受风险。另外,药品管理法及注册管理法企业使得企业不能委托加工,同质化的企业和重复建设,产业链没能建立和发展。他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所有产业中研发投入最大、且又受制于药品注册管理法和药品专利法的一个十分特殊的产业。80-90年代中,部分中国药企在专利制度、药品注册管理制度、市场监管、外企参与度极为少的历史情况下完成原始积累而成长起来的模式已很难再现,必须寻找新的模式来实现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需求和规模效应。

    过去十年,我国CRO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研发水平的提升,但在技术与产品创新上仍没有根本改变。

    跨国药企产品占据中国医疗市场利润的高端。2009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位居世界第7。2008年中国医药市场上60%的产品由跨国药企提供,中国医药行业60%的利润为跨国药企,两个60%道尽了中国药企自身的尴尬,缺乏具有品牌号召力的中国原研产品和创新药尚未形成企业是原研和创新产品承载主体的理念、环境、机制。

    以仿制为主、价格竞争为手段,以带金销售取代研发的企业发展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对此,鲁先平建议要创新新药商业模式。

    如,以研发为主的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公司的崛起;加快中药的国际化进程,天津天士力由API(原料药)出口逐步进入制剂出口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另外,在专科用药企业的成长、专业化销售公司的不断成熟、品牌仿制药在资本、渠道、生产、销售的整合应不断加大力度。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