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九尊
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理事长石维忱最近透露,到2015年,生物制造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而要促进我国从生物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关键是要完善生物制造产业链。
石维忱说,目前生物制造对生产原料品质改良和产品后续应用重视不够,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体系,由此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尚未形成重大产业链
生物制造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基础化学品与原料等的一种工业方式,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造纸、纺织、采矿、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重要领域。
其目标是“两个替代,一个提升”,即以生物催化剂来取代化学催化剂的工艺路线替代,实现节能减排;以生物可再生资源取代化石资源的工业原料路线替代,实现低碳经济与工业可持续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生物发酵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竞争力的提升。
“生物制造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石维忱说,“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制造产业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例如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实现总产值5500亿元。其中大宗发酵产品中的味精、柠檬酸、赖氨酸等产品的产量和贸易量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带动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日益先进、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原料结构出现多元化,非粮原料比重明显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产业国际化也取得新进展,产品出口表现为稳定增长态势,大型企业成功打入了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生物制造近几年发展较快,投入少收益大,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的成绩。”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不过石维忱认为,尽管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生物制造技术目前仍停留在模仿和跟随发达国家的低层次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尚未形成重大的产业链等诸多问题。”
例如在产业链问题上,石维忱说,生物制造产品尤其是大宗生物制造品对资源和环境领域存在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原料利用率不高,废弃物排放量较大,资源综合利用深度不够和副产品附加值较低,对生产原料品质改良、产品后续应用技术等重视不够,未能形成功能配套的完善的产业链条体系。
“比如,在生物材料领域,偏重原料的生产,对材料改性及应用技术重视不足,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石维忱说,“因此完善生物制造产业链是促进我国从生物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因素。”
三大发展思路
石维忱表示,“十二五”期间,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生物制造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相结合,充分发挥核心成熟关键技术的支撑作用,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其次是调整产业结构,催生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本集聚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第三是扩大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 。生物制造产业要针对金融危机后世界消费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更加迫切。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等新形势,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政补贴、政府采购、价格调控等手段推广绿色生物产品,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要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新兴生物制造产品的产业化;发展生物基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等大宗生物制造产品,如非粮燃料乙醇、乳酸与聚乳酸、1,3-丙二醇。重点开发新型酶制剂,扩大酶制剂在食品、医药、造纸、皮革、纺织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范围,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发展清洁生产。
此外,要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生物制造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促进传统生物制造产业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
产值或破万亿元
石维忱估计,到2015年,生物制造产业产值或将达到1万亿元,有望占GDP比重3%,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能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此外,生物制造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用更加明显,在解决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时,石维忱认为,生物制造产业将在促进节能减排带动效应、促进石油资源替代、促进天然气替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节能减排方面,通过扩大生物酶催化等关键技术在食品、医药、纺织、造纸等重点行业的应用,到2015年,力争实现上述重点行业污染物产生量减少20%、排放量降低15%以上、降低能耗22%以上、节约用水15%以上。
通过对相关行业工艺的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同时,在生物制造产业通过积极发展非粮原料,减少粮食消耗,实现生物制造产业的绿色低碳化目标。
在促进石油资源替代方面,育成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等产业,建设绿色、低碳与可持续的产业经济体系。促进精细化工产品的生物法替代化学法达到20%,促进环境改善与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发酵工业技术水平提高20~30%,轻纺工业实现污染物源头控制,资源消耗与废水排放减少30%以上。
在促进天然气替代方面,构建高热值的生物燃气生产体系,形成秸秆、城市污泥与生活垃圾、各类粪便等三大甲烷生产体系和城乡一体化使用生产的管网体系,2015年形成相当规模的天然气替代。
届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形成几个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生物制造企业。有利于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技术创新、行业服务等体系也将形成。
同时,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新兴生物制造消费品、绿色生物工业品成为生物制造领域新的增长点。2015年之前,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一批高效清洁的新产品和过程,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善、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石维忱甚至希望,到2025年,全国生物制造产业有望达到占GDP比重5.5%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