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访微生物学家李季伦

   日期:2012-01-01     来源:发酵工业网    浏览:1906    评论:0    
核心提示:   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记者来到高速路口搭乘企业的车辆前往山东平度,简单寒暄之后就开始赶路。经同行者介绍,与记者坐在一
  

 

  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记者来到高速路口搭乘企业的车辆前往山东平度,简单寒暄之后就开始赶路。经同行者介绍,与记者坐在一起的就是我国知名微生物学家李季伦先生。

  “我现在已经86岁了,坐飞机要出具健康证明,本来坐火车就挺好的,但企业觉得我行动不便,非要开车去平度,这样花费肯定要高了”,看了记者递过去的名片后,李老告诉记者。

  从北京出发还很顺畅,可刚进山东境内就遇到大堵车,车辆一直走走停停。同行人员都担心李老太累,不断表示歉意.李老却一再安慰大家说:“没事,没事,大家在一起说说话也挺好。”

  5个小时过去了,车辆只向前挪了20公里,终于到达一个服务区。此时已经是晚上10点钟,大家早已饥肠辘辘,买了仅剩的几份盒饭,继续赶路。这时道路渐渐恢复畅通,大家都认为12点前可以赶到目的地。可还没走出20分钟,就再次起了大雾,能见度不足20米,车辆只能打着双闪缓慢前行。

  “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李老打趣道。

  雾越来越大,车辆行驶越来越慢。“看来只能在沿途找地方住下了。”同行人员提议。李老说:“安全第一,这种路况确实很危险。”

  车辆好不容易挪到滨州高速出口,大家一致同意先到城里找家宾馆住下,明日再赶路。由于雾大,很多过路车辆都决定临时在滨州住下,找了几家宾馆都被告知满员,一行人直到凌晨两点才住下。

  为了赶上企业的活动,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就起床赶路,赶到平度时已是中午,经过舟车劳顿,年事已高的李老显得略有疲惫。于是,午饭后企业人员建议李老稍事休息,下午两点再参加会议,但李老却坚持要先去一线车间看看。

  应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企业领导的陪同下,李老参观了生产车间和库房。在听取了企业发展规划后,李老建议:“企业应该考虑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能保护环境。”

  李老提出:“企业想要做农业产业链,就要重视发展微生物制剂项目,但项目的开展不能盲目,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作为基础。”

  李老的观点给企业带来新启发。近几年,微生物作为添加剂在化肥、农药、饲料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事微生物研究60余年的李老,谈及目前的国内微生物企业发展时说:“企业做微生物制剂项目,只有抓住菌种,才能成功。”他认为,企业想做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必须培育自己的菌种,再对现有菌种进行改良提高,同时企业需加强菌种的专利保护意识。

  李老建议:国内的企业发展微生物项目最好放在乡镇、农村,发展循环产业,把沼气池、屠宰场、养殖场、饲料厂、化肥厂建在同一区域。这样一来,秸秆粉碎后,加上微生物菌种在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利用沼气发电供应其他厂区用电,沼气渣可以运到化肥厂添加氮磷钾元素做有机肥料,沼气水经过处理可以进行灌溉,而且其他厂区的废水也可以回收到沼气池进行重复利用。

  现代科学研究应突破领域限制

  在和李老的交谈中,李老告诉记者,我国的科学研究目前存在一定误区。“科学不只是自然科学,还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现如今,我国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投入不足,交叉科学的研究环节显得更为薄弱。”李老说。

  他举例说: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当时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实验室,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第二个实验室是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实验室。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由遗传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组成,沃森的课题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而克里克正在作X射线的博士论文。但最终正是这样一个“杂牌军”却成功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原因就在于前两个研究小组的成员不是物理学家就是化学家,只专注于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不能发散思维。

  李老说,科学研究不应受专业限制、固定思维的影响,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研究,才能让科学研究打破常规,有所突破。

  微生物研究任重而道远

  理无专在,学无止境。李老的毕生都在研究微生物学,现在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他说:“我现在还在中国农大带博士生和研究生做研究,就是眼睛不太好,只能借助阅读器阅读。”

  李老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真菌毒素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研制。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方面,他首次提出双位点放H2途径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上,他构建了抗铵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在真菌毒素研究方面,发现了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在微生物发酵产品方面,先后研制开发了玉米赤霉醇、赤霉素GA3和GA4+7、莫能菌素、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等。谈及研究成果,他说:“目前我国的微生物发展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独创的东西不多,微生物的研究还需要后辈们的努力。”

  李老认为,研究微生物最终还是为中国大农业服务。在农业方面,微生物作为添加剂,不仅能够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促进了作物的生长,而且能提高作物品质产量。在畜牧业方面,微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增强饲料的营养,从而更好地被动物所吸收。

  活动结束后,一同乘车返回北京,记者原想送李老回家,但被他婉言谢绝。望着李老消瘦的背影,记者内心的敬意再次涌起,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学者、默默无私为农奉献者。

  一路同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记者对李老最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一辈子从事微生物研究就是想为人民服务,因为人人也在为我服务,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做贡献。”

(张高科)

 



  时至岁末,记者有幸与中科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微生物学家、李季伦先生一同前往山东平度调研某企业微生物制剂项目的实施。年近90的李老和记者畅谈了我国农业科学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一路下来,李老的朴实、对待科学的严谨以及亲力亲为的做事态度给记者留下了很多感动。

  不顾舟车劳顿 坚持去一线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