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2011年原料药出口颠簸中狂奔

   日期:2012-04-16     来源:医药经济报    浏览:1413    评论:0    
核心提示: 从世界范围来看,2010~2011年并没能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再加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对中国商品出口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从世界范围来看,2010~2011年并没能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再加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对中国商品出口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相比之下,有刚性需求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仍延续其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和兴旺。全球仿制药市场需求扩大,为中国医药商品迈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仿制药市场和产业已成为中国、印度两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空前机会,尤其在经济衰退的形势下,更加证实这种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在以上大趋势下,中国医药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得以高歌猛进。
 
  近年来,中国原料药中间体出口的特点之一是一些独占性、资源型原料药价格的持续走高,例如肝素钠;另一方面,同样是中国独占的优势型原料药,却因为国内产能过高或过度竞争而造成产业格局的变化,引起出口价格的下滑或成交萎缩,例如维生素C和青霉素系列。还必须看到,医药原料药类出口尽管继续向前跑,但同时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交货期缩短、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反映为成本压力增加。除此之外,能源价格、运输成本的提高,也在推高出口成本;欧元区贸易的汇率风险突显;传统大宗品种普遍面临成本上涨且产能过剩。因此,以转向高附加值小品种和专利到期重磅品种、转向新需求市场为特点的更高层次转向,必然是化学原料药转向制剂领域的新趋势。
 
  原料药类份额占绝对优势
 
  2011年,药品进出口情况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进口类药品的贸易总额为1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34%,增幅为17%;出口类药品的贸易总额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16%,增幅下降了1.21%。
 
  在2011年全年出口药品的构成中,化学原料药的比重保持在78%,比2010年略降,但仍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西成药的进口和出口双双提高,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4%和66%,表明中国制药产品出口向制剂转移,同时进口药品也参与中国国内医药行业竞争之列。
 
  健康网连续十年对原料药进出口额的跟踪显示,原料药类商品(生化药、西药原料、植物提取物)的进口保持稳定增长,进口额的增长幅度高于出口额增长。2011年,以西成药为代表的进口药品带动了进口额增长,内需拉动下的药品市场对于各类型的进口药品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机会。美元贬值对进口药是个利好消息,变相降低了进口药的成本压力。
 
  2010~2011年,出口原料药类迅速回升,同比增长率达到25%~27%,品种和涉及种类覆盖了大部分的化学类和生化类药物的前体和中间体。
 
  进出口结构生变
 
  在细分可能的产品类别后显示,免疫制品、氨基酸类和抗生素类原料药是构成进口商品的主要成分,这个构成近些年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在出口商品中,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和动物脏器提取的生化类原料药仍是出口的主要构成。虽然没有改变大宗产品以低附加值出口型为主导的地位,但其格局已有所改变——抗生素和维生素占主导,有机酸类的比重有所减少,而生化类比重在提升。这与国家多年来对抗生素和维生素的出口鼓励机制以及国内优势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
 
  同时,国际市场上,中国已成为维生素和抗生素第一大供应商。
 
  除了上述大类原料药出口构成之外,在细分产品上还发现,除维生素、抗生素这两大出口主力产品类之外,甜味剂、沙坦类降压药、小品种类维生素原料药等逐渐显示出强势。
 
  向外扩张和提升自我的紧迫性愈强
 
  近年基本用药和医疗保险用药的推行,扩大了药品内需市场,同时也加剧了医药市场的竞争,产能过剩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国内以原料药中间体为主营业务向外扩张的紧迫感更加强烈。但是,哪些产品更适合于国际市场的拓展、哪些品种是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成为摆在企业家面前一道急迫的课题。
 
  按照以往的经验,那些大规模的基础型原料药甚至是极易造成污染或高能耗的已被国外转移到发展国家的品种不宜再引进,而一些规模小且涉及竞争企业少、可能在国内市场不大但在国际市场仍有空间的品种值得考察。绿色、低碳、环保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制药业已面临重大挑战和机遇。制药行业已经被列入国家环保规划要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2011年,国内著名制药企业陆续遭遇环保风波和社会责任的压力。
 
  此外,在药品政策上,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政策和抗生素限用令的相继实施,新版GMP也在2011年开始正式执行,除了提高国内制药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之外,也提升了医药市场竞争门槛。在这些政策、行业和市场变化的要求下,对于制药企业来说,都是提升品牌和形象的机遇和考验。(作者:吴惠芳)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