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成常态
对原料药行业的处境,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不少企业因不堪成本上涨的重负而倒闭或转型,这为行业敲响了“高成本时代”到来的警钟。对此,身处一线的企业体会深切而具体。
广州白云山化学制药厂厂长刘学斌向记者坦承,当下,高成本是原料药企业最大的困惑。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关键因素:一是眼下最紧迫的GMP改造成本,改造过后,日常运营成本也很大。二是人工成本,这在当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三是环保成本,国家治理环境污染越来越深入,如呼声正高的PM2.5,治理烟尘、溶液挥发等,都增加了成本,白云山化药厂的环保投入累计已超过1亿元。
企业之所以感受深切,原因在于多重因素挤压。浙江海正药业董事长白骅此前表示,我国医药工业生产的劳动力优势在慢慢减弱,与过去相比,高端技术性人才的引进成本增加了许多;另一方面,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环保压力和新GMP改造,同样需要企业耗费资金。同时,出口型企业还会受欧美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需减少、汇率波动等让原料药企业处境堪忧。
据统计,2011年以来,受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部分维生素类原料药公司成为重灾区。广济药业2011年业绩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65.34%,而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上升所致;以泛酸钙和维生素C为主要产品的鑫富药业2011年则下降了31.10%。“以往,我国的原料药优势多被解读为成本优势,即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优势,可是这种所谓的优势是非常脆弱的,比如说过去在环保方面该投入的未投入,现在监管逐步到位,投入成本上升是必然的,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原料药所处的高成本和涨价的现状。”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对记者说。
“软着陆”求道
随着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被推高,尚未摆脱低成本竞争的中国工业企业如何才能持续发展。刘学斌认为,高成本时代将会加速产业结构性调整,企业将更多地考虑节能减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进技术,完成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转变。“比如我们厂以前是用煤油锅炉,现在改用生物质燃料和天燃气锅炉交替使用,仅此一项技术工艺的改良,就会节省很多成本。我认为,原料药企业最终还是要走向质量品牌的道路,在限抗令下,我们的抗生素原料目前的订单供不应求,主要归功于此。”刘学斌说。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节流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国成本协会首席顾问姜开润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成本是有限的,“节”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极限,当下企业在降成本的同时,更应重视开源,通过“软功夫”来实现降成本软着陆。
原料药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巴艳凤告诉记者,成本高了,短期内只有通过涨价来应对。各个企业情况不一样,有的原料药企业则在转型或拉长产业链。“最终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解围。比如7ACA、4-AA等领域针对酶法等进行技术创新。”
事实上,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高成本下的出路在于创新,而成本创新的实质就是价值创新。“如某大宗出口原料药产品有一个工艺原来是固体氧化,最后产生了很多残渣,很难处理,最后用稀土的催化剂在生物催化下,用连续化的反应代替了固体氧化,这些残渣消灭在工艺过程之中。可见,一个工艺的创新所带来的综合价值不比创新一个原创药小,我觉得最有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空间的只有原料药。”有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沈贤姬则认为,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很多企业的负责人谈到创新,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见效快的品种创新上,而忽视了对先进的生物技术和制造装备的引进、吸收和运用。其实,原料药生产作为一种精细化工生产,集成创新是很重要的,成熟的品种可以运用先进的生物转化技术对现有工艺进行改造,也可以把其他行业的成熟技术和装备拿到原料药生产过程中来。这种创新有些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成本、财务成本和智力成本。不管怎样,企业要真正做大品种、做精品种,这才是正道。毕竟技术的产业化还得靠有先知先觉的企业来带动,而往往一个技术工艺的改进就能节省很大的成本。(作者: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