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以"科技创新迎挑战、拉动内需促升级"为主题的第63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秋季交易会在北京举行。在该展会上,华药、哈药、石药、新华、鲁抗、东总、新和成、海正等国内知名原料药生产企业悉数登场,巴斯夫、陶氏化学、德国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原料药企业也隆重亮相。
然而,表面的喧嚣难以掩盖我国原料药产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药商品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8月药品类进出口总额为14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147.5亿美元基本持平。
"这是近5年来药品进出口首次出现零增长、化学原料药进出口负增长的现象。"北京东方比特科技有限公司(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慧芳指出。
1:出口拐点已然显现
海关资料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上半年我国化学药品重点追踪的65个原料药品种出口量下降0.7%,出口金额下降8%。其中,二季度出口量同比增长5%,平均价格下降17.6%;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化学原料药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下跌9.8%。从出口地域看,我国对南美、亚洲和非洲出口量增加,尤其是对南美出口量增加超过50%;对北美、欧洲出口量下滑,尤其对北美出口量下降近50%。其中,对美国出口量同比下降52%。
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1~8月份,我国原料药生产与出口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3%,供应出口额同比下降3.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利润和供应出口额的下降幅度都比1~5月加大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同比增加11%,亏损总额同比增加41%。
"这一方面是因为去年以原料药生产与出口为主的企业依靠国际市场大宗原料药价格回升的机会,利润有较大的增长,基数较高;另一方面则与全球性经济危机直接相关。"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说。
沈贤姬表示,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为尽快摆脱危机的阴影,各国都利用技术手段加强了贸易保护,如美国和欧盟都提高了医药产品进口门槛。此外,医药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
以印度为例,印度是我国抗生素中间体最大的出口国,我国90%的青霉素工业盐和70%的6APA出口到印度。但2008年我国原料药对印度贸易不活跃,出口量下降近7%。尽管今年上半年原料药对印贸易出现近20%的增长,但价格却有所回调。
今年5月,印度Alemblc公司继2008年11月3日向印度商工部对来自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撤案后,再次与南方石化工业公司一起向印度商工部反倾销总局递交了对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和6APA及其衍生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此次申请涉及青霉素工业盐及其下游产品6APA、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今年二季度我国对印度青霉素工业盐出口量比一季度下降36%,出口价格下降3.6%;6APA出口量下降3.6%,出口金额下降10.2%。
原料药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次原料药会上可见一斑——无论是参展商还是专业观众,人数都大为减少。
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些原料药企业老总已全无去年的乐观和自信。湖南一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企业之所以来参加原料药会,就是希望能与主办方组织的印度采购团进行合作。
沈贤姬忧心忡忡地表示,基于种种原因,今年一季度延续了上年量缩价涨的走势,但二季度情况有所变化,出现量涨价缩的态势。"这是否给出已逆市高位运行6个季度的化学原料药市场的转折信号,还有待考察"。
吴慧芳也表示:"从2009年1~8月份的情况来看,大宗原料药出口已失去了2007年至2008年的涨价风采,除维生素外,大部分大宗原料药难免回到量增价跌的怪圈中。"
2:环保压力逐渐加大
国内产能过剩,急需向外扩张。然而受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全球金融危机"高烧"未退、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影响,短期内国际市场开拓难度更大,我国原料药出口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但随着国家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国原料药产业头上还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环保。
众所周知,制药行业已被国家列入高污染的行业。"产品出口了,污染留下了"一直为人所诟病。《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按规定,新建(改/扩建)制药企业或制药设备于2008年7月开始强制执行新标准,而现有企业或设备也必须于2010年7月1日起向新标准看齐。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协会预计,制药工业将为达到这一标准投入数百亿元的环保资金。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明禹直言,随着2010年7月1日的临近,我国制药行业面临的压力增大。"尤其是原料药企业多采用化学法生产,污染严重。那些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每年都要投入数千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成本很高。"
然而,业内资深人士指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制药企业几乎无一能够达到新《标准》的要求。沈贤姬表示,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在环保上进行投入,就是投入了也没有让环保设施真正运行起来。
就在国内企业还把环保低成本视为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宣传的同时,跨国药企则在中国抢先尝试清洁生产。此次原料药会上,此前一向低调的帝斯曼公司抗感染部却盛装亮相。该部中国区总裁胡坚表示,之所以参展,是因为帝斯曼抗感染部的新项目——酶法头孢氨苄生产线目前已在帝斯曼淄博建成。
胡坚表示,帝斯曼的"绿色酶法技术"拥有58个专利族。与传统的化学工艺相比,其采用酶法工艺生产的头孢氨苄产品纯度更高,颜色更白,稳定性更好。最为重要的是,"绿色酶法技术"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其技术的主要原材料是酸、碱和酶制剂,几乎完全不使用任何其他特殊的化工原料;其有机溶剂使用量降低了90%,且完全不使用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二氯甲烷,极大地减少了有机溶剂对大气的排放;其水中COD的排放量减少了80%。
"绿色酶法技术的应用会对中国原料药产业带来冲击。"张明禹称,"目前中国国内的酶法技术还不够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质量。像绿色酶法这样的新工艺、新技术是原料药发展的必然方向。治理污染需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更重要的是实现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张明禹指出,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对企业有明确的环保要求。"以浙江为例,当地政府已要求污染严重的企业撤出该省。有的企业就认为可以到西部去,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国家对于环保的要求是一致的。以牺牲环保获取低成本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
据悉,医药行业的"双高目录"正在紧张制定当中。政府设立的环保门槛已开始促成市场对落后工艺和产品进行调控。如某一传统还原技术已经被列入淘汰目录,一部分沙星类产品由于环保处理压力大,生产受到了限制。
3: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出口面临困境,污染瓶颈未除,使得业内专家进一步反思我国原料药发展的得与失。
"我们确实也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原料药产业对出口的依存度到底为多少才算合适。"沈贤姬说,"面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企业也应看重国内市场。"
所幸的是,一些大型本土原料药企业已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努力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目前,抗生素生产巨头华药已大量减少青霉素工业盐的生产,而转身完善产业链。为此,他们提出"将来青霉素系列和头孢系列的销售总和可能只占华药总体销售的30%~40%,其他市场需求增长显著、技术附加值高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等将占华药未来销售的主要份额"的目标。石药集团在上推"恩必普"下推"果维康"的同时,又于今年9月耗资两亿元联姻大连远大制药,以期进入抗肿瘤药领域。而海正药业也于2008年实现了制剂出口的飞跃。
数据显示,2009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大幅度下降,上半年统计的出口成交数量下降了43%,价格缩水24%。而青霉素工业盐下游的6APA、阿莫西林、氨苄西林、7ADCA等却有较为明显的出口放量。
"由此可见,青霉素系列原料药下游产品分流了青霉素的出口量,产业链价值重心的转移已对中国青霉素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吴慧芳表示。
"在青霉素产业高度成熟和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产业集中度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占有率上,还表现在产业链完善程度上。它是衡量产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志。照此下去,其他系列的原料药生产或产业链,如未来的大环内酯系列、头孢类都将有相似的发展规律,即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这是个进步的信号,同时也是竞争水平提升的表现。"吴慧芳说。
沈贤姬也强调,原料药企业必须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技术支撑、引领未来"之路,自觉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
海正药业总经理助理朱康勤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中,原料药品种这个涨那个跌都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在市场中企业要从打工仔变成平等对话、有发言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