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医药行业:以医改为推动力 在规范中快速发展

   日期:2011-01-12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050    评论:0    
  

核心结论:

1、2007年我国医药经济运行状况;

2、2007年行业规范继续加强:有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将在规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长期发展的机会;

3、2007年奔赴国际资本市场中国医药企业受到追捧;

4、2008年国内医药行业发展新特点;

5、2008年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2008年医药行业预测:2008年中国医药经济将重回快速发展的轨道,预计明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400-76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20%;

7、子行业及上市公司投资机会:我国医疗改革方案可能在年内出台,也就是在本月(12月)推出,政策明朗化的引导和整个行业的估值优势下,将为医药行业从短期以及长期的时间跨度上带来明显的价值投资机会。

一、2007年我国医药经济运行状况

2007年是医药行业的调整年,上半年我国医药经济在规范化的进程中稳步复苏,企业经济效益好转,产业集中度提高。(见图一)2007年10月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加快2.6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中成药产量分别增长20.3%和13%。1-10月,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8.8%,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产量160万吨,增长8.1%;中成药产量84.5万吨,增长13%。

进入第三季度,医药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行业利润增长明显,为2007年全年医药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定下基调。预计200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63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8%左右。整个医药行业景气指数将在相对高位运行。

1、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较快增长

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4458.91亿元(现价,九大子行业),比去年同期增长25.21%,增幅与2006年同期相比提高了6.19个百分点。由于2006年同期的医药经济增长出现了近五年来较大的滑坡,基数相对较低,今年行业经济形势复苏后,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出现了一个较快的增长。

从重点子行业来看,中药饮片、生物制剂工业和卫生材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化学原料工业、化学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增长幅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7年前三季度,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4218亿元(九大子行业),同比增长24.60%,增幅比2006年同期增长4.69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总体产销衔接表现良好,同比连续三年稳中有升,但进入3季度后产销衔接率却出现了近三年来的一个低位,医药工业总体产销率为94.60%,比2006年同期下降0.46个百分点。其中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化学原料行业的产销衔接率较2006年1~9月份分别下滑2.16和0.93个百分点。由于今年经济形势好转,企业在加快生产的同时还应考虑市场需求,不宜片面追求产量,使得产成品占用较多资金,带累资金周转速度。

2、企业销售收入稳步提高,应收帐款回笼良好

今年以来,物价上涨成为整体经济形势偏快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医药工业原辅材料、产成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涨,比较明显的是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原料药价格的快速攀升,以及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药材价格在7月和8月份的上涨均超过10%,这增加了下游制剂企业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销售收入有所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医药行业应收帐款率从2006年同期的22.88%下降到20.15%,各子行业的应收账款控制较好,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剂、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工业的应收账款率同比2006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临近年末,企业都加紧了资金的回笼。

3、企业经济效益增势良好,成本费用控制进一步加强从数据上看,医药工业利润普遍向好,企业经济效益良好,除了医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因素对行业的整体拉动带来的企业效益好转之外,还应该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是利润增长基数较低。2006年同期的低基数为2007年逐步复苏的医药工业效益强劲反弹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是成本费用控制良好。

三是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前三季度医药工业利润水平从数据上看出现近两年来的一个高幅增长,说明整个行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未来不同企业发展后劲的分化还是可以预期的。

二、2007年行业规范继续加强

2006年药品安全事件集中爆发后,国家决心强化药品安全管理,加强了对药品研究、注册、生产、流通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同时,为了更好的敦促企业执行相关规定,药监局还向企业派驻了驻厂监督员,杜绝药品安全隐患。

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强生产质量管理等规范措施对于鼓励创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有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将在规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长期发展的机会。

2007年国家针对医药行业出台了多项政策,主要是面对当前该行业几企业的问题、缺点等。这些政策及制度的出台将长期规范行业和企业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医药行业健康良好运行。下面对出台的政策及制度加以阐述和简单分析。

1、药品注册方面:新药注册办法即将生效

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于10月1日起实施,意味着将重新开始受理新药审批。新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新药申请将根据申请新药创新程度不同而设置不同的申请通道,以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国家将清理新药证书发放范围,对超出生产许可范围及安全风险高的品种进行重点清查,严格把关药品再注册;提高仿制药的技术要求,对简易改剂型申请的申请将更加关注技术的合理性和研制必要性。

该办法的出台揭示出国家的药品政策导向:遏制申报资料弄虚作假,提高新药注册门槛,鼓励企业多做新药研发。对已上市药品批准文号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把握,通过药品批文的清查和再注册工作,淘汰安全隐患大的产品。

2、药品生产方面:新GMP标准即将实施

2006年连续发生的假药、劣药事件暴露出我国药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药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为GMP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7年10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公布了新修订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下称GMP新标准)。GMP新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GMP新标准由原来的225条修改为259条。其中,关键项目由56条增至92条,一般项目由169条调整为167条。在软件管理上,GMP新标准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人员、质量、生产、物料和文件管理的检查项目,增加了“主管生产和质量管理的企业负责人应对本规范的实施和产品质量负责”等内容。同时,GMP新标准还强调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赋予质量管理部门对物料供应商选择的质量否决权等更多职责,规定“质量管理部门应制定和执行偏差处理程序,所有偏差应有记录,重大偏差应具有调查报告”等。

新GMP认证标准的出台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前一轮的制药业GMP改造中,仅化学药行业(不包括中成药企业)为GMP认证投入的总资金在1500亿元左右,大多为银行贷款。很多企业无法通过认证而惨遭淘汰,制药企业的数量从5700多家下降到4000多家。GMP改造使多数企业都扩大了产能,使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加剧,加上能源原料涨价、政府药品降价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由此又导致了贷款企业盈利不足,造成了银行贷款将产生约200亿的坏账。

可以预见,新一轮认证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新一轮企业淘汰。

3、药品流通方面:实施通用名制度

根据国家药监局去年发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局令第24号,以下称“24号令”)规定,自2007年10月1日起,所有的药企生产药品时将必须使用新包装,商标和商品名不得大于通用名,否则不能上市销售。

而与“24号令”相关的配套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的通知》则明文规定,药品商品名称的使用范围应严格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除新的化学结构、新的活性成分的药物,以及持有化合物专利的药品外,其他品种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称。同一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药品,成分相同但剂型或规格不同的,应当使用同一商品名称。药品包装上商品名的单字面积不得大于通用名的1/2。药品广告宣传中不得单独使用商品名称,也不得使用未经批准作为商品名称使用的文字型商标。

可见,除新药和专利药外,新仿制药将不再批商品名,这就表示药品通过改变商品名达到“变脸涨价”的路被堵死。

4、药品使用方面:处方管理办法

2007年5月1日开始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按药监部门批准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的药品,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除外。

卫生部近日还发布了《处方常用药品通用名目录》配合《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该目录共收录了26大类、93个亚类、1029个药品,收载的药品通用名称为目前临床常用的西药药品,未收载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药品名称。《目录》将随着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变化不定期地进行补充和修订。

此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占药品市场80%多份额的医院用药市场是一次比较有效的净化,会进一步促进创新产品和优质优价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5、子行业监管方面

除了颁布上述对全行业进行管理的法规外,国家还针对各子行业颁布的相关的法案和管理措施,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强制执行,目前涉及的有原料药、中药饮片以及血液制品等。

(1)原料药——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将实施

环保总局制定的《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见表一)将在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为国家首次发布制药工业污水排放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此系列标准共分6大类,分别是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和混装制剂类。新政策提高了现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求新建制药企业必须按照新排放标准进行生产排放,老企业则在3年过渡期内完成整改。一些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将因无力消化较大的环保成本而出局,药品制造行业将开始新一轮洗牌。

此外,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化落实,能耗标准也将成为原料制药企业必须要过的另一道坎。由于原料企业大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发酵类、化工类药企业,部分原料药生产企业将因无法达到环保部门的排污规定而被要求停产整顿。

(2)血液制品——血浆检疫期制度

2007年7月,SFDA要求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原料血浆检疫期,自2008年7月1日起实施。该项制度要求,采集的血浆需要经过3个月的检疫期方可投入生产,即采集的血浆放置90天后再次对献血员进行检测,安全后方可投产。

这是继国家对血液制品实行批签发制度后,再次对血液制品行业出台新的监管措施。SFDA还规定自2008年7月1日起,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申请血液制品批签发时,应在批记录摘要中增加原料血浆实施检疫期的相关信息,否则不予签发。此举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成本,对目前已经供给严重不足的血液制品来说不蒂于雪上加霜,但是此举可以从源头上保证了血浆原料的安全,也显示了国家强化药品安全的决心。

(3)中药饮片——GMP认证将强制执行

继化学药及中成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制度之后,根据《药品管理法》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中药饮片等类别药品监督实施GMP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4]514号文)的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在规定期限内未获得认证的企业将一律停产。

由于目前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设备陈旧落后的问题,通过GMP认证是众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2007年奔赴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医药企业受到追捧

2007年上半年,我国已有多家医药企业陆续在美国等海外市场上市,行业涉及传统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剂药、医药流通、医药研发等各个子行业,而且都是以近50倍的高市盈率发行,远远高于美国股市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20倍左右的市盈率。上半年仅在美国上市的就有沈阳三生、贵州同济堂、先声药业、昆明圣火和无锡药明康德等5家,总募集金额已超过7亿美元,另外武夷药业在香港上市,四环控股则登陆新加坡。目前还有数家医药企业正在积极为上市准备,下半将陆续在美国挂牌。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在海外上市的药企仅有上海医学之星、迈瑞医疗、斯达制药和中生北控4家,总募集金额不及5亿美元,而今年上半年仅在美国上市的就有5家,总募集的资金已经超过7亿美元多,预计今年在美国上市的医药企业将达到10家之多。今年以来医药企业海外上市的加速,充分说明了国外资本市场对我国医药企业的乃至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看好,这除了说明国外资本市场看好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外,也充分显示我国医药企业是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一定竞争力的。

*补充资料:2007年国内医药企业美国上市情况介绍

2007年02月15日中国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三生制药”)美国存托凭证(ADRs)于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圆满完成。三生制药是中国一家高度一体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摩根大通被委任为其ADR的存托银行。

三生制药此次发行的每股ADR代表该公司的7股普通股,新发行的ADR以每股16美元的价格出售,所发售的770万股ADR共筹集资金1.232亿美元。

2007年3月16日,贵州同济堂药业有限公司确定其在美IPO的发行价,以每ADS(美国存托凭证)10美元的价格募集约9865万美元。这是中医药概念股首次在海外上市。贵州同济堂制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代号为TCM,首次公开发行99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融资额为1.1亿美元。

2007年3月23日,先声药业正式提交美国上市申请,计划发行1562.5万股ADS(其中包括1250万新股),股票交易代码为“SCR”。先声药业每股ADS代表2股普通股票,高盛亚洲是此次IPO主承销商。该公司已于4月20日正式在纽约交易所挂牌。

2007年8月9日,中国最大的药品研制承包商——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在美国首发上市,以每股14美元的价格出售接近1320万股的美国存托凭证(ADR),筹资规模由此确定为1.84亿美元。

经美国证监会批准,昆明圣火药业于纽约时间6月14日12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据悉,这是云南企业首次进入美国主板证券市场。

2007年8月11日凌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宣布广西同济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在美国注册的公司已通过SEC的审批,获准在美国上市,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家以医药、医疗健康产业为题材在美国上市的企业。

2007年11月9日,海王星辰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连锁药店。作为初次公开发售,海王星辰此前共发行了20,625,000股美国存托股(ADSs),股票代码为“NPD”,每股ADS定价为16.20美元。王星辰是中国国内直营门店数最多的跨区域连锁药店,门店数目逾1790家。2006年海王星辰总销售额为21.8亿元,在全国药品零售企业中排名第二,单店年均销售额为150万元。海王星辰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多样化、优质的药品和健康产品,并通过直营业务的经营模式,提供始终如一的客户体验,成功建立起领先的市场地位和品牌认知度。

四、2008年国内医药行业发展新特点

1、医保扩容提升患者支付能力,将扩大药品需求

随着中国医改进程的加快,仅单纯从医保的增量资金粗略估算,这一数字已经颇巨。以现在的缴费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将带来每年约400亿元左右的新增药品市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带来每年约600多亿元的新增药品市场。两项保险在全面覆盖后将带来约1000亿元的新增药品支付能力,约占2006年医院和药店终端纯销收入3360亿元的三成左右。进一步预测,若考虑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个地区的财政投入、个人缴费金额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药品市场的扩容效应将更加明显。

2、医药市场总量扩容的同时用药结构将发生调整

目前,在“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病人自付的比例均在50%以上,考虑到低收入人群的价格承受能力,同一疾病的治疗药品中,中低价药品的需求将会提升。这对于中国大多数制药企业无疑是一大利好。

这一效应现在已经开始显现。2007年上半年,基础品种输液产销量总计达到31亿瓶/袋,相较去年同期增长9.8%,产销率达到70%,在所有医药工业子行业中位居第一。从产品流向看,农村正在成为重要市场。

3、政策导向发生转变

医改思路的逐步确定同时影响着政府对医药行业政策调控的思路,政府通过明确自己角色,将调控重点转变为“加强监管、鼓励创新、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行业竞争环境将明显改善,这对于主流医药企业而言,可以说是另一个无形的市场增量。

行业监管方面,药品价格体系面临新改革,旨在控制价格、保障用药;药品召回管理日趋完善,保障人民安全用药;药品外衣大换装,品牌药受益;特殊药品注册新规定出台,优势企业优势品种将进一步扩大收益。

五、2008年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007年医药经济在调整与规范化中逐步走出低谷,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展望2008年,无论是外部的宏观经济大形势还是产业内部,都存在推动医药经济稳步增长的动因,但是也有一些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不确定因素。

1、宏观经济快速发展,调控措施影响行业

中国经济的增长目前正步入快车道,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幅是11.5%,目前,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2008年医药经济的增长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因此,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或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闸门。由此针对医药行业,药价问题和更为严格的环保制约在2008年需要引起重视。

2、药价下降将是持续趋势,酝酿中的药价改革带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2007年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占药品销售70%左右的西药的价格在7月份依然下降了0.9%,8月份下降了0.6%。发改委在新出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探讨了对现行药价管理模式做出大幅调整的改革思路。政府有关部门对药价的控制可能逐渐由单纯的行政控制手段,转向从扩大定价范围、制定合理差比价、划分中央和省级定价权限、限制流通环节加价等十个方面对现行药品定价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

与中国医改的整体方案相配套,目前酝酿中的药价改革将有几项重点。首先是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将会增加。根据药品分类管理规定和终端市场竞争垄断程度,未来所有处方药、医保目录内非处方药、还有麻醉药品的原料药等有可能全部纳入政府定价的管理范围,其他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一旦实施,估计政府定价药品将占到国内所有流通药品的50%~70%。其次,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医院补偿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前提下,单纯降价对中间环节的作用有限,因此控制流通环节加价率成为今后药价改革的另一个重点,要顾及企业对降价的承受能力,允许企业获利高于工业平均利润;可能会鼓励生产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和零售药店并抑制代理商包销,籍此来控制药品生产之后的出厂价和销售价之间的价格差,但这对药品流通环节会产生较大影响。伴随医药分开的推进,在国家提高医疗价格和财政补偿幅度以后,可能对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成还要进一步压缩;再次,有关部门有意利用价格政策鼓励创新,抑制企业重复建设和药品的不合理替代,由此对保护期内的专利药品、新上市的仿制药、首仿药实施的有区别的定价机制都可能列入药价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当中。

中国的药价改革是渐进性的,一旦医疗改革方案正式出炉,配套的药价改革时间表也会随即配套推出。

3、医改方案直接影响医药经济,新一轮产业变局起步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原则,理想的做法是“医院最好不要有自己的药房,让患者到社会上去购药”。医药分开的要义在于切断医生与药品之间的经济联系,关键在于让患者拥有建立在处方知情权基础上的购药自主权。由此带来制药企业的终端营销模式或将出现重大调整,然而医药分开推进的难度不小,在2008年可能不会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医药企业还是要未雨绸缪。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医药分开,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关键,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作为医改的四项基本制度之一,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由政府定价并且作为医疗保险的报销价格。由国家定点生产的基本药物原则上不得超过统一定价销售,而且不再实行招标采购,可以直接进医院销售。2007年2月9日,10家药企列入了《第一批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名单》,承担18种药品的定点生产工作。

医保的覆盖面扩大将直接带来医药市场的扩容。新农合和社区医疗体系的完善催生第三终端的快速崛起。按7.2亿农村人口、政府财政投入40元/人、农民自付10元的金额匡算大概有360亿的市场扩容。目前首批79个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已经确定,2.4亿的城镇居民将陆续纳入医保体系,近3000万的进城务工人员将参与大病医疗保险,保守估算,这部分的市场扩容至少在150亿元以上,制药企业可望从中获得机会。

医疗体制改革将直接影响整个医药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期新医改模式下,医药产业格局还将继续演变。

4、药品监管更趋严格,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2007年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贯穿全年,其规范医药市场的成效在2008年将得到体现。据8月份SFDA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的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为4682家,产业集中度还将逐步提升。企业的质量责任意识还需要不断强化,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受权人制度将有助于企业建立起职责明确、层次清晰的质量管理框架,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国产药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家也对上市后药品存有隐患的企业召回行为设定了规范化规定。

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是2008年的一大政策重点。新《办法》对新药概念作出重新界定,即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症,将不能再按照新药管理,不再视为新药注册审批。给仿制药品的审批增加难度,旨在控制中国制药企业主要以仿制药品为主,而缺乏创新能力的现状,大批主要依靠仿制药品盈利的企业生存将更为艰难。一系列注册新政的出台从大方向上是有利于推动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进程,对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企业需要及时理性地做好调整和适应。

GMP法规的修订也备受注目。新《标准》最核心的变化是规定“企业不需增加设备投资、加强软件管理也可通过GMP认证”。从行业的角度看,今后通过GMP的门槛是提高了,企业一次性通过认证的比率会有所下降,一批具备严格的质控体系的药企将在新一轮的GMP认证中获益。此外,新《标准》还要求原料药和制剂必须按照注册批准的工艺生产,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这对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可以预见,修订后的GMP法规的有效实施有望推进医药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研发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总之,旨在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药监政策还将陆续出台,医药企业需要理性地面对严格的监管政策环境,规范发展将是我国医药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5、环保压力或将带来原料药产业的结构调整

首先原料药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对中国原料药低附加值的产品结构产生根本性的转变,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起的品种单一、价格竞争激烈的现状没有改变。

其次,原材料涨价,能源涨价,环保投入加大,环保运行费用增加,这些都增加了原料药企业运营的市场风险,考验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再次,市场的总体需求仍是缓速增长的态势,不会一夕之间爆发,原料药价格飞涨是由一时的供需失衡引起的;最后,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不受中国企业的主观意志控制,供需的平衡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国企业的手里。

由国家环保总局起草的强制性《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关于生物和化学合成药(原料药)的标准将高于国际标准、世界银行标准和美国标准。照此要求,目前多数企业的现有排污装置难以达标,因环保成本增长已经导致了部分生产企业停产或竞争参与者出局,价格整体上扬。原料药涨价的问题已经给下游制剂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此外国家为了控制外贸顺差过大,将很可能继续调低原料药的出口退税率,此外,人民币升值也将压缩医药出口的利润空间。

六、2008年医药行业预测

综合以上分析,对2007年全年医药经济形势比较乐观。2008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宏观调控政策不会使经济骤然降温,十七大报告表明了政府今后对医疗和医药体系的投入将会加大,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大的政策环境还是有利于快速发展的,前一阶段出台的严格的政策法规虽然令企业经历了调整期,但产业在调整过程中提高集中度,销售收入与利润水平同步增长。2008年,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2008年中国医药经济将重回快速发展的轨道,预计明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400-76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20%。

七、子行业及上市公司投资机会

1、子行业简要分析

通过图三和表四看,医药行业在近两年没有大的固定投资扩张的情况下,整个行业至2007年8月累计固定资产净值增长仅8.40%,而2008年行业增长速度为20%左右,由此可以预见行业及优势企业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8年1月1日起中药饮片企业GMP认证将强制执行,因此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超出行业水平;

受医疗改革契机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先行表现,卫生材料以及医疗器械等将率先受益于医改带来的市场需求,从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子行业的累计固定资产净值增长达到20.08%;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子行业继续保持近两年高景气度状态;

化学原料药子行业受产品价格上涨景气高涨,但环保压力下将增大环保等投入,而该子行业的周期性特点以及国内企业并不完全掌握供需的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在所难免;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子行业手行业竞争激烈,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该行业企业数量大而质量不足;

中成药制造行业也处于激烈竞争之中,但随着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引导,我国将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逐步完善并广泛应用中药标准体系,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和加工,迅速提高中药创新能力,我国将使中医药保健体系成为人民健康的重要支柱,85%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因此该子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优势企业将率先获得告诉发展良机。

2、子行业及上市公司投资机会

通过表五可见,2007年、2008年医药行业市盈率预测分别为40.5倍和31.48倍,明显低于目前整个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通过对沪深300医药成份股测算,目前医药行业PEG=0.89,具备高成长性和机智投资机会。

2007年、2008年中成药行业市盈率预测分别为36.43倍和28.87倍,是医药子行业中最低的,加之我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和推广,未来将有广大的成长空间,具备良好的价值投资机会。

我国医疗改革方案将可能在年内出台,也就是在本月(12月)推出,预计我过医疗改革方案将在医保、医药流通以及药品价格等重要问题给予明确的要求,从而引导整个行业规范中快速发展。政策明朗化的引导和整个行业的估值优势下,将为医药行业从短期以及长期的时间跨度上带来明显的价值投资机会。

下面将从子行业发展前景、受益于产业政策以及优势上市公司发展等角度,简单分析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

化学原料药:受行业周期性特点以及目前环保排污压力下,还有我国企业不具备对产品定价权的控制等因素影响下,未来不确定风险依然存在。OTC企业:生产特色药企业有机会,随着药品注册严格,广告限制,发展不确定性加大。众多企业转向保健品行业,而目前我国保健品市场品种繁多、鱼龙混杂,恶性无序竞争行为导致保健品行业的诚信危机,行业前景仍需期待。

受益于医改:医疗改革的实施,将导致药品消费的释放。从目前看,首先廉价药、普药将率先扩大消费,产品质量优良、国家定点生产企业将获得大部分市场份额,从而获得生产和销售规模上优势而受益。其次,卫生医疗方面的投入将带动医疗器械,尤其是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率先铺开,相关优势企业获得我国卫生系统升级的大单。同时,相关的辅助产品如大输液,医药流通环节的集中度提高,相关龙头企业都会享受到较大的利益。

高端化学制剂企业: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首仿药企业,高毛利润和良好的市场需求是这类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核心企业——恒瑞制药(600276)

中成药(高端处方药):在我国政府扶持推广下,利用传统优势,自主创新,将获得长足发展。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普药需求将率先释放,但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高端处方药的消费提升和实际需求动力将更为爆发显现,而高断处方药的临床销售队伍更是不可简单复制的巨大无形财富。优势企业——康缘药业(600557)、千金药业(600479)

品牌药:具有传统品牌优势,还具备良好的销售模式和渠道——东阿阿胶(000423)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