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平原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赵伟,收到常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搞研发的同事张静义发来的一封特殊邮件,上面详细介绍了新型变性淀粉开发可行性报告的内容。
报告能在高校“出炉”,源于今年4月26日,该公司与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华东理工大学成立的联合研发中心。该公司把实验室 “搬”到高校成为一种崭新的合作模式。协商规定:公司每年向高校提供100万元的合作经费,并派技术研发人员常驻高校;高校提供实验所需的场地、耗材和检测仪器,并配备校内权威的教授、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做技术指导,每年需要完成3个以上研究课题。
该公司由以前单一生产玉米淀粉,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为年产食品级和工业变性淀粉 5万吨,赤藓糖醇 5000吨、工业和食品级葡萄糖酸钠8万吨,以精细化工和生物工程为主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德州市发酵工业科技成果的重要孵化基地和国家糖类发酵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该公司先后与山东轻工业学院王明瑞、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江南大学顾正彪等10多个高校的20多名教授,以及山东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刘建军等5个设计院的10多名负责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该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有过两次 “亲密”合作。 2010年9月第一次合作,该公司的葡萄糖酸纳项目在发酵运行上遇到成本较高的问题,通过引进半连续发酵技术,每吨节约成本 300多元,年节省近 2000多万元。 2011年 6月,再次合作菌种改进技术,使车间温度由38℃上升到 43℃,每天节省降温水 200立方米,年节省7万多立方米。仅这两次合作公司就花费70多万元。据统计,该公司每年用于引进先进技术的费用就达200多万元。
如何用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利润?公司决定把实验室 “搬”到高校。 “企业研发能力非一朝一夕所成,我们以前聘请专家、博士远离大城市,来小县城做科研,很难长期留下。现在我们创新思维、转变方式,实验室到高校 ‘安家’,既解决专家来企业生活不方便的问题,还能达到 ‘柔性引才’的效果,校内的高级专业人才能唯 ‘我’所用。”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健介绍说。(李静 曼曼 宝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