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占到国内原料药半壁江山的浙江药企正在经历艰难的蜕变,前有技术、成本两座大山亟待翻越,后有江苏、山东新兴对手的紧追不舍,压缩代工及原料药业务,转向制剂生产及出口业务成为共识。
在为数众多的浙江药企中,海正药业(行情 股吧 资金流)(600267.SH)、华海药业(行情 股吧 资金流)(600521.SH)、海翔药业(行情 股吧 资金流)(002099.SZ)这三家位于台州的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浙江原料药企的转型现状和前景,“三海”能否最终突围不仅关系三家企业的个体发展,也将为其提供逐级代工的众多浙江中小药企牵连其中。
9月中旬,华海药业公布的制剂项目获国家补贴以及海正联手辉瑞成立合资公司的两大利好,正被视为其进一步加码制剂的一支“信号弹”。
海正药业一位高管向记者表示:“制药行业很多代工情况越来越像富士康这样,一开始外资药企转移过来的技术项目毛利最多只保持在10%-20%。我们不希望复制他们的道路,少做低附加值的代工。”
“浙江原料药出口企业现在活得都不轻松,很多终于意识到了转型的急迫性,但是一个企业要谈转型,八年十年的时间很正常。”他忧心忡忡地表示。
低附加值的代工
根据三家上市公司公布的201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华海药业与海正药业分别以1.85亿元和1.78亿元的营业利润领跑第一军团,海翔药业则为7744万元,体量较小。而从发展路径上来看,“跟跑者”海翔药业所处的阶段正是华海药业与海正药业五六年前所经历的。
其中,海翔药业在今年半年报中指出,报告期内公司旗下医药制造业毛利为26.44%,较上年同期增长1.16 %,公司将原因部分归结为国外定制加工等部分高毛利率的产品销售收入增加,以及加强内部工艺改进降低生产成本所致。
海翔药业方面对代工模式的倚重似乎正在进一步加大。就在今年7月初,海翔药业方才宣布了与辉瑞亚洲制造公司进行原料药关于盐酸克林霉素系列有关产品生产及采购的合作。而此前公司与Ranbaxy以及BI公司的合作也曾见诸报端。事实上,类似的合作模式“三海”都曾与或正在与国际一线公司进行。
不过,这样看似热闹的合作正在引发业内越来越多的反思和警惕。
前述海正高管告诉记者,诸如辉瑞、诺华等大型外资药企近年都倾向于将其国外工厂关掉,转移部分产能到国内企业来生产代工,比如现在的华海药业、海翔药业都在走着这条路。“海正药业六七年前也在这样做,给礼来、默沙东做过代工。理性地说,虽然这些企业项目真正给予的盈利不会很高,但是能帮助提高能力。”
但他强调,“现在海正药业已开始有所挑选,如果产品毛利率不达到30%我们是不会合作的。辉瑞给海翔的克林霉素项目肯定到不了这个毛利,这个品种非常老了,辉瑞之前都找过海正谈合作了。说到底,海正已经过了要通过合作来提升自己的阶段,代工更不会作为我们主要的产业方向。国内药企和外资合作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东西,不能为了加工而加工。”
不仅如此,低毛利带来的环保“副作用”也让不少代工企业萌生退意。一家浙江原料药企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前几年转移而来的代工项目中为数不少的都是外资在其他国家做不了的产品,因为必须牺牲环保,而目前国内的环保风险也越发增高。
“五年前外资给的利润空间也还不错,比浙江药企自己研发投入后的产出性价比要更高,更具吸引力。而这两年国内不少企业为了生存,希望把固定费用消化掉,对接的厂家越来越多,使得外资开始‘货比三家’,利润被进一步稀释。相信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进行代工合作,形势将更为残酷。”前述负责人表示。
近年,浙江许多药企开始向苏北(连云港(行情 股吧 资金流)、盐城等)转移,一些甚至往东南亚越南等国走。华海药业董秘祝永华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坦言,“未来肯定有一批小厂得关掉,一批搬出去。长远来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提升”。
转型信号来临
为海外大型药企代工的阶段,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国内成熟药企的发展需求,而此前领军的浙江原料药“三海”军团自身的地位也遭到了外省对手的强力冲击。
祝永华指出,在2008年以前,浙江药企在总量销售、利润等方面都是前三位的,这几年随着整个江苏、山东的快速发展,这一态势造成了改变。江苏恒瑞、扬子江药业这些原料药都从华海购买的企业,现在由于其在国内渠道做得很出色,都已经超越了浙江的位置。
“浙江有这么好的原料药基础,但由于整个产品与产业结构的问题,最终增长的后劲不足。现在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对此事也很重视,看到了这个问题,希望推动浙江医药(行情 股吧 资金流)产业完成整体转型。”他说。
“三海”作为上市公司被寄予厚望。“三海”转型之路其实不尽相同。华海药业主攻制剂出口,海正药业联手外资谋求创新药,而海翔药业目前状态则处于转型初期,难以挥别代工制造的影子。
祝永华谈及这段艰难的转型历程,至今仍颇为感叹。“华海药业原来一直是做原料药,此后一步步发展起来,开始走海外出口这条路,这也是浙江大部分医药企业的道路。从2002年开始,公司开始去报国内制剂的文号,并在当时投资了5000多万建了我们第一条制剂的生产线。”
不过,“三海”的情况在整个浙江原料药企中仍属少数,类似的低附加值代工并不可能短时间内消失,相对技术储备欠发达的中小企业仍需看代工订单吃饭。而他们也开始遵循“达尔文法则”,逐渐形成分层代工的模式。
祝永华表示,此前诺华曾和华海药业洽谈过合作,给了一个涉及70多个产品的清单希望转移技术给他们做。由于自身情况的限制,华海最终谈了三十几个品种,双方签订了一个框架协议。“试想,如果当时我们做一些代理,通过我们的质量把关和技术辅导,带动下面的企业一起做,做到‘逐级代工’,既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也同时将高要求传递到我们的下游,促使其提高。”
豪赌与拉锯战
虽然“三海”转型愿景在前,却不得不认清现实,数年的转型之路更是一场不断向现实妥协和底线坚守的“进退战”。
以华海药业为例,此前公司是以非规范市场(无需认证,以价格为竞争因素的)为主,2006年前后逐步进入主流规范市场。此后开始做国内制剂并将制剂出口逐渐提高地位。2007年华海药业固体制剂车间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使其成为中国第一家药品制剂通过该项认证的医药企业。
“转型之初华海的资源、体量还不足以支持两方面的同时发展,所以决定先做国外市场,希望达到高要求后反哺国内。时至今日,在制剂出口方面我们已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其中在美国有十个制剂文号,而目前国内能拿到美国制剂文号的企业也不超过五家,真正在美国有销售的就华海一家。”祝永华表示,“华海转型做制剂并逐步在这个领域闯出一条路,过程很艰辛、投入很大,风险也很大。因为拿一个文号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会产生什么效益的。而进入美国市场后要收回成本效益又要走很多的路,美国消费者要认可你中国的药物品牌需要一个过程。”
而在海正药业方面,公司在五年前也开始了加大对制剂业务的资源投入。而与华海药业目前主攻制剂不同,海正的产品线布局则更广。
“公司对旗下几个业务板块采取的是不同的路径,其中原料药出口和国内制剂这两块基本支撑了海正的业绩,现在我们将大量资源放到另外两块业务,即基因药物和创新药。前者是未来药物发展的方向,同时和国外竞争差距很小,有一定的潜力可挖。而创新药方面,公司也已经有一个创新药已经在美国做一期临床。这两块业务的转型是海正试图从一个仿制药企业转型到具有强大品牌力的药企。而制剂方面,海正则是以合资企业与自建研究‘两条路走路’。”前述海正高管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9月13日刚刚由海正药业与辉瑞制药联姻成立的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重要一步棋。“海正希望借这个合资公司的途径帮助公司多找到一条路,从出口原料药更多往制剂出口转型。毕竟借助辉瑞的力量,成功率可能会高一些。”
上海医药(行情 股吧 资金流)工业研究院研究员时惠麟向记者表示,华海药业和海正药业转型的路径都是在走印度企业十几年前走过的路,但我们现在总体还比印度企业落后5-10年。“印度在欧美市场有一批这样的企业有着十分类似的发展模式,被称作印度军团,即‘拥有自己的文号在欧美销售,建立强大稳定的销售网络’。而相较于印度军团对国外药证体系的熟悉程度以及与海外大药厂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优势,这方面需要国内企业逐步地去争夺。”
未来谨慎乐观?
尽管这批浙江军团“冲出国门”的雄心满满,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乐观。
“制剂出口对我们国家医药行业当然是好事,但是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现在中国制剂一旦进一步成规模出口,可能会引发欧美成熟市场的国内保护政策,从而对其在中国采购原料药有所影响。况且制剂出口的投入很大,从设备到辅料都要靠进口,这对上市公司压力也很大。”时惠麟说。
对此,华海方面并不讳言。“现在我们在成本方面确实仍有压力的。制剂的设备都是整套进口的,每条线都要好几千万。另外,我们制剂的规模还不算大,没有满负荷生产,平摊下来成本就很高。不过,由于制剂生产线可以生产好几种不同产品,使用周期比较长,未来会逐渐好转。”
而作为制剂内销的后来者,华海、海正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尽管目前华海药业在制剂方面每年向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文号有十几个,但由于国内相关审批速度慢,仅是进入评审程序的排队就要两三年。“即便如此,我们要持续地去投。因为制剂的文号光一两个没用,必须要积累到十个了以后才能批量的去一揽子销售,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祝永华透露。
谈及未来,这三家台州企业的负责人纷纷表现出了谨慎的乐观。
华海的计划是,“在国家十二五时期结束时,华海的制剂业务占整个业务销售的比重能达到60%,目前这个数字是百分之十几,可见公司未来增长的重点就在制剂上。而在制剂模块中,希望达到三分之一内销,三分之二出口的比重。虽然有挑战,但这是一条必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