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牡丹江8月29日讯 从今年4月开始,“高科生化”的厂房内又传来了久违的机器轰鸣声。用“高科生化”人的话来说,他们即将开始二次创业。
2006年4月27日,“香港龙睿”重组“牡药”,成立牡丹江高科生化制药有限公司,让“牡药”获得了重生。随后,在一路停停走走中,“高科生化”从2008年开始,经过反复论证,下决心启动VC扩产改造项目,实施二次创业。据说,到今年9月,首期3000吨VC项目将实现投产。
“重生,让企业卸掉包袱。二次创业,让企业寻求做大做强的强企之路。可以说,这等于激活了企业走上康庄大道的密码。”“高科生化”有关人士如是说。
重组:重生的必由之路
从2001年开始,周立刚的心一直在痛。
1993年从技校毕业后,周立刚就在“牡药”上班。2001年“牡药”停产后,周立刚一直在外打工。“虽然在别的私企里也是干老本行,但一直希望‘牡药’能重新启动,因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牡药’度过的。”
和周立刚一样,“牡药”曾经的辉煌给许多牡丹江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牡丹江制药厂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属国有大型一类企业。该厂1984年立项,1987年建设,1990年试车,产品以淀粉、葡萄糖、山梨醇为主。
但由于企业建设资金为全额贷款,加之试车期超长,期间外汇利率变化以及部分引进技术不成熟、改造投入巨大等原因,致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从1993年投产以来,一直到1998年亏损,始终处于开开停停状态。2001年10月,由于市场变化,生产流动资金匮乏,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导致企业全线停产。
牡丹江人不愿让“牡药”变成包袱,开始琢磨将其变成新税源。可是将包袱变税源谈何容易。如果靠自身投入或是靠申请政策支持,那么“牡药”无疑是越活活路越窄,资产也像夏天的冰棍一样慢慢化没了。
从2002年开始,我市开始为“牡药”寻找有充足资本、成熟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的战略投资者进行重组,寻找一条适合“牡药”重生的道路。
突围:重组打开重生之门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市与国内和国际十多家投资者进行洽谈,但不是因为对方条件不够,就是双方的意向达不成共识。“牡药”,成为牡丹江人亟待治愈的一块心病。
与投资者反复接触中,机遇终于来了:2005年12月,我市主动与“香港龙睿”和沈阳峻煌公司进行联系,牡丹江人用诚意敲开了一扇“牡药”的重生之门。
“香港龙睿”,对牡丹江人是比较熟悉的。从2004年到现在,“香港龙睿”以重组有机化工厂为起点,陆续重组了制药厂、树脂厂、天利热电等企业。沈阳峻煌公司始建于1995年,主要从事玉米加工,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产品是淀粉、变性淀粉和深加工产品冰醋酸等。
不断地讲解我市的招商引资政策,反反复复地洽谈,加上重组“牡药”符合对方产业布局和扩张的愿望,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接下来便是4个多月的实质性运作过程,比如说债务问题,比如说职工安置问题等等。以至于如一位相关人士说的那样:“那简直就要把舌头磨烂了。”
4个多月过去后,香港龙睿集团旗下的佳日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和沈阳峻煌集团旗下的昌图万顺达淀粉有限公司采取合作组建新公司的方式运作,成立牡丹江高科生化制药有限公司重组“牡药”。
有人说,这次重组是继桦林重组之后,牡丹江又一个大企业改制重组的样板。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重组“牡药”盘活了我市一个存量,卸掉了牡丹江的包袱,是保全和活化资产的一个突破和尝试;重组找到了妥善安置“牡药”职工的出路;重组将为我市打造一条包括医药和煤化工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此次重组收购了为煤炭涨价所困扰的牡丹江天利热电公司。
改造:踏上做强之路
2006年8月1日,“高科生化”葡萄糖生产线车间的20多名职工齐声高呼:“开工了!”——该公司历时80天改扩建5万吨葡萄糖生产线投产。
按照“高科生化”的规划,一期扩建项目为将原“牡药”10万吨淀粉生产能力扩产到20万吨,并改扩建4万吨葡萄糖生产线,填平补齐为5万吨。
改扩建生产线,远比恢复生产要复杂得多,何况是要改扩建一个停产近5年的企业。据说,“高科生化”刚重组“牡药”时,仅厂区内的野草就达一人多高。许多管线严重腐蚀,许多厂房盖也直漏水。从2006年5月11日起,“高科生化”开始全面进行规划和改造“牡药”。所有的员工都是早上7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对原有的泵、管路、罐等设备及厂房进行维修和检修、设计。
而之所以首先启动葡萄糖生产线,“高科生化”人士是这样认为的:从市场形势上分析,当时国内葡萄糖价格与往年相比价格提高,这是抢占葡萄糖市场的好时机。通过修复“牡药”原来的市场和现有股东资源优势,“高科生化”的葡萄糖市场份额将占全国的10%左右。如果全产全销,产值将达到1.6亿元左右。与此同时,年产20万吨淀粉生产线也改扩建完毕。
“牡药”重生了,马达的轰鸣声让牡丹江人卸掉了一个包袱,提振了牡丹江人的士气。然而重生并不意味着做大做强。在国内许多企业重组的案例中,重组后再次陷入经营危机的例子不在少数。在随后的3年间,由于市场价格等因素,“高科生化”曾一度停产。重生之后的“牡药”,亟待寻找一条做大做强的道路。于是,如何重新审视企业自身进行二次创业这个难题,再次摆在了刚刚起步的“高科生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