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世界上有几项东西是我做的
闻静超 雷特 "或许是十几年没有接触知识了,太渴求了,时间就显得非常非常珍贵……"李里特,如今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年却差一点与大学生活无缘……
1966年,李里特高三,临近高考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大旗把这批知识青年指挥到农村下乡去了。他想,这辈子,到农村就扎根农村,到工厂就扎根工厂吧。没想到,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了。有一次,李里特听广播里说:"为了照顾‘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上大学的知识青年,高考最高年龄从25岁扩大到30岁。"
正好30岁的李里特兴致勃勃地拿着借来的书,复习,考试。梦想着上清华了,没想到高校不收年龄大的学生,他想:"难道这辈子真的上不了大学了?"
12月,中央又出了个文件:补招年龄大的走读生。李里特这才迈进了西北农大的校门。这个好不容易有大学上的大龄学生,拼命学习,四年来平均成绩是98.6,其中数学物理全部满分。
1982年,他以全国研究生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派到日本北海道大学留学。这一次,他又在北海道大学的教授设计的数学试卷上,得了个漂亮的满分。出题的教授因此而忧虑:"中国学生这么厉害,今后哪有日本学生的一席之地?""已经浪费了十多年,好不容易有了机会,还不下苦功夫?"李里特说。
醉心科研,"填补国内外空白"成常事
2007年农历八月十六,星期五,记者第五次拨通了李里特老师的电话:"李老师,您出差回来了吗?"
"今晚刚回来,明天上午在我的办公室见吧……"
李里特从1988年起就在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加工工艺教研室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食品工程系主任、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他的学术兼职更是一长串。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7项国家专利(还有1项正在申请中)、13本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以及13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其中11项在研)。在介绍他的资料中,出现最多的是:"国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然而,第二天会面时,李里特老师没有提到他的任何名誉,却是用舒缓的语气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着他的研究。
用玉米芯制备低聚木糖——媒体称之为"破译玉米芯‘宝藏’密码"的项目,是李里特老师最新,也是他目前最满意的一项。
从60年代开始,全世界开始关注低聚木糖的制备方法,大家公认玉米芯是理想的制备原料。然而,难关就在于化学用酶要求很高。日本三得利公司在1989年取得关键性突破,一直垄断该技术和生产,获得高额利润。1994年,李里特在日本学术交流时得知他们正在从中国大量进口玉米芯制备低聚木糖。
"我们国家玉米芯这么多,在国内属于工业废料,几乎没有利用价值,日本三得利公司低价收购我们的东西,反过来又高价卖给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从此,李里特带着他的研究生团队,开始对玉米芯"解码"。他们查阅大量资料,还专门派研究生到日本学习技术。三得利公司对外封锁,他们就到相关的研究所旁敲侧击地学习。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全国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江正强就是第二位到日本学习的博士生。非生物学出身的江正强在日本的研究十分艰难,直到自己的研究超过了导师所需,把极耐高温的木聚糖酶B基因转移出来(一位德国科学家因发现并转移了木聚糖酶A而获得诺贝尔奖),才得以在日本同事面前扬眉吐气。
前期没有研究基金,李里特就把自己的其他研究项目的转让费贴进去,前后有十几万。这个团队天天泡在实验室中,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概念。不知道经过多少实验,2001年的一天,三得利的垄断,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实验室爆发的欢呼声中,结束了。
于是,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规模生产高纯度低聚木糖的国家。国内低聚木糖生产线,年产从500吨到上万吨。仅仅与李里特合作的山东龙力公司,在低聚木糖方面的年产值就达到一、二十亿。"别人说这项技术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觉得有些地方,或许还高过三得利公司,因为我们的售价,可以降到他们的一半。"李里特老师有些得意地笑了。
"免疫力降低、各种心血管疾病、器官老化、肾脏衰竭大部分是肠胃原因引起的,低聚木糖作为食品添加剂,其提高免疫力、抑制肠道内腐败菌增殖、改善肠道功能、延长寿命的功能非常显著。只要每天服用0.7克,就能起到明显的效果,用量是同类添加剂的十几分之一。"
低聚木糖是半纤维素,馒头、面包、各种饮料都可以添加,除了上述功能,它还可以防龋齿、作为糖尿病人的甜味剂。甚至饲料中添加了它,还可以提高动物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而且,在农村经常作为柴火的玉米芯,也有了高价格的销路。
如今,从保护环境的理念出发,李里特希望将耐高温的低聚木糖成分用来造纸业的生物调浆,现在已经进入应用实验阶段。
李老师另一项满意之作是1993年在河北省饶阳县建成的世界首座贮量1200吨的大型利用自然冷源果蔬贮藏库。这一贮藏库面积为1200平方米,高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放水,上层放蔬菜水果,利用自然风在内部的循环使下层的水和冰相互转化,利用转化时放出的热量保持水果的新鲜,从而节能97%。而且,空气中的湿度保持了水果和蔬菜的新鲜程度,使当地农民颇为受益。
倡兴"食育",心系国民健康
短短的采访期间,李老师接了8个电话,看来他这个假期依然在办公室的习惯已经被很多人熟知了。李里特对其中的一个电话十分感兴趣。"浙江绍兴的一个学校希望我给他们的学生讲讲‘食育’。"
"食育――饮食行为教育,应该和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近些年,李里特在"怎么吃"这方面,也有了个创新的教育理念。
"食育"是李里特老师从事食品研究二十多年,根据自身的教学和研究经验提出的一种饮食理念,即对中小学生进行饮食习惯的教育,使他们知晓什么样的饮食有益于身体健康,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饮食习惯,以及倡导国民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弘扬。它的基本理念是:使每个人通过简单、愉快的教育,把健康科学的饮食方式,变成自己终生的嗜好习惯。
"糖尿病、肥胖症、高发的心血管病、过敏体质、各种癌症等由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正在迅速蔓延,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仅从国民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食育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为此,李里特在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来阐述"食育",试图唤醒人们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
令人欣慰的是,浙江绍兴食安办的负责人有一次恰巧看到李里特老师的一篇关于食育的文章,"李里特教授在文章中说,良好的饮食习惯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而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知识和能力都有所欠缺……"于是,他们萌生了让"食育"走进中小学校的想法。目前,绍兴药监局编纂的《让我们学会怎么吃》已经正式出版,2007年秋季,这本书连同光盘已经一起走进了绍兴的中小学校。
清风两袖,名利淡泊存正气
一个个世界领先水平……有人说,李教授,转让费得要多少呀,这么多研究,您早成富翁了吧?李里特老师置之一笑,"我和企业说,只要你就把这件事办成了就行,我就是想留点东西给世人,也给我自己,转让费多少我不在乎,你们看着给吧。"
李里特老师指导的一位研究生在博客中写道:"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第二轮中,导师李里特出局,不知以后还有机会争取否,在我两年的硕士生涯中,导师第一次让我离科学殿堂那么近,那么近。有时候我也很羡慕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其他的事情都不用去管。"
从李里特老师的学生中了解到,他不肯因为名利而"活动活动",他只愿意把精力都放在他钟爱的科研中,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大,科研活动反而越来越多,出差也越来越频繁。李里特有时候会"得罪"学生。有一次,一个硕士生在发表的论文中署上了与科研根本不相干的女朋友的名字。李老师当即对他说:"你赶快写信说明情况,要不然,我就给报社写信揭发你!"但是,就要出国留学的一位博士生告诉记者说:"我们从李老师身上学到的是正气。"
说起对家庭的付出,李里特老师靠在椅子上,沉思良久,"孩子今年刚刚大学毕业,他学的是发酵工程,可是我没给他过任何帮助,对小孩的教育太少了"。
为了支持李老师的科研,他的夫人承担了科研之外的一切家庭工作,李老师甚至有几年没买过东西了。有一次,李里特老师在家里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没见过的硬币,惊讶地问:"这是个什么东西?"
"几年前发行的五毛钱硬币。"他的夫人平静地说。
对于这些年从事科研,李里特表示,"二十年了,我像我父亲一样有个目标,就是百年之后,世界上有这么几样东西是我做的。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有益于百姓、我所钟爱的科学研究以及整个国家的。"
提到今后的打算,李里特老师说道:"我希望能再多干几年,把自己想做的做完。退休之后,我想做三件事情:一、技术咨询;二、把食育办好;三、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弘扬出去。尽管那时候身体不允许我在实验室里了,以上这些,要求的都是经验的东西……"
中规中矩的一篇采访稿,而且由于作者很好的文字能力,将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农业科学家对事业的执著传达了出来,甚至有诸多典型细节,比如"以前从没见过的硬币"……但是如何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个科学家的具体科研成果,这是需要记者有些与科学家相近的专业基础常识的,在这一点上,农大的同学本来应该是有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