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琪院士。
东北网12月7日讯 题:碧水蓝天映丹心——走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教授
记者 朱丹钰
环境和能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无数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早已把环境和能源问题当成了自己的毕生事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任南琪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四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0岁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长期围绕着废水处理工程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从"钟情"文艺到"献身"环境
1959年3月生于哈尔滨的任南琪坦言,自己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人。1976年中学毕业,任南琪在哈六中当了一年级的语文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18岁的任南琪听到可以考大学的消息,非常高兴地报了名,并考取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其实,任南琪一直"倾心"的是文艺,打小他就是班上的文艺骨干,尤其是竹笛演奏,已经达到了"半专业"水平,而且早就名声在外了。上大学以后,哈尔滨的一些文艺团体还曾到任南琪所在的哈六中找过他,邀请他加入。当年报考大学时,身为科技工作者的父母一致要求他学理工科,为了尊重父母的选择并兼顾自己的爱好,任南琪当时和家里达成一个协议:只考一次理工科,万一失败,就弃理从文,而就是在这次人生路上的选择,让任南琪的命运从此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给排水专业当年是父母为我选的,我当时对此并不太了解。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个专业对我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任南琪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之中。大学期间,他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了。特别是在大三时学了《水处理微生物学》后感触很深,开始逐渐倾向于污水处理方向的学习和钻研,尤其"青睐"微生物。
1989年任南琪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在自己所发明的"废水厌氧处理设备"中发现了"生物产氢的现象",根据导师的指导,任南琪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经过深思熟虑,他大胆地选择了"废水生物制氢"这一国际前沿课题,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有机废水处理生物产氢原理与工程控制对策研究》,取得了生物制氢研究的重大突破,这时他刚满35岁。从那时起,任南琪开始了被人们称做是"净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科研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