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秉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开放与包容,吸引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116家机构的374位嘉宾注册参加,是BME会议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市科委闫傲霜主任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美国、加拿大、韩国、瑞士、中国的9位知名院士,麻省理工、耶鲁、韩国科学技术院、日本筑波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所的70余名教授学者,安进、杜邦、默沙东、基因泰克、勃林格殷格翰、诺和诺德等跨国公司的20余名高管纷纷到会,就合成生物学前沿热点进行充分沟通和探讨,对中国合成生物学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会议形成以下观点及共识:
一是合成生物学是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方向。合成生物学是继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信息技术和工程学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也是能将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之一。目前在医学、制药、化工、能源、材料、农业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是华人科学家众多,国内研究面基本覆盖了国际研究的领域。本次会议接受邀请的分会主席和演讲嘉宾共103位,其中华人科学家42名,如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两院院士王义翘(Daniel Wang)先生等。下一步,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华人科学家将成为我们开展前沿科学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三是国外产业界对合成生物学高度关注。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外产业界的高度重视,搭建起了密切交流的平台,成为了北京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会议期间,市科委生物医药中心分别约见了美国安进、美国默沙东、德国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国企业高层代表,就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
四是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了解产业与国际前沿技术契合点,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完善产业链是企业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ay Keasling教授以基因工程的方法成功制成青蒿素,降低成本,实现了青蒿素产业链的完善升级。
五是国内产业界对合成生物学的融入程度亟待加强。国内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国际主流相当,关键环节均有良好基础,但产业界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目前仅有海正药业、诺维信等少数企业涉足该领域;另一方面在于国内企业过多关注产品和技术,对前沿学科重视不够,忽视了跨界融合的交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