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牙疼。已经是半颗牙的那颗牙又从中间裂开,有点痛。本想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取出活动的那四分之一,晚上躲进黑黑的厨房里,一咬牙硬是用手给拔了出来,钻心地痛了一下,效果很好。
所以,这种状态写的文字是“非正常状态”,特此提醒。
先说几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再聊几句我国生物科学的研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易平衡发展
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国人应该是很重视应用和技术,如四大发明。也有学者说,由于国人过于重视应用,而忽视了理论,从而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甚至不能出现自然科学。如果说历史上由于东方的整体论思想影响了以还原论为主的自然科学的产生,那么在大数据的今天,在需要整合的今天,我们的整体思维应该是可以大展身手的。希望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科学和技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需要争论。需要什么样的科学,需要哪些技术,一个国家是应该有布局的,也是应该有个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视理论,忽视技术;重视技术,忽视理论,都是不可取的。科学与技术,是平行发展,还是发展有先有后,也是可以讨论的。这么大个国家,不能说今天我们需要科学了,就鼓励学者们都去做科学,甚至连外科大夫手术刀都不拿了而去做科学研究,这就完全错了,错到家了。也不能说,当今的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技术开发,就让学者们一窝蜂都去搞技术开发,做应用研究,这也不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需要平衡发展。基础研究,需要追踪国际学术界前沿和国家需求。应用研究,更需要考虑国家需求,考虑国计民生问题。国家需求什么?农业、工业、林业、牧业、商业、医药卫生……..有多少实际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再说了,有些人擅长基础科学研究,有些人心灵手巧,擅长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从大尺度上说,发明创造越多越好,也容易做到,对社会有益。创新性科学研究,不是一件容易事,不是谁都能做的。
为什么我国的生物学研究与国际差距如此大?
我国的生物学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水平有不小的差距,这是事实。差距有多大?具体多大我不知道。从教科书上,从学科领域的理论发展上,中国学者的名字应该是不多的。在一次讨论会上,听一位专家介绍说,我国在数理化等领域,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不大,有些领域甚至在国际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如数学。但是我国的生物学,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还很大很大。为什么呢?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研究需要的条件要比其他学科复杂一些。纵观我们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绝大多数研究基本是模仿和追踪, 就是在今天me-too 式的研究也是很多很多的(我自己也是这样)。我们国家很大,人才很多,但很多研究领域的确没有发展的根基,几乎都是在国际学术界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就是今天通过各种人才计划引进的海龟派的研究,多数也是其在国外研究的延续或拓展。的确有一些很优秀的学者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但大多数还是很少有新领域、新学科的开拓。我想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可能有个人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可能没有给他们发挥能力的空间。
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到今天,不是谁就可以创建一个新学科,拓展一个新领域。是这样的,之所以难,我们才需要,我们就是需要这样开拓型的人才。如果只是模仿和追踪,50步与100步的差别不大,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科研能力和思维上没有差异,差异就在于谁获得的经费多,谁的研究生数量多,谁花费的时间多。现在的很多问题已经不是学术水平上的差异,而是搞到经费能力的差异。经费多少决定了科研水平。这就是很可悲的事情了。
科学研究,尤其是以实验为主的生物科学研究,踏踏实实的积累是必要的(如前几天的新药物开发研究,一般都需要十几年的工作积累)。忽视基础和积累的“时尚”研究,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模仿和追踪性研究,也只能是替别人的理论学说锦上添花。
我们该怎么做?站在巨人肩上发展,是一条途径,这需要实力和视野。但区域性问题,地域性的特殊问题,甚至是民族性的特殊问题,是需要聪明的中国学者认真思考的。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需要的,是应该在学术界提倡的。浮躁,难以达到目的。急功近利,更是不可取。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道。
可是,如果十年磨一年,国家允许吗?单位允许吗?领导允许吗?基金会允许吗?
如果允许的话,允许哪些人呢?如何才能保证成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