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汉川一家农药销售店仓库内,存放着大量的农药。本报记者 刘源 摄
长江商报消息 抢占海外市场,制定防虫害全套方案,把握食品安全机遇
从研发专家到生产企业家,再到推广者,都认为生物农药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尽管如此,但市场叫好不叫座,已成为生物农药产业多年都未能治愈的“痼疾”。
为找出解决行业生存危机“药方”,记者拜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相关专家,以及已经实现盈利的武汉另一家生物农药企业。
“生物农药的叫好声,主要来自于学术和国家政策层面,大多数农户并不买账。”在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自文看来,农户不愿意使用,是因为生物农药见效慢、杀菌谱范围较窄。
杨自文认为,生物农药企业与其坐等时机,不如通过抢占海外市场和制定防虫害全套方案等渠道,把握食品安全的机遇,寻求突围。
曲线销售
内销转战出口 掘金海外市场
内销无门,何不先从海外市场开始?
“国外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种植模式已经形成,市场前景广阔,至少在推广上难度比国内要小的多。”杨自文认为,生物农药企业如果在内销上走不通,到海外市场上“掘金”,未尝不是一种策略。
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诺”)就是被迫“曲线救国”的典型一例。
科诺成立于1999年,当时正是生物农药刚刚兴起的时候。作为开拓者,科诺以为抢到了“第一桶金”,但两年不到,当年一起被 “生物热”催生的20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却消失了一多半,科诺也损失了八千多万,生存艰难。
迫于无奈,科诺总经理李青带着公司仅剩的100多个人选择了国外市场。2012年,通过国外市场的补充,李青的科诺成为全国生物农药企业中仅有的几家盈利企业之一,也就在这一年,他选择重新回到国内市场。
“生物农药本身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国外尚未完全垄断,我国企业可以趁此分一杯羹,以此实现企业内部资金周转,再用于产业升级换代,组建项目,在曲线销售模式下,可以让企业度过这艰难的市场孕育期。”杨自文表示,该曲线销售方式成功后,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海外市场,目前全国约30%的生物农药产品用于出口。
组建联盟
企业抱团为农作物提供“全套服务”
在杨自文看来,生物农药产品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
“生物农药产品采用的是定向清除的办法,即只能针对某一种害虫,如果存在多种害虫侵害,农户必须混合几种农药一起用,而目前技术又不支持一种生物农药适合所有农产品。”杨自文对此也很头疼。
品种缺失,就决定了一个企业或者一种产品,无法取得市场的信任,更别说撬动坚固的化学农药市场。
“我们正在建立企业联盟和中试平台,为的就是抱团寻求作物防虫害全套方案。”说到这里,杨自文很有信心,他表示,一个多月后,全国生物农药联盟理事会的首届年会将在武汉举办,一场将集合约三百位业内人士的全国性生物农药联盟将为此题寻求答案。
在杨自文的愿景中,每个生物农药生产企业能分工合作,错位竞争,相互补充,就是生物农药产业开拓市场的最佳方式。
“抱团开发,生物农药产品去掉先天劣势后,只要产品效果好,不担心农户不接受。”杨自文认为,当下最紧迫的办法是企业联盟后,从土壤毒素处理到种苗养护,再到作物生长期提前防护,建立全套护理栽培模式。
把握机遇
生物农药“零残留”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生物农业行业而言,却是难得的机遇。
“现在是在国民对绿色食品安全的需求成倍增加的发展时期。”杨自文介绍,农药残留是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检测标准,而生物农药能实现真正零残留,“生物农药就是通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来杀害或者抑制有害生物的制剂,比如在害虫体内繁殖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和天敌等。”
杨自文进一步介绍,生物农药非化学合成,而是来自天然的生命体,不会对水土和农作物产生二次污染。据了解,生物农药产品能保证蔬菜的安全收获期达到24小时,随时随地采摘之后食用,而化学农药要在农药喷洒后一周左右才能食用,还要有一定量的流水冲刷。
目前,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着手研发“微生物种子处理剂”,经过处理的种子能增强植物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大大减少甚至取代农药的使用。不久的将来,没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将端上公众的餐桌。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郑玮 马秀佳
通讯员 丁自立 实习生 刘欣 郑宇
■记者手记
“小众”农药的大众梦
想起我家的小卖部也零星出售些农药,于是我拨通家里的电话。母亲告诉我,家里卖农药五六年了,但从来没有进购过生物农药,“听说过那种药,价格高,治虫又慢,咱村的人都不爱用。”
也许从这个小角落,可以多少说明生物农药在国内的普及程度。
面对艰难的现状,武大绿洲公司副总黄立新并不悲观。他认为,困难是暂时的,毕竟武大绿洲的销售额在逐年递增,这就是希望。
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自文认为,使用生物农药的农作物能让消费者吃的放心,生物农药叫好又叫座的局面不会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