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发布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高毒、高残留品种的产量由5%降至3%以下,生物农药比例进一步提高。
如何才能达标?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充分挖掘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研制开发安全、高效的新一代生物农药。这是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戎志梅等业界知名人士普遍的回答。
目前,我国在生物农药的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为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奠定了基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李永平表示,生物农药来自于天然,有效成分、毒株、菌株等很多是已知的,更容易沿着一定的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种类也提供了很好的研发基础。同时,生物农药的生产环境相对来说污染较小,应用生物农药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支持。
我国是农用抗生素研究与生产的大国,在某些领域(如井冈霉素及赤霉素)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目前在我国20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中,除Bt、井冈霉素、阿维菌素和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的生产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外,绝大部分生物农药企业均为小型企业。
基于这种情况,行动计划提出了“推动高品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物农药杀菌剂或杀虫剂、天敌生物等生物农药产品产业化;同时构建生物农药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资源信息库,完善国家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的方向。
要推动生物农药产品产业化,专家表示首先要克服生物农药发展应用中的三大问题——药效慢、价格高、环境敏感性强。生物类杀虫剂中,除了少数农药品种如抗生素类杀虫剂、除虫菊素等以外,杀虫速度普遍较慢,比如病毒类制剂一般显效时间为药后5天左右,这给推广使用带来很大的阻力。同时,生物农药普遍比化学农药使用成本高。一些药剂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制于资源数量,无法以大规模生产方式来降低成本。另外,使用环境要求较高。活体生物农药受环境的影响往往较大,一些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均会影响使用效果,这给生物农药的药效稳定性带来影响。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要达到《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还需要政府、业界付出更大的努力。目前国内生物农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诸如阿维菌素等生物杀虫剂、昆虫信息素中的性诱剂、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Bt等微生物农药、天敌生物、农药抗生素以及真菌性和病毒杀虫剂也有应用,只是使用和推广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推广理念存在问题。
李永平认为,农业部即将修订《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加大对生物农药的扶持力度,这是新登记政策的一个重要导向。同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购买低毒生物农药的农民进行部分补贴,有些地方的补贴力度达到市场价格的50%,成为推动生物农药发展的新动力。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通过先进的生物化工技术,来提升、改造和推动生物农药(杀菌剂,杀虫剂等)技术发展卓有成效。比如,对微生物来说,提高发酵水平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来提高赤霉素、灭瘟霉、井岗素霉、苏云金杆菌等的发酵单位,将其产量在不增加原料、设备的情况下加以提高。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生物农药研究开发中去,已有Conder、MVP等10余种Bt工程菌制剂投入了工业应用。专家表示,应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再加上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生物农药会为农业发展再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