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维生素类商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上半年,以维生素C为代表的维生素类商品出口依然低迷,出口增速下降,价格下跌。维生素类商品出口数量为9.96万吨,同比增长7.84%;出口金额9.13亿美元,同比下降10.84%。
产业集中度高
支柱商品价格下降
上半年,维生素类商品出口均价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7.33%,主要原因是受累于两大支柱商品维生素C原粉和维生素E价格的下降。
上半年,维生素C原粉出口市场极度饱和,囤货量空前,出口价格持续下跌,跌幅高达17.45%;维生素E出口态势较平稳,出口数量增幅较为明显,但出口均价同比下降了22.27%。按出口数量统计,上半年,维生素出口商品排名第一的是维生素C原粉,出口数量占比36.88%;排名第二的是维生素E,出口数量占比23.76%。这两大商品合起来占了整个维生素类出口商品的60.64%,因此,这两大商品的起落,直接影响了维生素类的总体变化。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现了维生素C产业化生产,至2012年末,历经数次盲目扩产、价格大战,经济损失惨重,并受到欧盟和美国的反倾销预警,同时,也促成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高度集中,迫使瑞士罗氏、日本武田、德国巴斯夫等国际巨头先后退出了维生素C行业。
目前,除荷兰DSM公司在苏格兰的达瑞工厂拥有少数产能外,其余产能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江苏江山制药和山东鲁维制药等5家企业。我国维生素C行业生产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集中度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强,已占了全球市场85%的份额,拥有国际市场话语权。
上半年,维生素C出口数量为3.67万吨,同比下降2.71%,出口金额为1.19亿美元,同比下降19.69%,出口单价3.25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7.45%。
我国的维生素C曾经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自主的知识产权、生产成本低廉、产业集中度高、市场份额高、掌握话语权,不仅平稳渡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创造了价格大幅攀升的佳绩,让众多医药界人士刮目相看。而今却受累于产能过剩,国内各企业间大打价格战,使得出口价格持续下跌,造成我国维生素C出口损失了数亿美元,不仅企业在成本线上挣扎,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比之下,维生素E情况要略好一些。维生素E位居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排名第二,国内主要生产厂商是浙江医药股份和浙江新合成,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40%。由于维生素E技术工艺难度相对较大,合成反应步骤较多,加上中间体渠道限制,资金投入大等行业准入壁垒较高,因此,该商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行业竞争格局维持不变。2013年上半年维生素E出口数量为2.37万吨,同比增长20.1%,出口金额为3.45亿美元,同比下降6.65%,出口平均价格为6.65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22.27%。
维生素A内冷外热
维生素A主要用途在非处方药市场、营养补充剂、饲料添加剂以及食品加工业等方面,国内行业集中度很高。
上半年,受速生鸡食品安全及禽流感疫情影响,饲料行业遇冷,销售旺季成交清淡,致使业内人士对市场信心不足,部分经销商急于出货,饲料级维生素A价格连续下探,随后,国内维生素A主要生产厂家及国外巨头帝斯曼先后提价,但仍未能改变市场成交清淡的格局。
目前,厂家和下游市场处于利益的博弈状态,多数业内行情人士选择观望,国内市场成交行情依旧清淡。
与国内市场的冷清局面截然不同的是,国外市场暂时还未受到国内原料提价的影响,出口数量、金额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出口价格则微跌。上半年,维生素A出口数量为1.74万吨,同比增长22.78%,出口金额3671.13万美元,同比增长15.08%,出口平均价格为21.1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6.27%。市场需求平稳。
此外,B族维生素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的出口均价分别下降了37.41%及25.84%,维生素B12的出口价格跌幅甚至高达75.75%。预计后市,B族维生素的出口前景依旧惨淡。
欧盟仍为出口主流市场
上半年,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到123个国家和地区,欧盟、亚洲和北美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市场,比重高达90.24%。受整个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不景气影响,我国对三大主流市场的出口均价同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亚洲跌幅最大,达到19.07%,北美洲次之,下降18.68%,欧盟下降13.86%。
上半年,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前十大目的地分别为美国、德国、荷兰、日本、比利时、印度、巴西、印尼、泰国、法国。据海关统计,我国对上述十大目的地出口金额大部分呈下降态势,仅有德国、荷兰和印尼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印尼增幅最大,增长幅度为15.56%;跌幅较大的是美国和印度,幅度均超过15%以上。
产品细分上,维生素C原粉出口金额排名前10位目的地中,增幅较大的是俄罗斯、韩国和印尼;跌幅较大的是美国、巴西和西班牙。
维生素E出口金额排名前10位国家中半数以上跌幅较大,其中,比利时、新加坡跌幅均超过30%以上;而巴西以同比156.53%的增幅成为上半年维生素E出口的亮点。维生素A出口金额排名前10位目的地均呈不同幅度的增加,其中增幅较大的是印尼和约旦,增长幅度均在100%以上。
产业集中度高
目前,我国维生素企业已在多个维生素细分市场上取得了生产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基本上几家企业的单项维生素品种就占据全球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非常高。一般单品种维生素商品出口企业前3名基本上占据了总出口量的60%以上,其中一家独大的情况也很常见,如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的维生素B2和维生素B5就占据了本行业比重的60%以上。
上半年,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企业有598家,较去年减少了5家。其中,国有企业105家,占比17.5%;三资企业59家,占比9.8%;集体企业17家,占比2.8%;其他性质企业417家,占比为69.7%。
浙江新和成、浙江医药、石家庄制药、华北制药、东北制药、江苏江山制药、淄博鲁维食品生物、西南合成制药、江西天新药业、浙江杭州鑫富药业等位列出口金额前10名,这10家企业出口金额之和,占了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在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有4家国有企业、4家三资企业、2家集体企业。
维生素类产品被广泛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而呈现出市场需求加大的趋势。维生素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其下游的饲料、食品、医药和美容等行业,每年大约以3%~5%的速度递增。
虽然维生素市场的需求始终向好,但容量依然有限。以目前国内原料药的情况,鲜有品种是真正的供不应求,大部分产品即使因为厂家供应不足造成短期货源紧张,也很快会得到补充,可以说,因产能过剩所造成的国内企业间低价竞争,始终困扰着包括维生素在内的所有原料药出口企业,维生素C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曾几何时,我国维生素C企业与国际寡头展开数次价格大战,尽管经济损失惨重,但凭借低廉成本优势预警迫使国际VC生产巨头先后退出了维生素C行业,取得了维生素C国际市场话语权,在原料药出口中竖起了一面旗帜。可是好景不长,现在的维生素C已经是产能过剩、价格一落千丈的典型案例了,实在令人惋惜。
上半年,受欧美经济衰退、原料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调整等影响,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业绩大幅下滑,企业利润被进一步挤压,市场进入惨淡经营阶段。期间,虽有主营企业阶段性涨价等救市行为,但也只是对国内市场起到短期提振作用,基本无法改变国际市场经营惨淡的格局。预计,下半年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仍将在低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