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原料药大国,前几年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是近几年,原料药市场并不景气,大宗原料药价格仍处于低位徘徊甚至又创新低,国内原料药需求企业参会人数也有所减少。
前期凭借较强的技术仿创能力和较好的资源成本优势,中国原料药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瞩目。中国已可以生产1500多种化学原料药,其中,60多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维C、维E、青霉素、头孢类、解热镇痛等大宗原料药,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绝对优势。
然而当下,大宗原料药生产固有的“两高一剩”特性,即“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的现状,一直制约着国内原料药的可持续发展。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量非常大,盈利水平却很低,贸易摩擦接二连三;制药企业原料药短期上马盈利速度较快,长期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生产经营波动起伏较大。
统计显示,2010年国内维C年产能已达约20万吨,相当于全球需求的1倍半多;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鲁维制药“五大家族”,占据了全球VC市场90%以上的份额;青霉素工业盐产能已超10万吨,7-ACA达约1.2万吨以上,产量占到全球供应量的85%~90%,而产能利用率只有60%。
“两高一剩”旧模式下的原料药生产经营,一直笼罩在矛盾的市撤境之中:一边是原料药“中国造”的声音愈来愈响,另一边,国内原料药生产污染环境的声音亦未减弱;一边是化工原料价格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人力等财务和管理成本持续增加,另一边,原料药价格反其道而跌跌不休,甚至低于成本价;一边是产能过剩、价格大战愈演愈烈,另一边,国外药企在用“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名制造壁垒的同时,还享受着中国低价优惠的原料药采购。
针对当前原料药市场面临的种种问题,行业亟需改变当前模式,向“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标准提高”的经营目标迈进。这就需要药企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优化传统原料药生产工艺,提高大宗原料药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