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今年9月东北玉米主产区遭遇严重旱情,市场对于玉米减产幅度存在争议,美国农业部预估09/10年度中国玉米产量1.55亿吨,明年国内玉米供应可能进入紧平衡状态。
● 虽然今年减产已成定局,但我国玉米库存仍然充裕,库存消费比仍然处于近5年内的次高水平,政府有能力调动储备调控粮价。
● 国内政策仍是主导玉米市场行情的重要因素:秋粮收购政策为东北地区玉米市场价格建立坚实价格底部,并将主导全国玉米价格,随着多方主体进入收购市场,东北地区抢购粮源局面有望出现。
● 饲料需求步入旺季,企业加工效益转好;淀粉产品报价持续提高,企业开工率明显回升,为明年需求回暖营造有利气氛。
● 总的来看,在"紧平衡"和国内经济回暖引发的通胀预期共同支撑下,连玉米明年有望呈现温和上涨的格局,但考虑到国内依然充裕的库存,上涨的幅度不宜过分高估。
第一部分 行情回顾
一、2009 年大连玉米走势回顾
1、第一阶段:政策利好支撑玉米反弹上行(年初-3月下旬)
2008年底,中国玉米市场受国家收储政策影响,逐步扭转了下跌势头。国家在东北产区先后推出了4次玉米收储计划,总量达到4000万吨,实际收储量达到3500万吨左右。在国储收购量大价高的带动下,之前平稳的现货价格终于在国储收购造成粮源紧张的刺激下出现了普涨,而这种利多效应也传导到期货市场。玉米指数自2008年12月中旬开始触底回升,从最低的1452连续上涨至3月16日的1700,涨幅达到18%。
2、需求不旺致使行情震荡回落(3月下旬-8月中旬)。
一方面玉米收储接近尾声,另一方面危机笼罩下的加工企业举步维艰,玉米需求持续疲弱,从今年3月中旬至8月中旬,大连玉米期货价格开始了回调之路。期间市场因HINI流感疫情出现短时的下跌,但突发的利空消息很快就被市场消化,更多的影响仍存在于忧虑下游消费的心理层面,玉米指数在每吨1650元左右徘徊了2个多月,在没有实质利好消息的情况下继续震荡下行。6月初,由于传言国家将逐步抛售已收储的玉米存量,引发市场担忧,6月5日、8日玉米指数放量大跌。直至7月中旬抛储政策落实,市场一直在抛储的阴影之下震荡盘整,玉米指数从6月中旬开始围绕1630元为中轴上下波动。7月份国家临储玉米拍卖启动,玉米市场在消化了前期利空因素后表现不温不火,期价继续维持区间震荡格局。
3、第三阶段:东北干旱导致价格飙升(8月13日-8月31日)
8月中旬,东北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旱情,许多玉米主产区,特别是辽宁阜新、朝阳、辽阳和锦州等地出现了玉米绝收现象,市场普遍预计2009年中国玉米产量将会大幅下滑,减产的忧虑致使期现价格同时飙升。由于前期相对其他品种滞涨,沉寂已久的玉米等粮食品种作为"价值洼地"受到了投机资金的青睐。期价从1650平台上拔地而起,最高冲至1770,创09年以来新高。
4、理性回归行情波澜不惊(9月初-11月中)
在干旱天气的炒作淡化后,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玉米的基本面,新粮上市的压力开始逐步主导市场。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我国玉米连续四年增产,库存充裕,而临储玉米拍卖的持续也一直在增加市场上的供应量。所以玉米价格止住上涨步伐,小幅回调后以1740为中心展开了盘整,玉米期货的成交量也从前期的100万手剧减到10万手左右。
5、冰雪天气+政策支持掀起玉米涨价潮(11月中-至今)
从11月初开始,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普降大雪。暴雪的突袭,致使玉米等农产品的流通出现停滞。主产区因外运困难,港口库存骤降,主销区供给短缺。同时国家对于新玉米的收储政策给市场带来持续支撑,加之年关来临前企业备货积极,经济回暖引发通胀预期加强,在多方利好因素支持下玉米价格再次出现了涨价潮。大连玉米指数也从1740一路上扬至目前的1835左右,上涨了近100元/吨。
二、2009年CBOT 玉米走势回顾
09年上半年美盘玉米在09/10年度产量可能创新高的压力下维持360-460美分之间的区间震荡走势。6月30日,美玉米最终种植面积报告出炉,报告显示的播种面积已经达到了历史次高的水准,超出市场预期的播种面积引发大量抛盘,美玉米指数一路下探至310美分附近才出现启稳迹象。7月至9月,美玉米基本围绕330美分附近交投,价格波动因素主要来自天气情况及周边市场走势。期价受巨大的产量预期压制,同时由于今年播种进度延迟,市场亦担忧早期的霜冻将阻止单产达到最大潜能。9月中旬一度出现了比较突然的霜降炒作行情,加之美元的疲弱提振,美玉米指数上扬至400美分后启稳,目前仍围绕400美分展开交投。
第二部分 玉米供需关系、市场热点因素及关键数据分析
这一部分我们对当前的市场热点问题以及明年可能继续影响市场的各项因素展开具体分析。
一、东北干旱引发产量争议:紧平衡VS供需总体宽裕
今年7月份东北地区伏旱导致玉米产量骤降,关于减产的幅度市场众说纷纭。根据大商所对产区所做的调查,与去年相比,今年吉林省玉米实际产量下降约为30%-35%。而黑龙江省的玉米减产没有预期严重,但新粮品质普遍较差。
基于减产的事实,很多现货企业认为2010年度国内玉米供应将处于紧平衡状态。根据国家油中心12月报告预测,09/10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63亿吨,而美国农业部在12月报告中则维持了1.55亿吨的预估数字。另外,据日内瓦SGS公司发布的调查报告称,根据对中国七个省区的玉米产量进行了实地考察,今年中国玉米产量为1.44374亿吨,相比之下,上年为1.659亿吨,玉米产量比上年大幅减少了13%,创下了四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数据又低于美国农业部预测的1.55亿吨。而美国谷物理事会官员也表示,天气干旱可能意味着玉米库存降幅要大于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根据美国农业部报告,09/10年度中国玉米产需缺口在400万吨,与国家粮信息中心预测的数据有较大差异,但考虑到中国玉米的库存规模,我们认为至少在09/10年度中国在玉米供应方面仍能做到自给自足。
二、库存高企政府有能力调控粮价
虽然2010年国内玉米供应可能会真正进入紧平衡状态,但考虑到较高的结转库存水平,我们认为供需基本面并不支持粮价长期的、猛烈的上涨。尽管中国在2009年遭遇了局部自然灾害和农作物减产,但是政府的粮食储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为2010年国家调控粮价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美国农业部估计,07/08年度我国期末库存达3900万吨,而08/09年度达到5300万吨。其中国储收购今年实际达到3500万吨。有业内专家指出:上一度国家临时收储的玉米有600到800万吨的剩余,加之2000万吨的结转库存,推算出今年国内玉米库存共达到6000万吨。目前来看,除去拍卖轮出的1412万吨和向地方深加工企业定向销售的577万吨玉米,国储手中仍有4000万吨储备玉米可供调出,那么即使今年产需存在缺口也可以通过抛售库存来调节。一旦粮价上涨过快过猛,政府就会把这些储备粮投放市场,平抑物价。另外从库存消费比来看,虽然09/10年度的库存消费比低于08/09年度,但仍然处于近5年内的高位。
三、09秋粮收储政策解读及对后市影响
1、收储政策细则解读
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公布2009年秋粮收储政策,至此,传闻已久的收储政策终于尘埃落定。与去年的收储政策相比,今年秋粮收储政策更加市场化。
收购价格:吉林省玉米收储价格为1500元/吨,与去年相同;其他两省一区与去年价格一致。由于为敞开收购,收储价格奠定了市场底部。
收购等级:今年秋粮收购等级为新国标三等,去年的收购等级为旧国标二等。新国标的三等略低于旧国标的二等,可能导致进入国储收购范围的玉米增加。
收购时间:今年秋粮收购时间为2009年12月1日-2010年4月30日,去年秋粮的收储时间为2008年11月-2009年4月30日。今年秋粮的收购时间较去年推迟一个月,主要是由于今年秋粮上市时价格逐步走高,托市政策不急于出台。
收购数量:今年秋粮收储为敞开收购,对农民愿意交售的粮食要不限收、不拒收,而去年的收储数量计划为4000万吨,并分批下发收购指标,相比较之下,今年在东北产区的收购类似于保护价收购。
收购主体:这是今年与去年收储的最大区别之一,今年秋粮收购主体为中储粮及南方饲料企业、中央直属粮食企业,改变了去年秋粮收购中储粮一家独大的局面。我们认为,吸收饲料企业及中央直属粮食企业进入收储环节,增加市场收购主体,不但可以缓解国家库存压力,而且可以满足企业需求,多元主体的入市收购可能导致产区可能出现抢购局面,有利于推动价格上涨。同时,运输问题也可以得到分散解决,有助于缓解运输瓶颈问题。
补贴情况:今年秋粮收购国家对南方16省地方储备粮公司和饲料加工企业给予70元/吨的补贴,去年秋粮收购则没有补贴。国家给予饲料企业补贴意图鼓励企业到东北产区进行收购,提高企业入市积极性。在市场价格高于1600元/吨之后,中央财政将适时停止补贴。
2、政策建立价格底部,限定未来价格波动空间
与去年相比,今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政策具有收购主体增加、收购范围扩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以及敞开收购等重大变化,基本确定东北地区市场价格将高于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价格运行的格局。利好收购政策为东北地区市场价格建立坚实底部,并将主导全国玉米价格,关内和销区玉米价格将处于较高水平。
在东北玉米价格政策底部确立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期货市场成本区间可以大体测算出来。在锁定1500元/吨玉米政策底的同时,当产区价格上涨至1600元/吨之后,国家将停止对企业的补贴,因此当产区价格上涨至1600元/吨之后企业收储热情可能下降。从仓单成本的角度来看,按照产区1600元/吨的价格计算,考虑运输、仓储及资金成本,1005合约的成本在1810元/吨左右,1009合约成本在1880元/吨左右。目前连玉米9月合约已转为主力,持仓稳步增加,但需要关注的是,国家收储政策截至2010年4月30日,托市收购将使得1005合约获得来自现货的有力支撑,而1009合约则面临没有补贴支持的压力,同时还将面临国家2009年拍卖余下的陈玉米继续拍卖的压力。
四、现货价格反季节上涨,东北玉米市场"抢粮"热潮能否实现
由于今年东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旱情,农民惜售心理强于往年,深加工企业今年的开秤价格也较往年提高。11 月份,国内玉米价格受天气、物流、需求和预期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呈现反季节上涨行情,其中华北黄淮地区和华南地区涨幅尤为显著。月初,华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降雪,部分地区为暴雪,公路和铁路运输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物流不畅,加工企业库存薄弱和玉米上市数量及物流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玉米价格持续上涨,最高超过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竞价交易的到货价格。在东北地区,港口货轮集中抢运煤炭,以满足华南地区的燃料需求,玉米运力明显下降,一方面导致到南方的运量下降,另一方面也造成因运力紧张形成的运价上涨。同时玉米减产预期和秋粮收购政策利好预期也成为期间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11 月末,对南方16 省区饲料企业给予采购东北新产玉米补贴政策出台后,市场普遍认为此举将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玉米外销,并成为拉动后期玉米价格的长期因素。
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创研发
目前新玉米国储收购还没有大规模展开,后市多方主体将进入国储收购市场,东北地区抢粮热潮是否会如期出现以及今后的现货走势,我们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1、农户惜售心理增强
春节前加工企业有望加大收购数量,加快烘干进度,提高库存水平。但是,近期东北地区粳稻、大豆价格上涨速度加快,农户对于玉米价格上涨的预期也在提高,加工企业感觉农户惜售心理增强,只能被动提高收购价格,对于持续追高承受能力下降。由于目前收购价格已经明显高于临时存储玉米托市收购价格,收储企业的价格难以为农户接受,大规模收购活动很难启动。当前玉米价格上涨动力不仅仅是收购主体增加和竞争收购加剧,农户因减产和政策支持惜售心理增强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年底之前玉米收购价格可能保持稳定,收购主体的心理底线不断提高,成交活跃局面将如期呈现。
2、物流运输能力仍存悬念
每年年底铁路运输状况都会非常紧张,那么当进入新的一年后运力吃紧状况能得以缓解吗?1月份之后便迎来春运高峰期,国家重点物资等方面的运输仍会与粮食争道,虽然铁路部门会增加车皮发放数量,但我们认为1月后铁路运力紧张状况难以得到明显缓解,受其影响南方销区市场价格仍将整体高位运行。除此之外,从12月13日零时起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平均每吨公里由现行的9.61分提高至10.31分。其中,运营价格由平均每吨公里6.31分钱提高到7.01分钱,铁路建设基金维持现行每吨公里3.3分钱的标准不变。受此影响铁路运输成本提高,假设产区价格未变的情况下,销区市场到货成本将再次提高,对该区域市场价格形成支撑。综合来看,销区市场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为主,不排除个别市场因贸易商发运力度加大,而导致供应量增加后价格回落,但预计幅度较为有限。
3、春节售粮高峰价格能否回落
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创研发
目前的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仍然居于高位,无视于上市旺季,但其存在必然有其道理,不过,市场上仍有一种声音就是年前、年后产区迎来售粮高峰,市场价格必将回调。另外,当前市场价格偏高,国储根本不能介入收购,那么除了国储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收购主体能够采购这么大量的玉米。但是市场上同样存在着另外一种声音,就是南方企业库存水平普遍偏低,以及国家给予较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后续除了临储之外的主体将积极收购。自今年新玉米上市以来,仅有华北新粮上市之初价格有所回落,但后续随着农户惜售、天气状况不佳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该区域价格持续攀升,攀至高位后企业采购态度谨慎,普遍认为后续价格会走低,但偏逢12月份国内铁路运输状况又紧张,企业仍未大量采购之时运输又困难,因此直至目前销区大部分企业库存水平仍很低。春节之前企业都需要备货,南方饲企会积极进入产区采购,进而对东北价格将形成支撑。另外,东北、华北企业节前补库工作也陆续展开,市场竞争力在春节之前将增强。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更认同于春节之前价格可能有所回调,但幅度相对有限,也就是不大看跌,不认为产区年前迎来售粮高峰后,就将带动国内整体价格大幅走低。不过区域走势差异可能明显,以黑龙江省为例,今年当地玉米水分偏大,普遍在34%以上,不利于长期保存,进而春节之前农户售粮数量可能较大,该区域价格若有走低可能幅度会大于其他东北省区。综合来看,随着多方主体进入市场,东北地区抢粮热潮有望实现,不过今年玉米价格底部抬高,波动趋弱,未来价格会相对平稳。
五、玉米下游行业情况分析
1、饲料需求有望顺利步入旺季
进入12月份,国内养殖终端产品购销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回暖特征。11月份以来全国饲料生产放量增长态势明显,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饲料产品价格经历三次较大的上调过程,有效消化了玉米以及其他原料成本上涨。目前广东等地区持续低迷的肉禽饲料加工利润已经恢复到40-50元/吨,而生猪饲料加工利润相对更高。生猪市场价格继续强势上扬,大部地区已经重返6元/斤以上关键水平,盈利多数升至100元/头以上,猪价的上涨对饲料需求已经产生拉动作用,根据江西、东北、华北等地饲料企业反映,11月底到12月初,猪料需求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初步预估环比增幅会在10%以上。另一方面,经历了11月份的低谷之后,近日国内肉鸡苗价格的反弹成为普遍现象,意味着国内肉鸡补栏已经拉开序幕。
根据农业部数据,11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6590万头,同比增长13%左右,春节之前生猪价格持续上涨将产生旺盛的饲料需求;根据广东等地区饲料企业的反映,当前肉禽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开始回升,市场看好今年春节需求,春节之前禽料需求将继续提高。由于养殖前景看好,当前产销区饲料企业的玉米采购积极性明显提高,提高库存需求旺盛,加上玉米价格处于上涨过程之中,增强饲料企业的采购积极性。总的来看,在终端养殖产品价格回升、养殖效益好转的背景下,后市国内饲料需求的"旺季"特征有望显现,这对饲料原料的需求将产生有利拉动。
2、淀粉、酒精行业开工率提高
从今年10月份开始山东、河北以及东北地区淀粉糖和淀粉加工开工率明显回升,酒精行业开工率平稳提高,产品价格运行至近年高位,对于玉米采购需求也处于较高水平。据了解,山东部分大型淀粉糖加工企业开工率由10月份的6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80%左右。受益于淀粉糖价格上涨,12月份淀粉糖加工利润将达到今年的最好水平,每加工一吨玉米利润或达到200元/吨。11月份底全国淀粉行业开工率达到全年最高,但是12月份开工率出现小幅下降,目前淀粉行业的开工率维持在62-66%。12月份木薯价格上涨导致玉米酒精价格大幅上涨,吉林省部分酒精企业每加工一吨玉米利润上升到200元/吨左右。
第四季度加工需求旺盛与市场需求回暖以及玉米、白糖、木薯价格上涨有较大关系,特别是市场对于玉米价格上涨预期较为强烈,贸易环节的囤货需求也趋向旺盛。临近年底,国内加工企业均进入年终盘点,对于明年年初的订货高峰充满期待,市场普遍认为新合同价格将出现明显上涨,年底各种加工产品报价持续提高,为明年年初产品涨价营造有利气氛。此外今年白糖价格大幅上涨,市场对明年糖市仍然看好,鉴于目前国内淀粉糖已经占据甜味剂市场4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建议投资者对连玉米未来可能出现的淀粉糖和酒精等深加工题材炒作做好准备。
六、通胀预期或成价格上行推手
除了国家政策保驾之外,现阶段玉米市场包括其他大宗农产品市场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就是对未来的通涨预期,而农产品也由于和工业品之间的比价关系,相对来看想像空间更大。目前,对于通胀问题的担忧已随着经济的回暖逐步升温,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明年初货币环境不会出现太大变化。下半年,考虑到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可能退出,由此会带来较大的变数,粮价上涨的动力也会随之有所削弱。
应该注意到,2009年玉米价格上涨,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及政策支持的结果,在基本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对整体宏观经济形势的敏感度增强,一定程度上已经透支了通胀预期的因素,明年上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下游消费的回暖,玉米价格有望保持一个温和上涨的格局,不过作为饲料产品的主要原料,玉米价格的上涨有可能导致肉蛋奶价格的恶性上涨,冲击物价和经济平稳运行,在国家库存充裕有能力调控粮价的情况下我们对玉米上涨的幅度不宜过分高估。
不过临近岁末,国内通胀预期与国外通胀预期短期节奏开始不合拍。受美元指数触底反弹影响,商品整体走势受到压制。09年由于全球经济处于复苏过程中,经济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通胀预期下,许多品种都出现了较大涨幅,但供求关系却并不十分紧张,所以美元指数才会对商品价格形成如此强大的影响力,玉米这类农产品的金融属性也表现得强于往年,但明年随着美国经济回暖的态势逐渐明朗,外盘玉米走势有可能更多向基本面回归。
七、国际市场情况分析
1、美玉米供应充足压制盘面,但质量仍存隐忧
近年来全世界每年种植玉米1.3-1.6亿多公顷,总产量近8亿吨,约占全球粮食总量的35%左右,主要分布国家有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这四个国家的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的70%以上,其中美国占40%以上,中国占20%左右。总的来看,世界玉米仍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库存情况充裕。进入09/10年度,世界玉米产量总体增加,其中美国玉米大幅增产贡献率最大,预计2009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28亿吨,比上年增加2000余万吨。
在09/10年度接近历史高位的美国玉米产量预期压制下,加之整体需求始终不振,CBOT玉米期货在09年始终未能摆脱大区间震荡的格局。今年美玉米收割进度缓慢,秋季持续不断的降雨令作物收割受阻,数据显示美国玉米收割进度为自1970 年以来最慢水平,这使玉米更多的时间滞留田间,另外,今年美国玉米产区天气寒冷多雨,导致玉米作物质量受损,呕吐霉素含量偏高,一定程度上令养殖行业的需求从玉米转移到豆粕,综合来看尽管作物收割推迟为市场提供一些潜在的支撑,但需求迟滞仍在压制玉米价格上涨空间。美国农业部12月份供需报告未调整美国玉米产量,已经说明产量前景并没有市场预期那么悲观,市场认为美农业部可能在1月份更加准确地提供产量,但是多年情况说明1月份大幅调整产量的概率相对较低,况且美国玉米余下未收获数量不大,对于产量的威胁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由于饲料粮出口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美国玉米存在质量问题,美国农业部在12月份根据出口进度调减了美国玉米出口数量,导致期末库存数量提高。
2、燃料乙醇需求有望在明年提振玉米市场
今年3 月份Growth Energy 乙醇公司要求政府将乙醇掺混率从10%上调到15%,不过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迟了作出决定的时间。2008年美国乙醇行业遭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当时国际原油价格跌至近30美元/桶。许多公司被迫破产,大部分的产能被闲置。不过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反弹至80美元/桶,乙醇生产利润也随之改善。如果政府将乙醇掺混率从10%上调到15%,那么乙醇生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振。12月初,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迟决定乙醇行业的请求,因汽车生产商夏季期间要求不要上调乙醇掺混率,除非环境保护局的检测结果显示燃料不会伤害汽车发动机。初步检测结果显示2001年后产的汽车能够适宜E15汽油。环境保护局可能于一月中旬做出最终的检测结果。
据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食品及农业政策研究所(FAPRI)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如果美国政府实施15%的生物燃料掺混政策,取代目前10%的掺混率,那么从2011 年到2018年期间,消费者食品价格可能上涨3.4 亿美元,乙醇价格可能从2.11 美元/加仑上涨4 美分。乙醇年消费量可能增长7.8 亿加仑,达到173 亿加仑。在此期间,玉米平均价格可能在4.08美元,比不实施15%生物燃料掺混率的价格高出4 美分。
在经历 2007、2008 年度的粮食价格大幅波动之后,人们对于用粮食生产燃料的一系列影响开始有更多关注,政府决策也更为谨慎,如果该项调整最终能够推出,那么对于未来美玉米市场将是一个长期的提振因素。
3、指数基金重新分配成为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图14:投机基金在美盘市场所持玉米净多单变化情况
当前指数基金重新分配成为美盘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使得在美元指数上涨的情况下CBOT玉米价格却没有大幅下挫。美元指数如预期继续上涨,与大豆、白糖以及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产生较为明显的背离现象,造成背离现象主要的原因是基金的偏好特性。由于美元贬值的长期属性目前还没有改变,基金继续选择商品回避风险,市场预计基金将增加农产品持仓。
综合持仓的变化来看,投机基金在玉米期货上的净多占比从今年9月份以来有所恢复,而指数基金虽然总持仓没有显著增加,但自11月份以来净多比例呈现了大幅上升的趋势。今年一年,基于经济周期所处阶段及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考虑,基金提高了在大宗商品上的配置比率,目前传统基金的净多率已经接近08年10月份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而指数基金的净多率已经逼近上一轮价格上涨--07年中的净多率水平,达到了近几年来的高点位置。由于每年的年末岁初是基金调整头寸的关键时点,那么对于美玉米指数来说,12月份围绕400美分震荡的低点就具有了很强的支撑意义。基金面在 2010 年的变化可能不会像09年那么剧烈,但是对价格的指导意义依然不容小视,基金的参与使玉米这类农产品的金融属性加强,期价会有阶段性的偏离基本面,我们看到09年在金融属性与基本面偏空的博奕中,前者显示出了对期价的强大支撑作用。因此在当前金融市场形势下,除去关注品种自身的供求关系外,还需要关注基金在市场的操作动向。
第三部分 后市展望:"紧平衡+温和通胀"支持玉米价格温和走高
对于明年的玉米市场,国家政策调控的方向已逐渐明朗,农民利益得到空前重视,提高粮食价格,保障农民收益成为目前政策的主基调,政策将成为玉米价格下跌的承接支柱。
由于短期内充足的库存,玉米价格整体稳定,随着后期玉米产量趋于明朗,市场可能抓住"温和通胀"等因素进行新一轮炒作。而多方主体进入收购市场,产区抢粮局面有望出现,下游需求的拉动效果将会进一步体现,2010年国内玉米供应可能会真正进入紧平衡状态。
缺乏资金关注仍是目前制约玉米行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持仓情况来看,目前连玉米主力合约持仓与峰值时的170万手不可同日而语,而玉米多年来持仓的均值也在60万手左右,后市价格走高仍需资金面进一步配合。
总的来看,秋粮收购政策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形成上有顶下有底的波动轨迹,政策波动空间明确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机积极性。对于未来的走势,要把握一对主要矛盾--国家保护农民利益与防范粮价过高冲击物价稳定之间的平衡。从长期看,经济企稳回升以及通胀预期增强,有利于玉米价格持续走强。单就9月合约而言,当前玉米期货价格已经临近2007年底的价格最高点,如果价格继续上涨将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价格在高点附近技术调整的需求也在增加,短期内受整体市场氛围影响,加之缺乏资金关注,玉米随周边品种步入调整,但是长期看涨的格局仍未改变。另外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玉米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官方有能力把握粮价走势,目前的涨势仍在管理层的容忍限度之内,如果突破这一限度就会引发政府出手调控,所以对于未来上涨的幅度不宜过分高估。
附录:2009年玉米市场大事记
2月初,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 新华社2月1日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4月22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研究部署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措施,其中提出要提升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开工率。
6月8日,财政部网站刊登通知称,自6月1日起将部分农业深加工产品及部分机电药品等商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5%,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
7月21日国家首拍09年东北地区临储玉米,于12月1日开始暂停拍卖,总计轮出1412万吨。9月15日国家首度增加南方跨省移库玉米拍卖。
8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划转部分国家临时存储玉米作为地方临时储备进行定向销售,划转数量共577万吨,给予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内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150元/吨的补贴。
11月末,国家下发了《关于2009 年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落实东北主产区粮食临时收储政策。2009 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敞开收购,国标三等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内蒙古、辽宁0.76 元/斤,吉林0.75 元/斤,黑龙江0.74 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