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氨基酸  柠檬酸  发酵  味精  色氨酸  维生素C  葡萄酒  维生素  微生物发酵  头孢 

北京开启现代生物农药创新模式

   日期:2014-05-20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843    评论:0    
核心提示: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农药科技创新体系,刘伟成认为,这时的北京生物农药产业,“上面有了大脑,腿跑得就快了”。
  
  惊蛰前两天,北京城里,一项价值300万的技术转让和合作研发协议,让生物农药告别“小而散”研发模式的愿望,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中农绿康公司,协议的两个签订者,都是首都生物农药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成员。两年来,依托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他们正在探索一条通向现代生物农药自主创新体系的新路。

  不让“小而散”锁住北京城

  一次学术沙龙,折射出一种新光彩。

  2013年9月16日,北京农科大厦一楼报告厅,生物农药及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学术沙龙。一份由主办方提供的名单显示,当天共有86人参加,包括大学、院所的专家,也包括企业界代表。

  把产、学、研结合起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云伏看来,首都生物农药界,正在寻求一条实现各主体合作共赢的途径。

  其实,早在两年之前,他们已经开始了一种全新的探索。

  当时,全球生物技术热浪兴起,化学农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且不易产生抗性,生物农药的作用愈加凸显。不过,无法忽视的是,在我国,生物农药还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已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仅占农药登记总数的12%左右,制剂产品数量占整个农药登记产品数还不到10%,与发达国家相比,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刘伟成研究员说。长年来的研发,让他对生物农药非常熟悉,“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机制不够健全,科研与生产不能很好对接,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尚且欠缺”。

  这样一来,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难以快速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企业由于研发短板也影响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在“小而散、各自为政”的研发模式下,我国生物农药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制约。

  为了提升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水平,2012年4月,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以北京农科城高端服务引领为指引,以生物农药的科技创新和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抓手,联合京内40家企业、高校、院所成立了首都生物农药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不让“小而散”锁住北京城,刘伟成说,此举就是要组织在京从事生物农药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以及推广销售等单位,发挥首都北京的人才、科技、国际交流、金融等优势,建设北京生物农药自主创新平台。

  在查阅联盟宗旨时,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产学研紧密结合,解决生物农药产业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引领全国生物农药产业健康发展。

  面向市场的高效投入机制

  在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中,一种新的气象出现了。

  “院所搞科研,目的更明确了,面向企业,面向市场;企业要发展,研究团队不缺了,院所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的科研团队。”

  更让刘伟成欣喜的是,在产学研结合中,一种面向市场的高效投入、高效研发机制逐渐形成。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农药科技创新体系,刘伟成认为,这时的北京生物农药产业,“上面有了大脑,腿跑得就快了”。

  在探路的过程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参考了国外的经验。

  他们发现,当前,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集研发、产业和市场于一体的生物农药创新链,而企业在这个创新链中占据主体位置。

  2012年,巴斯夫与巴西农业研究院曾签订长达五年的合作协议,重点开发生物农药。

  先正达将生物农药视为其战略发展的一部分,参与此领域的研发,并与其他公司在生物防治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MBI签署了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分销协议。

  孟山都在2010年与AgraQuest订立一项为期三年的合作,评估了生物农药的生产线对孟山都公司核心作物和蔬菜种衣剂开发的潜在用途,生物农药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种植者优先选择的有利工具。

  “借鉴国际大公司的经验,我国生物农药要想良性发展,必须鼓励和支持政府、学校、科研、企业和创新平台共同分担平台的运行成本。”在刘伟成看来,“要建立与市场相衔接的高效投入机制,以各方利益的分配和保障为基础完善机制。”

  专业分工,风险共担,从当年的科技计划课题,到今天的技术转让与合作研发协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和中农绿康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实质进展。

  在300万技术转让和合作研发协议背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面向市场进行有效研发,并逐渐向着科技服务的私人订制方向迈进。

  开启现代生物农药新征程

  科研过程中的“两头怕”正在渐渐淡去。

  “在密切合作之前,科研单位不敢把成果全给企业,害怕一给了就跟自己没关系了;企业不敢完全相信科研单位,害怕拿到的成果经受不住市场检验。”

  刘伟成说,在新模式的推动下,这些都不存在了。

  如今,传统小作坊封闭式的科研体系,正逐渐变成一种更加开放式的、以联合和合作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农药自主创新体系。

  在科研方面,首都生物农药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从生物农药微生物的筛选到工艺优化,再到对不同病害的产品的研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从西藏雪域高原、海南红树林等各种生态环境新分离微生物菌株2658个。

  在产品示范推广方面,目前已获得的登记产品农用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主要示范推广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区域,累计使用面积约10万亩。

  作为北京生物农药产业的主要推动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发现,科研单位将有价值的生防菌株及相关专利、技术转让给农药企业,可解决农药企业生物农药新品种匮乏和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也可解决科研单位资金缺乏和放大工艺难度大等问题。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聚集在一起,这也正是北京农科城倡导的新型科技工作模式。北京生物农药产业,由此开启了一段新征程。

  在和企业、高校的合作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思路更加清晰:按照北京农科城的规划部署,以首都生物农药联盟为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让科技研发和产业需求、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在资源开放共享中,面向市场高效投入、高效研发,让知识产权有的放矢,让新产品提升质量。

  “产、学、研三方联动,围绕新型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联合攻关,研发、生产和推广新型高效低毒、环保农药,提高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型新品种的市场,加强农药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合作研发和应用,促进农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李云伏说,我们要改变研发模式“小而散”的症结,我们要建设生物农药的自主创新平台。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