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以此作为指导重庆生物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行动指南。
一、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全球生物产业加速发展
1.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进入新世纪,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基因治疗、生物芯片、转基因动植物等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兴生物产业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进入临床试验,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经批准正在进行试验。
2.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将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生物科技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资源、新手段、新途径,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有效缓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等重大问题,生物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2005年,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达600多亿美元,占整个医药工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不到4%迅速提高到11%;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9000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50倍。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3.发达国家生物产业呈集聚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在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许多国家都把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纷纷制定发展计划,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在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下,已逐步发展形成了一批生物产业集聚区。如美国加州、纽约、马萨诸塞州、北卡罗来纳州几乎集聚全美85%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德国、法国和瑞士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莱茵河上游生物谷。此外,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基因谷”、德国慕尼黑等地生物科技园区也具备相当规模。
(二)我国生物产业迅速崛起
1.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截止2005年,已有27种生物技术药物和预防26种病毒的41种疫苗被批准上市,100多种生物药物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在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许多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2.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生物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向创新的转变、由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的转变。涌现出一批快速发展的企业,目前我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并以每年增加近100家公司的速度增长。全国各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2005年全国生物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约2000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初具规模,呈现集聚化发展趋势。
3.发展面临战略机遇
当前,世界现代生物产业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我国面临生物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我国拥有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32万份农业种质资源,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独特的资源优势。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生物资源、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优势。我国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制定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了高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等战略,为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创建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基础与优势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连接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枢纽,是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开发地区,是中央、国务院冀望建设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寄语,要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8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437元,相当于1996年直辖前的3倍;地方财政收入2006年达到529亿元;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西部前列;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全市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连续6年位居西部第一。2006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65亿元,其中R&D经费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直辖前的0.35%提高到1.2%;专利申请量达到6471件,专利授权量达到4590件,在全国的排位分别由直辖前的第26位和第23位提升到第15位和第12位。
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升,信息、生物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十五”以来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3%,2006年约590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32%,2006年达到410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4.5倍;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向传统产业广泛渗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9%,2006年达910亿元。重庆生物产业基地主要评价指标见附表1。
(一)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好
重庆生物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2006年全市生物产业总产值约200亿元。有各类生物技术企业400多家,60%分布在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行业,40%分布在农业、食品、生物制造、能源、环保等行业(主要龙头企业见附表2)。在重庆投资生物产业的知名企业有西门子、GE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有深圳安科、太极集团、重庆华立、上海复星、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10余家国内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重庆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医药产业和生物农业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特色。
1.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特色和优势明显
2006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产品产值近20亿元。现有医疗器械生产厂家135家,从业人员2600余人,其中博士80余人,硕士400余人。
培育形成了多品种、多规格、多功能的医疗器械产品体系。医疗器械门类齐全,注册产品有280个种类,其中属于高技术医疗器械的注册产品有76个,国家正式批准为Ⅲ类医疗器械的产品近10个,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约50个,在研的项目有110多个。其领域涉及放射、超声、电子、激光、传感、光学、人工器官、医用材料、医学信息技术产品等。
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重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活跃,在超声治疗技术、微光机电(MEMS)技术、数字医学成像技术、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医学远程控制技术等方面掌握了核心技术。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技术医疗器械,其技术领先国际3至5年,并成功出口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打破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为零的记录。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取得了首例中国男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该项研究在设备的先进性,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和精确性上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正式成为第三个拥有本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国家。此外,胶囊电子内窥镜系统、颅内血肿水肿图像动态监护仪、烧伤病人用人工皮肤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医用系列显微镜、生化自动分析仪、红外热像仪、电动开颅机、系列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医用激光仪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器、生物人工肝等产品技术水平也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
四大领域正在成为生物医学工程行业中具有突出优势的新兴产业。一是以海扶超声聚焦肿瘤治疗系统为标志,形成了国际领先的超声无创治疗特色产业。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开辟了世界医学超声治疗产业的先河。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依托超声治疗原始创新技术,成功实施了海扶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产业化项目,并依托海扶公司组建了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搭建了超声治疗技术及系列设备的工程化平台。国家卫生部批准重庆设立超声肿瘤临床治疗培训基地。现在已开发生产出超声治疗肝癌、子宫肌瘤、乳腺瘤等专业性肿瘤系列治疗机,非肿瘤性疾病如鼻炎、妇科炎症等小型产品,正在进行超声止血等新用途产品的研究开发。公司还参加了国家超声治疗领域标准制定,与日本奥林巴斯、德国西门子等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已与西门子合作研发成功核磁共振监护下的聚焦超声治疗机。由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完全符合无创、微创医学的发展趋势,专家预测在超声治疗技术及设备领域,到2010年全球市场容量约为30-50亿美元,将形成一个新的超声无创治疗特色产业领域。
二是以胶囊电子内窥镜系统为标志,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医用微光机电特色产业。胶囊电子内窥镜系统是重庆金山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微光机电(MEMS)技术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二个、国内第一个投入临床使用的胃肠道胶囊电子内窥镜诊断系统,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已替代进口并进入欧洲、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多元。2005年金山公司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受邀企业随胡锦涛主席出访了西班牙等国。借助微光机电技术平台,我市已成功开发结肠用胶囊电子内窥镜、食管反流性疾病诊断用胶囊电子内窥镜、体内无创测量pH值和体温等系列化的诊断产品。胶囊微型机器人、胶囊药物缓释系统等治疗产品和微型生化分析系统、芯片实验室等检测产品正在加紧研发之中。随着微纳医学的迅速发展,必将开辟新的领域和产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以数字技术为平台,医工结合,形成了医用电子仪器设备特色产业。以天海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液流变学诊断仪、尿沉渣分析仪和CMIS细胞学图像分析系统为代表,开创并成长为我国流变学仪器的研发生产基地,产品已出口美国和中东地区。重庆华伦公司的医用高频x光机系列产品包括移动式X线机系列、专用摄影X线机、肠胃X线机及基层医疗机构适用的低成本影像系统,已通过“3C”认证,将成为我国最大的中小型X线机的生产企业,公司生产的特定电磁波治疗仪获得欧洲CE和韩国KFDA认证,远销欧、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庆博恩科技有限公司的颅内血肿水肿动态监护仪是采用脑阻抗成像原理的第一台监护仪,填补了国际国内空白,解决了临床上脑水肿无仪器监护的难题。重庆西山公司的DK-2000系列手术动力装置在全国同行业成为第一品牌,在同类脑外科手术器械中销量居全国第一。重庆重大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TEC眼电生理检查与诊断系列产品在我国眼电诊断仪器中销量第一。重庆亿林科技开发公司的骨康宁药物止痛仪是我国治疗腰颈椎骨质增生疾病最畅销的家庭保健用物理治疗产品。重庆伟联科技公司的非冷态精密红外线成像诊断仪系统是中国第一台诊断软组织疼痛的红外热像诊断仪。凭借特色,重庆医用电子仪器设备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壮大。
四是把握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的结合趋势,初步形成人工组织器官工程产业。重庆永通信息工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仪是一种新型人工肝支持系统,采用基因重组肝细胞技术和微球肝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的肝细胞,具有正常肝脏的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代谢等功能,能补充生产活性物质,是国内目前唯一开发成功的混合型人工肝;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人工电子耳蜗项目,能使先天耳聋残疾人获得听力,目前临床试验效果良好,中央电视台曾给予报道,引起了国内广泛关注。重庆山外山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血液净化设备生产企业,其独家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血液透析滤过机全国销量第一,将改变我国血液透析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重庆宗申军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烧伤病人用基因转染猪皮生物材料,作为烧伤创面及供皮区创面有活性的生物覆盖材料国内外首创,转基因猪皮用于皮肤移植被评为1999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此外,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化皮肤、组织工程骨与软骨在第三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业已研究成功,在国内外均处于先进水平。
2.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2006年,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96亿元,比上年增长32%,出口2.1亿美元。有医药企业120余家,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有74家企业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从业人员2万多人。其中,中药产业、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生物生化制药优势突出。
中药产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和企业品牌优势。重庆具有药用植物资源优势,现有中草药物种资源5832种,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48%,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品种中,重庆分布有306种,占84.3%,中药材总蕴藏量为163万吨,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优势药材品种主要有黄连、青蒿、白术、五倍子、金银花、厚朴、黄柏、杜仲、天麻、半夏、元胡、贝母等。酉阳县出产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之高居世界之首,重庆青蒿素产量为全国之最。石柱县是全国著名的“黄连之乡”。石柱黄连、酉阳青蒿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自2000年实施“百万亩中药材工程”以来,在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已建成黄连、青蒿、半夏、丹皮、白术、葛根等中药材GAP规范种植基地150多万亩,仅青蒿种植就达70多万亩,种植数量在全国最大。
具有企业品牌和品种优势。现有中药生产企业40多家,已形成中药材有效成分分离、提取,在线自动监测,中药复方制剂,中药标准化等加工制药产业链。主要龙头企业太极集团为全国最大的医药工业企业之一,拥有涪陵太极、西南药业、桐君阁3家上市公司,2006年销售收入近75亿元,其补肾益寿胶囊、通天口服液等为年销售收入上5亿元的单项品种。华立控股是世界上最大的青蒿素及衍生物生产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和紫杉醇提取企业。重庆中医药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人工成功培植冬虫夏草的企业。重庆葛恩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葛根种植和系列产品生产企业。
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重庆是我国十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城市之一,可以生产各种剂型的产品。华邦制药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维甲酸系列皮肤用药生产企业,是全国8家之一、西部地区唯一一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药友制药是我国最大的谷胱甘肽制剂生产企业。凯林制药是我国最大的盐酸可林霉素生产和出口企业,其产品盐酸文拉法辛制剂即将取得FDA认证,实现我国化学药制剂出口零的突破。西南合成制药是我国最大的维生素E生产出口企业。博腾药业医药中间体直接被默克、辉瑞等世界级大公司采购。华鼎制药产业化的国家一类新药血卟啉是我国第一个光动力治疗药物。
生物生化制药储备了一批重大成果,产业发展后劲大。重庆生物生化制药已形成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上下游完整的产业体系。大新药业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发酵中间体已通过FDA认证,生产出口量居全国第一。西南中试基地公司等建成了原核和真核微生物发酵生产线和生物技术药物中试放大试验系统。西南药业已建成一条完整的ω-干扰素生产线。佳辰公司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研发的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模拟抗原疫苗,该疫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已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含76项专利要求,为建国以来单个医药产品专利要求最多的专利。康卫公司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研发的幽门螺旋杆菌佐剂疫苗是中国第一个预防胃病的疫苗,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即将实现产业化。重庆前沿生物技术公司是中美加合作企业,其长效抗艾多肽是中国第一个抗艾融合抑制剂,该公司已搭建多肽药物平台,是我国艾滋病药物标准制定单位。富进公司是我国少有的基因工程抢仿药物高产的民营企业,每年能研发出2至3个新药进入临床。近年来,重庆共受理新药注册平均每年超过200项,目前共获得国家新药证书的新药有325项,有8个药品通过美国FDA认证,其中3个药品属于生物发酵品种。经国家药食监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国家Ⅰ类新药有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幽门螺杆菌疫苗、缓激肠肽、ω-干扰素喷鼻剂、重组甲状旁腺激素、芳维酸氨丁三醇原料和胶囊、复方他扎罗汀乳膏、抗癌新药康普瑞汀及注射剂等13个,数量之多处于全国城市前列。
3.生物农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生物农业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159家。全市实施了“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农业新品种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2006年实现产值53亿元。兽药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2006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全市注册兽药生产企业36家,有20多家企业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兽药GMP的认证。
兽药饲料产业具有突出优势。全国有名的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荣昌),建有国内最大的兽药饲料生产基地和兽药饲料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是全国第一个兽药工业园区,有20多家兽药生产企业、60余家饲料生产企业和100多家兽药销售企业入驻。有包括三牧集团、泰华牧业集团、方通动物药业、正通动物药业、希望饲料、正大饲料、先锋兽药、天龙兽药等一批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龙头企业三牧集团有兽药品种260个,其中中兽药占60%,2006年销售收入3.6亿元,根据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排名,其兽药生产规模及销售收入在全国兽药制剂领域排名第一。
生物农药率先实现产业化。重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证的杀蝗虫的生物制剂,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年产3000吨的杀蝗绿僵菌固体发酵生产车间,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内蒙草原、华北等地的飞播灭蝗,同时已引起了欧洲、澳洲、非洲蝗害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司拟同上述地区开展合作。借助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平台,正在开发杀白蚁、杀蚜虫等虫害的生物农药。此外,重庆紫光英力公司的植物源性生物农药也已成功实现产业化。
作物育种取得多项创新突破。重庆有植物资源6000多种,是世界公认的物种起源地和种质资源库。在作物育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胁迫压力优势。一方面,重庆是适宜品种优质化改良的最佳生态点。既是全国最为典型的高温伏旱生态区域,也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立体气候特征,玉米抽穗吐丝的绵阴雨、水稻苗期的低温寡照、抽穗扬花的高温干旱等环境胁迫压力,以及贫瘠土地条件对肥水高利用效率的选择压力,为耐阴湿、耐高温、抗旱、耐瘠的广适性育种材料创新和优质品种培育提供了天然条件。另一方面,重庆是选育抗病性品种的天然场所。中高海拔稻瘟病重发的“倒置山区”,为抗稻瘟病材料研究提供了天然的筛选和鉴定场地;重庆是玉米病害多发区,为纹枯病、叶斑病等病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筛选和鉴定条件,适宜抗病品种培育。
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育种条件,重庆在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创新突破。一是收集创制了大批育种材料。收集耐热资源材料近100份,抗稻瘟病资源材料近200份,优质材料近500份,创制了大量的育种基础材料,其中水稻4个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9个玉米材料、7个小麦材料通过鉴定,在GENEBANK登陆油菜基因4条。二是成功选育大批作物新品种。在水稻、玉米、油菜、甘薯、柑橘等农作物育种方面,已有Q优2号、渝黄1号等15个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有西农优1号、万薯34等63个新品种获得市级审定。已有水稻万恢88、Q优1号等3个品种获得国家品种权保护。三是育成品种综合性状普遍较优。近五年有10余项成果在全国或世界具有领先水平。其中,Q优6号超级杂交水稻是第一个在伏旱特殊生态条件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适宜种植区覆盖整个长江流域和东南亚、非洲,是农业部目前确认的11个籼稻超级杂交水稻中适宜种植面积最广的超级稻;渝黄系列新品种黄籽外显率已达100%,是油菜育种史上的突破性新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畜禽育种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重庆有动物资源600余种,其中饲养动物有70多种,著名的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直辖以来,重庆加强了畜禽育种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市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良种牛繁育中心、鹅良种场、鸡良种基地等良种科技创新平台,广泛开展了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的良种选育工作。10年间,收集了各具特色的猪遗传资源20余个,引进了红安格斯等15个优良牛品种资源,自主培育出新荣昌猪I系、渝太I系、渝荣I号猪配套系、四川白鹅新品系、渝西乌鸡、南川鸡、波尔山羊等23个畜禽新品种。其中,种猪选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率先建立了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选育技术相结合的选育技术体系,广泛采用多性状动物个体模型BLUP法、标记辅助剔除技术、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育种工作的有序性和预见性,加快了遗传进展,大幅度提高了育种工作效率。全国猪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盛世廉院士认为,渝荣I号猪配套系选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该品系有望2007年上半年获得国家品种审定。
(二)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强
1.技术人才相对富集
重庆科技教育力量较强,人才相对富集。拥有650多家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38所高等院校,80多万科技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8.9万人。
在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经拥有科技人员10000多人,其中高级研发人员3291人,两院院士10位。在生命科学的相关基因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基因重组药物、疫苗、烧创伤复合伤治疗、超声治疗、濒危稀缺中药材资源保护、干细胞、菌种分离鉴定与保藏、分子育种等前沿领域已产生一些优秀的科研团队。重庆高等院校每年可以培养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硕士、博士1000多名、本专科生5000多名,为重庆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重庆良好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孵化条件,完善的配套体系,国际交流日益融合的文化人文环境,吸引海外生物技术人才在渝发展的条件居西部地区前列。
2.研发机构比较完善
在生物技术领域,有30多家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有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有中国科学院山地作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重庆中药研究院、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重庆市医药设计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医疗器械监督检验中心、重庆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林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
涉及生物技术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名单见附表3)。其中,生物医学领域5个,生物农业领域10个,生物产业相关领域8个。已建成超声医疗、仪表功能材料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涉及生物技术及其相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2个(名单见附表4)。其中,生物医药领域27个,生物农业领域17个,与生物产业密切相关的重点实验室18个。已建成创伤烧伤复合伤、机械传动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涉及生物技术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个(名单见附表5)。其中医药领域11个,农业等领域6个。已建成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这些创新机构拥有大批先进的检测、实验仪器等科研设施,完善的工业化试验装备和大量生物产业科技情报资源,涵盖了生物医学工程、医药、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能在本市形成较完整的研发、工程化技术链,满足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需要。
3.临床试验条件完备
临床研究是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上市的关键环节。重庆现有县及县以上医院362家,其中综合医院268家、中医医院49家、专科医院45家。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医院,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西南医院、大坪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二院,以及第三人民医院、重庆肿瘤医院、重庆精神卫生中心等,有十多个三甲医院被国家批准为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研究基地,可以开展心血管、内分泌、抗肿瘤、皮肤、血液、呼吸、肾病、消化、精神卫生等几乎所有领域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研究。高素质的临床研究人员、先进的医学研究设备、与国际接轨的操作规范,可以为新药和新器械提供客观可靠的临床试验。
4.建立了专业孵化平台
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重庆大学科技园区、北碚大学科技园区都分别建立了生物医药孵化器,具有较强的孵化能力。重庆高新区拥有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孵化器,建成了重庆生物生化制药技术开发园、重庆高技术医疗器械孵化器、生物中试基地等3个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专业孵化器,重庆生物医药园、重庆农业科技园2个专业生物园区。核心区标志性工程——重庆生物工程产业大厦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5.创新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国家“973”、“863”生物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市级生物攻关项目600多项,在超声治疗、家蚕基因组测序、烧伤、肝胆管内结石治疗、冬虫夏草人工培植、作物育种、动物营养、治疗性疫苗、干细胞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拥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技术成果,如首次提出“生物学焦域”的创新理论,依托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开辟了世界医学超声治疗学新的应用领域;原西南农业大学与北京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合作,在世界上率先成功绘制出基因框架图谱,这是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Science》上发表。已形成生物产业技术水平国际国内领先的产品26个(见附表6),具有技术领先性的主要在研项目26项(见附表7)。
(三)生物产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1.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市政府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措施。先后设立了重庆市生物产业联席会议,成立了重庆市生物产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生物技术的科研与产业化规划、协调和管理等工作。相继出台了《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通过完善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使高技术企业在项目认定、贷款风险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税外费豁免、高新技术成果入股、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方面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
2.投融资环境日益改善
直辖以来,重庆投融资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国内外投资兴业的热土。有中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21家,中外合资、外资银行分行4家。国内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都在重庆设立了分支机构。2005年金融机构总资产人均为四川的1.31倍;股份制商业银行以1281.3亿元资产高居西部第一。2005年末贷款余额比2001年增长98.69%,居西部第一位。
为解决高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市政府专门设立了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风险担保资金和1亿元的科技风险投资资金,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近2亿元。2005年,市发改委、高新区和市政府投资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了3.6亿元的重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创业投资资金,为重大科研创新和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06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高新区签署协议,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20亿元的创业贷款支持。“十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生物产业领域的资金约5000万元。
随着国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的出台,重庆在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创新方面也将进一步开放。
3.中介服务体系健全
生物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离不开专业服务机构的有效支持。重庆已建立了医药行业协会、中药行业协会、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农兽药行业协会等。同时,在新药临床咨询、药品市场推广、专利申请、政策法律咨询、评估、投资、培训等领域出现了一批知识型中介服务机构。此外,重庆创新技术产权交易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和重庆嘉华拍卖公司的成立,为生物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产权交易评估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中介服务体系为生物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4.产业发展配套条件较为完备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以主城特大城市为中心、直接连接全市90%以上的区县的“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将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万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渝湛高速路的开通使重庆有了更为便捷的出海通道,重庆将形成江北国际机场和万州五桥、黔江舟白机场一大两小机场格局,现已开通国内、国际航线132条。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高。
重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水平较高。“十五”期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023本地电话网,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省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宽带高速城域网和数字电视基础平台,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2G。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初步建成,工商信息化、金融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电子口岸正式开通,邮政物流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三、建设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重庆生物产业优势
重庆生物产业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比较鲜明的产业特色和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也存在产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配套体系不尽完善、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间缺乏整体合力、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完整的产业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孵小扶强,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资本、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将重庆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壮大产业规模,加速重庆生物产业发展。通过建设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有利于集聚海内外优秀科技与管理人才,有利于集中构建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生物技术平台与研发机构,有利于引导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到重庆投资或进行成果转化,集聚和运用各种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有利于带动渝蓉地区生物产业发展
渝蓉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区,渝蓉地区经济实力较强,GDP占西部地区总量的比例超过1/3,科技人才、技术实力较雄厚,生物产业整体实力较强,尤其在医疗器械、中成药、药物制剂、生物农业等领域的全国排名较靠前,拥有一批如太极集团、华立控股、三牧集团、地奥制药、恩威集团等综合性企业集团,具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骨干企业较多、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的重庆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可以尽快形成生物产业聚集带,辐射和带动渝蓉地区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三)有利于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和生态环保问题
发展生物产业,是重庆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和生态环保问题的紧迫任务之一。重庆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能源、资源消耗量大,长久难于支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重庆又是我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特殊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三峡库区与主城区经济落差大,库区移民的稳定、致富任务重。为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库区移民就业,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发展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好、市场需求大、污染性低、能源需求较少的生物产业尤为迫切。不仅能解决重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生活、生产、生态的问题,也符合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够为重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保持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