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勤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深圳经济特区把生物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分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和支持,目前深圳的生物产业规模突破了1000亿,基因测序的产出能力占全球50%以上,并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基因库,集聚了华大基因、袁隆平院士团队、迈瑞和海普瑞等高层次团队和知名企业。而2014深圳国际B T领袖峰会是继深圳IT领袖峰会之后深圳举办的又一重要峰会,是促进BT和IT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加速生物资源、科技、产业和资本的大融合、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深圳生物产业规模达1055亿,增长15%,高于GDP增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深圳生物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目前,深圳在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生物环保、基因信息、服务等领域特色显著,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加强基础研究才可能产生诺奖得主
昨日峰会由主题演讲、高端对话、专业论坛三部分组成。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杰克·绍斯塔克(Jack WilliamSzostak)作为大会嘉宾发表了演讲。他表示,生物技术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变革式的时代,人们还不知道大部分人类基因的作用,不知道这些基因是如何运作的,不知道遗传是怎么样正确产生影响的,不知道怎样在一个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药品送达到人体正确的部位,人们仍然还需要经过几十年时间去做得更好。
在提及中国怎样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的问题上,杰克·绍斯塔克坦言,中国现在已经投入了很大财力、精力和人力,但大部分集中在应用研究,集中在能够比较快看见产出或看见应用前景的研究上。但是,目前大部分诺奖得主的研究都是非常基础的,这种基础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看不到应用的,“我认为中国政府应该投入更大的力量在基础研究上,这样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诺奖得主。”
如何克服法规障碍成热门话题
医疗领域涉及到生命安全,新药物或新技术政策审批的谨慎在另一方面造成了其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法规障碍。如何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克服这些障碍,成为昨日峰会上的最热门话题。
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祥表示,在中国感受到发展不利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法律法规,“人类社会的进步永远都是在创新上,老的法律法规是一个制约,知识在进步,科学在进步,但是我们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是根据我们以前的认识来拟定的,所以这些都需要突破。”他认为,虽然美国同行对其国内药监局法规也不满意,但比中国相对进步些。他还认为,中国在健康领域缺乏好的法规去规范行业,给行业指引方向。
参会嘉宾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分析称,中国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来自于政府部门,市场与公众的专业意见如果很难被吸收,就会抑制创新,这是下一步中国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诺奖得主杰克·绍斯塔克表示,日益出现变异的病毒对科研是很大的一个挑战,很多监管部门,包括美国药监局都认识到病毒在不断变异,科研要跟着变,立法也要跟着变。
美国国家生命科学集团共同主席约翰·韦瑟雷尔介绍,美国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专利立法,可以使一些新药很快应用在一个只有5-10年短寿命的重症患者身上。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认为,在中国生物技术的进步“红灯”还来自于一些同行的排斥,“我们这些年做的成果得到了全球的和中国政治家的,和中国投资界的,乃至中国企业家的广泛认可,但我们很少得到中国学术界的认可,他们把我们当做反叛,当做麻烦制造者,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医疗事务副总裁迈克尔·诺兰还认为,大健康需要信息、专业人士、基础设施等方面跨行业的合作,从技术落地层面来言,需要产品开发者更深入了解顾客需求,而市场推广者更深了解产品的技术和方案。而胡祥还从转基因在中国公众当中的负面反响的案例分析,公众的理解与接受对新技术的应用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