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头看来,梅花生物对行业周期的判断是具有前瞻性的,同红梅集团相比,梅花生物也是幸运的。
梅花生物2002年开始生产味精,在味精产业还未显衰落之际,2009年梅花生物借壳五洲明珠上市,开辟新的业务结构,进行产业转型,其选择的切入点是同为发酵产品的苏氨酸、赖氨酸。资料显示,2010年梅花生物收入构成中,味精及谷氨酸达到72%,氨基酸产品仅占4%;2013年梅花生物在苏氨酸市场后来居上,超越老牌劲旅味之素成为全球苏氨酸最大的供应商。在梅花生物2013年的收入构成中,味精及谷氨酸下降到47%,氨基酸产品上升到28%。
或许梅花生物也没有想到,饲用氨基酸行业同样处于产能过剩的苦苦挣扎之中。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发酵类饲用氨基酸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一方面领先企业在不断扩大产能,新进入者产能释放,总体供应量不断增大,价格走低。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全球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商大成生化2013年利润总额-9.01亿港元,同比减少159%;氨基酸业务方面,主要包括赖氨酸和苏氨酸等产品,销售收入56.34亿港元,同比减少28%;毛利损失4.04亿港元,2014年上半年氨基酸业务亏损2.8亿港元。而另一家曾经在国内苏氨酸市场的领先者星湖科技在2013年已经停产。
据博亚和讯研究,未来的2-3年是饲用氨基酸产能集中释放时期,产业集中度由集中走向相对分散,价格下滑,波动增大,市场将被重新分割与再平衡,在此局面下,并购活动成为企业突破资源和市场边界限制、获得战略性扩张的最重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接近饱和的市场空间和同质化竞争使得龙头企业进入到零和博弈的僵局阶段,一国或地区的技术、资源、制度、资本和人才等要素市场难以再次大规模推动行业的整体性发展。
2014年11月14日,梅花生物公告收购伊品,饲用氨基酸市场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据博亚和讯研究,2013年全球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产量分别达到231万吨、41.4万吨、1.55万吨;中国分别达到122万吨、27.6万吨、0.41万吨;其中梅花生物的产量分别为13.5万吨、13.0万吨、0.09万吨。
表1.2013年部分氨基酸产量情况
伊品主要产品包含了饲料级的赖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2014年伊品在内蒙古赤峰建厂,新增赖氨酸产能17万吨/年(98%赖氨酸产能10万吨/年,70%赖氨酸产能10万吨/年。折合98%为7万吨/年)。2014年伊品赖氨酸总产能(折合98.5%)达到35.7万吨。
2014年全球赖氨酸产能继续增长,供应集中度分散,其产能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厂家(伊品、成福)的扩产。根据统计,梅花生物收购伊品,二者合并后赖氨酸产能(全部折合98.5%)达到56.9万吨/年,同大成生化的57.3万吨/年的产能已经不相上下。全球赖氨酸产能集中度从CR6=62%提高到CR6=69%。
2003-2013年全球苏氨酸产量增长迅速,期间中国苏氨酸产量占全球比重不断扩大,2013年中国苏氨酸产量占全球市场的66.67%,成为全球最大的苏氨酸生产地区;梅花生物产能达到14万吨/年,超越味之素,成为全球最大的苏氨酸生产商。2014年全球苏氨酸产能57万吨,梅花生物收购伊品后,苏氨酸产能达到19万吨/年,占据全球的33%。全球苏氨酸产能集中度从CR6=75%提高到CR6=91%。
2014年色氨酸产能增加主要来自巨龙的扩产,国内巨龙产能达到7000吨/年,产量居国内首位。2013年年底伊品投产色氨酸,设计产能1000吨/年,梅花生物色氨酸产能1000吨/年,完成收购后将达到2000吨/年,位居全球第4位。
此次交易完成后,梅花生物的味精、氨基酸产品的产能和业务覆盖面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现有主营业务销售区域相对集中的风险,提升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此外,通过整合,公司与伊品生物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亦得到互补和提升,有助于提高在各自产品领域的竞争力。
梅花生物在氨基酸行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对市场主导作用得到增强。领先企业对市场整合,氨基酸产业迎来新的竞争格局,或许会为饲用氨基酸产业带来新的市场竞争模式以及实现市场重新平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