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将低附加值的棕榈粕转化为高价值的产品,彻底解决棕榈粕的出路,改善环境
从2000年起,在中马两地从事马来西亚棕榈粕高附加值的应用研究。从2006年起我们联合国内大学、中科院等专家,研究棕榈粕发酵包括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等,取得重要成果。现将相关情况通报:
1、东南亚国家盛产棕榈粕(PKC),仅马来西亚年产约300万吨。上世纪50-60年代,东南亚棕榈粕主要出口欧洲,主要用于反刍动物适量添加。PKC含蛋白15%左右,但其约含60%的非淀粉多糖,包括甘露聚糖、木聚糖及纤维素等,这种化学组成限定了PKC在饲料工业上的使用。
2、改革开放后,中国养殖业空前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全年肉类总产量7269万吨,牛奶产量3651万吨,禽蛋产量2638万吨,水产品产量4895万吨。饲料作为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其需求量也急剧增加。然而作为传统饲料原料的粮食作物也日益受到粮食危机和土地危机的严重影响。从“不与人争粮、不与人争地”的目的出发寻找新的饲料原料是刻不容缓的。
3、中国已经是进口棕榈粕最大量国家,据畜牧网报道,2011年1月-11月,累计进口21183余吨。棕榈粕由于其非淀粉含量较高,主要适合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其他动物只能作为填充成分添加,最大添加量一般不应超过4%。然而,由于不良生产商唯利是图,通常将棕榈粕添加量超过10%,相信最终损害的是自己。
4、中国每年需进口豆粕约6000万吨(不含自产),和1万余吨的鱼粉,以弥补蛋白原料的不足。行业人士和专家一致认为障碍饲料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蛋白质饲料短缺。寻求新来的蛋白源刻不容缓,具有战略意义。
5、低价值的棕榈粕只有通过发酵技术改良,才能真正在饲料行业得以广泛应用。我们经过对棕榈粕近6年的发酵研究,取得巨大成绩。
1)以棕榈粕为唯一碳源分离得到了高产纤维素酶和多肽蛋白饲料的菌株;
2)对菌株特性、鉴定、发酵培养等进行了研究;
3)于2012年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No.ZL200910272714.7;
4)本技术曾获得武汉市政府相当重视,在政府内参做了专门报道;
5)本项目获得国家科研资金无偿资助
6)将马来西亚大量PKC经过预处理,配制成固体培养基,接入丝状真菌在其中生长,产生纤维素酶发酵7天,产生的原始CMC酶活40000u/g,滤纸酶活2000u/g,这一指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如果接入丝状真菌3天后,酶解PKC中的木质纤维成为单糖或寡糖,继而接种酵母生长,增加其蛋白质,再接种Bacilla Subtilis,利用其所产胞外蛋白酶降解蛋白质为多肽,发酵后烘干即为多肽蛋白饲料。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制剂多肽蛋白含量达35%以上。
6、棕榈粕是资源性产品,但利用率低。目前棕榈粕约1100元/吨,若转化为棕榈粕多肽饲料价格约为5000-7000元/吨。经济效益显著。
7、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利用棕榈粕发酵生产多肽饲料或纤维素酶的企业。
8、东南亚属热带区域,适合棕榈粕发酵。本技术和相关单位技术结合,定会产生高蛋白饲料和有益酶类,这样可以高附加值的蛋白多肽饲料。
9、本项目完成了菌种分离、纯化、固态发酵、性质研究、酶活测定等一系列研究,可以继续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课题。
10、特别就棕榈粕发酵技术与贵单位合作,比如转让、使用权和合作和项目申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