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泰雄
本报记者 朱先春 王腾飞
提到植物生长调节剂,人们很容易想到赤霉素、乙烯利等,而另一种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S-诱抗素却并不为人所熟知。S-诱抗素原名天然脱落酸,是世界公认的第五大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而在中国,其推广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日本东京大学农学博士秃泰雄和国内最大的S-诱抗素原药生产商四川龙蟒福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邵家华。
“调节剂中的调节剂”
秃泰雄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天然脱落酸、油菜素内酯等植物激素类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他是S-诱抗素领域的权威专家。
“曾经人们对S-诱抗素功能的认识是抑制作物生长,事实上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秃泰雄告诉记者,天然S-诱抗素在50年前就被发现了,它是所有植物都含有的物质。化学家为合成这种物质研究了20年,但由于化工合成的S-诱抗素只有一半的有效成分,在农业应用上不仅没起到好作用,甚至起到反作用。20多年前,日本从一种高档红酒的发酵过程中,发现了合成天然S-诱抗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后,秃泰雄发现发酵生成的天然S-诱抗素在农作物应用上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S-诱抗素的作用并不明显,而在光照不好、低温或高温环境下,它配合正常施肥用药能使农作物获得与风调雨顺条件下同等的丰收。原因就在于它能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加倍增加作物对氮、磷、钾等矿物质的吸收,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秃泰雄介绍说。
秃泰雄指出,S-诱抗素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堪称“调节剂中的调节剂”。他解释说,赤霉素、乙烯利等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定作用,或是增加产量,或是提高开花率,只能起到单一的作用。而往往开花多了,果实就差了,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像赤霉素会导致枝干徒长,乙烯利连用三年会导致裂果多、树枝硬化等问题,而如果使用时添加少量的S-诱抗素,不仅能使效果倍增,还能减轻一般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副作用。
在日本等国已成熟应用
“经过10年的实践,诱抗素在日本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发展趋势也很好。”秃泰雄说,他去年出版了一本书系统总结了S-诱抗素在日本的应用实践。正如他的论断,在日本通过番茄苗和黄瓜苗的实验证明,在低于15℃和高于35℃的温度下,施用S-诱抗素后,作物对氮、磷、钾、钙、镁的吸收分别增加了1.5倍、2.5倍、3.64倍、4.88倍和15倍。
秃泰雄说,越来越多的日本农民使用S-诱抗素为农作物提质增收。通常在水稻移栽前1~3天施用一次,能使茎叶粗壮,增加有效分蘖和抗倒伏性,显著增加产量。在抽穗的5~10天使用第二次,可以使稻米颗粒饱满,营养物质更均衡,口感和品质更好。“在日本,普通的米是一公斤350日元,而使用了S-诱抗素的大米可以卖到1000日元一公斤。”
“虽然S-诱抗素有着显著的优势,但它并不是要取代其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秃泰雄强调,S-诱抗素的使用讲求综合的协同作用,而不是排他的。S-诱抗素只有配合其他的肥料和药,搭配栽培技术才能发挥威力,比如和杀菌剂、杀虫剂搭配使用能提高30%的药效,和乙烯利搭配使用能减少残留量,这一点在葡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培训农民尤为重要
S-诱抗素在中国的应用前景会如何?对此,四川龙蟒福生公司董事长邵家华表示,S-诱抗素在水稻、小麦等作物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需求,因为作物生长期内往往会经历低温、干旱、霜冻等逆境。而且使用S-诱抗素能提高肥料的吸收效率,大幅减少肥料用量。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S-诱抗素的使用量会逐步扩大。“之前S-诱抗素的成本很高,而龙蟒福生通过高产菌株的培养和发酵大幅降低了成本,去年原药规模化生产线已经成功投产,科技进步已经完全可以实现产业化。”
邵家华同时也表示,在实践中S-诱抗素的推广也碰到一些问题。“关键还是使用方法的掌握,S-诱抗素的用量和时间都很有讲究,不是撒了就会增产。并且一定要和栽培技术结合,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施药,一定要配合好,所以农民的培训很重要。”龙蟒福生去年开始在广东近1%的水稻田推广了S-诱抗素,今年将在黑龙江、湖北等6个粮食大省免费试点推广。
“S-诱抗素灌根吸收效果最好,但和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滴灌不同,中国大部分还是漫灌,农民往往一喷了事,所以还是喷施比较容易推广。我们提出把S-诱抗素和药肥混打,不额外增加劳动量。把浓度都计算好,告诉农民一袋S-诱抗素一桶水或一瓶S-诱抗素一桶水,把使用技术都简单化。先在6个省通过农业部门找种植大户试点,做好后再开培训会教给农民。”邵家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