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万古霉素  酵母  谷氨酸发酵  发酵  发酵罐  维生素  胰岛素  蛋白酶  阿维菌素  柠檬酸 

关于乌灵参菌的开发与研究进展综述

   日期:2015-06-17     来源:网络    浏览:11123    评论:0    
核心提示:本文对乌灵参生长特点和习性、功能和作用机理,野生引种栽培,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的人工生产及相关研究,引用文献作以简要介绍,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乌灵参,也为将来更多的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乌灵参提供一些参考。相信这一神奇的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逐步探索,应用领域的广泛,必将开创其更美好的未来。
  
乌灵参属子囊菌纲、炭角菌科的黑柄炭角菌,是一传统的药用真菌,学名黑柄炭角菌,别名乌灵参、鸡纵(丛)蛋,又名震雷子,生长在地下深处黑翅土栖白蚁废弃的蚁巢上,被世界药用真菌研究、应用领域均视为珍稀、名贵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据清.光绪版《灌县志》卷12物产志药属记载“乌苓(灵)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室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白色,能益肾气”。“乌灵参,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肾、健脾除湿、镇静安神之功效,主治脾虚少食、产后及术后失血过多、产后乳少、胃下垂、疝气、心悸失眠、小儿惊风及跌打损伤等”[1]。野生乌灵参主要产于四川、云南、广东等地,浙江、江西、江苏也有生长,乌灵参产地以四川的灌县、綦扛等地为上品,体壮重实,气旺圆大,黑如髹漆,纹理细腻。乌灵参表皮黑如光漆,内里的肉呈白而微黄的颜色,全身类椭圆形,有蒂而无根茎。但由于乌灵参生长于地下2米-20米的土栖白蚁废弃的蚁巢上,采掘非常困难,故自然资源极为稀少。乌灵参既是药用真菌又是食用菌,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是较理想的保健食(药)品。

在19世纪末有外国学者Berkeley、Petch、Jumella等人对其进行野外挖掘和研究,我国30年代周家炽教授(蔡鄂将军的女婿)对乌灵参的生长和形态曾有所描述,成都中医院学报(1984年2月)对乌灵参的生长情况和药用功效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乌灵参是一种腐生菌,它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基质是位于土栖白蚁巢腔中的菌圃,而菌圃是由白蚁工蚁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及其它一些成份以及生长于这基质上无数小白球菌及鸡纵菌丝组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其主要成份是木质素和纤维素,它们占干物质的50%以上,此外还含有多缩戊糖、可溶性糖、矿物质及含氮物质。 原杭州大学陈宛如等对天然的乌灵参菌核、纯培养的乌灵参菌丝体以及提取多糖化学成份进行了初步研究[2],经研究证明乌灵参中含有丰富的各种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粗多糖,特别是氨基酸的种类异常丰富,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乌灵参就有17种,人体本身无法自身合成8种必需氨基酸,乌灵参就有7种,并含有大量的谷氨酸和较多的赖氨酸。并证明天然乌灵参与深层发酵之间在成份上有一定差异。另有报道乌灵参菌体含蛋白质30.5%,其中有7种必需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1%,半必需的氨基酸占总量7.2%。人体必需18种矿物元素,在发酵菌丝体中含16种。发酵菌丝体粗多糖的含量高达12.0%,含纯多糖为3.0%,其多糖主要由甘露醇、葡萄糖、果糖、鼠李糖和乳糖构成的。深层发酵培养的菌丝体,其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含量皆超过天然的乌灵参。由于野生乌灵参的稀少和难以寻觅,现在多有将野生乌灵参进行筛选培育,建立黑柄炭角菌的仿生态发酵工艺和人工栽培。蚁巢菌圃经野外和实验室分离纯化结果,微生物种类繁多,可分离出51种真菌,属担子菌两种,鸡纵菌、小白球菌、属子囊菌5种,属半知菌26种,属藻菌两种。在白蚁废弃的蚁巢中乌灵菌成为优势菌种。有人研究了乌灵参生长过的蚁巢菌圃上的一种小白球菌,研究斜面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中,小白球菌菌丝体生长发育与PH、维生素、碳源的关系[3],证明在不同的CO2浓度条件和不同的培养成份中,小白球菌生长最适PH值是不同的。国内外不少学者研究证明,小白球菌是白蚁的饵料,是白蚁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黑柄炭角菌并非是由小白球菌发育而来,小白球菌死亡后遗留的丰富有机氮可能是炭角菌生长不可少的条件。且二者生存条件大不相同。小白球菌和炭角菌除对湿度要求相似外,不同之外在于小白球菌适应于高浓度CO2、低PH值、低浓度有机氮。而炭角菌恰好与之相反[4]。乌灵参现已成功利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转化为商业化大生产的乌灵菌粉,目前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乌灵菌粉、乌灵胶囊两个产品的国家一类新药证书,且年产值过亿元。由乌灵菌粉制成的制剂乌灵胶囊具有补肾填精,养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健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其还适应于神经官能症、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多种焦虑抑郁状态、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及改善免疫功能等。经菌种、菌体形态特征和复栽试验三方面对比研究证明,工厂发酵生产的黑柄炭角菌菌丝体与天然乌灵参两者是相同的,在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方面比较、研究后,两者也是基本一致的。有人研究了黑柄炭角菌酶谱表型及黑柄炭角菌体不同生长期和含量变化与其酯酶同工酶活性的关系表明,不论培养条件、采样部位、采样时间如何不同,其酯酶同工酶的酶谱表型基本相同,都有2条稳定的酶谱带[5]。但其多糖含量测试方法较为繁锁,人为误差较大,而酯酶同工酶相对较为稳定,方法简便易行。关于真菌多糖免疫功能的研究有许多报道文献,乌灵参或乌灵菌粉也属于真菌菌属。有文献报道,乌灵菌粉粗多糖的提取液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还能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乌灵菌粉镇静机理研究表明可能是通过促使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进入脑内,提高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及激活γ-氨基丁酸受体而实现其镇静作用[6]。对于乌灵参或乌灵菌粉的作用机理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如镇静安眠药效试验、益智健脑药效试验、抗贫血药效试验、扶正固本相关的药效试验等。毒理学研究由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完成,通过急毒、长毒和三致试验,证明乌灵(参)菌粉无任何毒副作用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将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及药效药理分析,乌灵参的开发价值将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已有企业针对乌灵参的特殊功效计划开发系列乌灵产品,包括利用纳米技术和冻干粉针技术,扩大其应用范围。
针对乌灵参野生品种的珍贵和稀少,很多人对其栽培技术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来解决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很多报道认为乌灵参生长在已废弃的黑翅白蚁巢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天润白蚁防治所的董兆梁先生对野生乌灵菌的生长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实地探索研究发现活巢也能生长乌灵菌,解开了乌灵菌核体的空、实之谜和填满泥土乌灵参菌核体之谜。白蚁也喜欢蛀食乌灵菌核体内的白色体,并食后注入黄泥。并证实乌灵菌核体的空与实并非取决于采掘乌灵菌核体的时间,而是取决乌灵菌核体的生长是否紧贴于菌圃及其所吸取的养份。“白蚁克星”的董兆梁工程师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悉心研究,成功栽培6个品种的乌灵参菌核体,并经过国内著名的真菌专家鉴定后,已有5个品种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编号收藏。其中纤细乌灵参为国内新纪录种。栽培品种与野生的相比具有核大、实心、药用价值高、培育期短等特点。乌灵参的栽培成功必将为未来该品种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对乌灵参生长特点和习性、功能和作用机理,野生引种栽培,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的人工生产及相关研究,引用文献作以简要介绍,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乌灵参,也为将来更多的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乌灵参提供一些参考。相信这一神奇的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逐步探索,应用领域的广泛,必将开创其更美好的未来。
 
     
    更多>同类技术资料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资料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