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武汉发现新型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欣喜的是我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成功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及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
各级政府出台了“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传染”的具体方法:
(1)勤洗手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3)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4)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5)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6)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就医
(7)出门带口罩等措施
流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影响重大,喝茶与流感又有怎样的联系?
至今已有研究表明,喝茶可以预防流感,无论是季节性流感还是世界大流行的流感。
茶与健康
由浙江大学茶学系屠幼英教授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茶与健康》教材尽管出版已经有10余年,印刷12次,在当前冠状病毒盛行之时,将本书中的“茶抗病毒作用”相关章节与大家分享,可为大家预防病毒的传染提供一定的参考。
茶抗病毒作用
01.茶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流感概述
(1)流感的定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临床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其他症状较轻为特征,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流感的流行。
(2)流感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球型,直径80~120nm,基因组为RNA病毒。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变异。
流感分为甲乙丙三型(或ABC三型)。
A型为最常见的流感,可广泛流行及人畜共患,例如1997年在香港肆虐的禽流感,以致政府须屠宰150万只鸡。A型病毒可再分为A1、A2型,并按结构再划分,例如A型H5N1毒株(香港禽流感病毒)、A型H3N2(1995年在武汉发生)、A型H1N1(1995年在德国发生)等。病毒因不定时的基因突变而衍生新品种。
B型也会流行,症状较A型轻,无再分亚型。
C型主要以散发病例出现;无再分亚型。
流感病毒有一层脂质囊膜,膜上有蛋白质,是由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组成,均具有抗原性。A型流感病毒变异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H和N的变异。
一般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有H1、H2和H33种。H4至H14则只会感染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如鸡、猪及鸟类。N只有N1及N2两种。
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
(3)流感的流行病学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猪、牛、马等动物可能传播流感。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污染的日用品。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流感的流行特征有下列3点:
1)流行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为6~8周,常沿交通线传播。
2)一般规律: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
甲型流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2~3年发生小流行1次,根据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15年发生1次大流行。乙型流感呈爆发或小流行,丙型以散发为主。
3)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
茶对流感防治机理和疗效
据日本在2009年8月1日《朝日新闻》报道,日本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绿茶提取物开发出一种新型抗流感药物,动物实验表明,这种药物抑制流感病毒感染的效果可媲美抗流感药物达菲。此前人们已知道EGCG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但直接饮用绿茶,EGCG被体内利用量很微量。为此,研究人员让EGCG与一种脂肪酸相结合,使其在体内不被分解。研究人员把修饰后的EGCG混入季节性流感或禽流感病毒中,再注射入狗的肾脏细胞,研究病毒的感染能力。结果发现,修饰后的EGCG确实能防止病毒入侵细胞,即使病毒成功入侵,也能抑制它在细胞中的增殖。
早在1990年NakayamaM等用繁殖在11日龄鸡胚上的中国四川2/87流感病毒A、前苏联100/83流感病毒B和Madin-Dary犬肾(MDCK)细胞作材料,研究红茶提取液(20g红茶浸泡于80mL磷酸缓冲液中)对流感病毒A或B的抑制作用。11μL/mL茶提取液和流感病毒混合60min,即可抑制流感病毒A或B在MDCK细胞上吸附,其抑制率都在80%以上。病毒和红茶提取液短时间接触,也能降低病毒对MDCK细胞的侵染程度。用茶提取液50μL/mL浓度处理MDCK细胞,再用流感病毒感染,其感染抑制率为85%,但当MDCK细胞感染病毒后,无抑制效果。这可看出,红茶提取物对流感病毒A或B只有预防效果,感染后无治疗作用。
研究茶多酚对流感病毒A3直接灭活作用实验表明,在3.12~5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流感病毒A3在混有茶多酚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茶多酚具有显著降低病毒活性和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茶多酚对流感病毒A3的治疗作用实验表明茶多酚在6.25~5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显著的抗流感病毒A3的作用,且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强。说明茶多酚有很好的体外抗流感病毒A3的作用。
SongJ等(2005年)研究表明,EGCG和ECG在MDCK细胞培养中对流感病毒的复制有抑制活性,而且对包括A/H1N1、A/H3N2和B病毒在内的各种流感亚型病毒都有活性。对于甲型流感病毒,EGCG、ECG和EGC的IC50分别为22~28μmol/L、22~40μmol/L、309~318μmol/L,同时EGCG和ECG都有凝集活性,它们对各种亚型病毒的凝集活性都不同,而且EGCG的凝集活性相对更高。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高浓度条件下,EGCG和ECG抑制MDCK细胞中病毒RNA的合成,而EGC没有此活性;与此类似,EGCG和ECG比EGC表现有更高的神经胺酶抑制活性。说明儿茶素类中3-没食子酰基在抗病毒中起到重要作用,而2位三羟基苯中的5-羟基起次要的作用;由凝集反应表明,儿茶素抗病毒活性不仅仅由凝集活性介导,而且还与改变病毒膜的物理性质有关。
对老年群体使用含有茶儿茶素的漱口水预防流感的研究表明,使用了含茶儿茶素漱口水的群体感染流感的几率(1.3%)远远低于不使用含茶儿茶素漱口水的群体感染流感的几率(10%)。日本昭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茶叶中的儿茶素具有抑制流感病毒活性的作用,坚持用茶水漱口可以有效地预防流感。流感主要是病毒附着在鼻子和嗓子中突起的黏膜细胞上不断增殖而致病的。经常用茶水漱口,儿茶素能够覆盖在突起的黏膜细胞上,防止流感病毒和黏膜结合,并杀死病毒。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红茶和日本茶中都含有儿茶素,绿茶预防流感的效果最好。在一个小学进行的对比试验也表明,坚持用绿茶水漱口学生患流感的人数,要比不用绿茶水的人数少得多。
老年人对流行性感冒疫苗的免疫响应减弱,导致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发病率高。用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小鼠实验表明,同时口服L-胱氨酸和L-茶氨酸可以提高特异性抗原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将疗养院的老年受试者分成2组,在免疫接种之前分别口服L-胱氨酸和L-茶氨酸(实验组,n=32)或安慰剂(对照组,n=33),口服14天后接种流行性感冒病毒疫苗,接种后4星期检测,3种病毒(A/NewCaledonia[H1N1],A/NewYork[H3N2]和B/Shanghai)都能造成血凝集抑制(HI)滴度提高,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层状分析(Stratifiedanalysis)显示,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低的受试者中,实验组的血清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疫苗接种前同时口服L-胱氨酸和L-茶氨酸有助于增强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低的老年人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疫苗的免疫响应。
02.茶抗SARS病毒的作用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atypicalpneumonia,非典)。本病是在2002年底至2003年初首先在广东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始发期后,扩散到我国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球共波及亚洲、美洲、欧洲等33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4月16日WHO宣布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变异体,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病毒呈球形,形似皇冠,直径80~140nm,外周围绕20~40nm复合表面突起,未见HE糖蛋白突起。
3CL蛋白酶被认为是SARS-CoV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关键。人们从天然产物信息库的72种组分中筛选出有抗3CL蛋白酶活性的组分,发现鞣酸和TF2B有活性,IC50为7μmol/L,而这两种组分是属于茶叶中的天然茶多酚。进一步对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及红茶提取物进行3CL蛋白酶抑制活性研究,发现来自普洱茶和红茶的提取物比绿茶和乌龙茶活性高。对一些茶内的已知成分进行抑制3CL蛋白酶抑制活性测定,发现咖啡碱、EGCG、EC、C、ECG、EGC这些成分都没有抑制活性,而只有TF3是3CL蛋白酶抑制剂,表明茶叶中的茶黄素TF3能够抑制3CL蛋白酶活性。
2003年《美国科学院学报》报道,茶叶的茶氨酸可使人体抵御病毒的感染能力增强5倍。茶氨酸在人体肝脏内分解为乙胺,而乙胺又能调动名为“Vγ2Vδ2T细胞”的人体血液免疫细胞,再由T形细胞促进“IFN-γ干扰素”的分泌,形成人体抵御感染的“化学防线”,做出抵御外界侵害的反应,抵抗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研究人员指出,每天喝5小杯茶,茶氨酸的摄人量就足以帮助人体明显加强对于特定细菌感染的抵御能力,连续两周饮用茶饮料能够增加对于细菌的抵抗力,但是两周饮用咖啡并没有相同的效果。
此外,茶叶中大量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人体中如果含有一定量的抗氧化剂,就能增强免疫力。茶叶中还有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锌和硒,而这些元素都是医学上用来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有效物质。当然,不是“非典”来了我们才开始喝茶,就能马上见效提高抵抗力,要经常喝茶才能提高抵抗力。
03.茶抗艾滋病病毒的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顾名思义它会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的缺陷。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的失去抵抗力,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有研究表明,儿茶素和绿茶提取物对HIV病毒逆转录酶具有强的抑制用。HNakane和KOno等的研究结果表明,ECG、EGCG对HIV-1逆转录酶的50%抑制浓度分别是0.017μg/mL和0.012μg/mL,对DNA聚合酶类50%抑制浓度分别是0.9~0.13μg/mL和0.6~0.12μg/mL。茶黄素及其没食子酸酯对HIV-1逆转录酶活性50%抑制浓度分别为0.5μg/mL和0.1μg/mL。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A、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B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对HIV-1逆转录酶的抑制常数分别为0.49、0.032、0.023、0.023μmol/L。表明没食子酸基团的存在可提高茶黄素的抑制效应。TaoPZ用EGCG、ECG和EGC抑制艾滋病毒(HIV-I-RT)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CD4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CD4主要表达于辅助T(Th)细胞,是Th细胞TCR识别抗原的供受体,与MHCⅡ类分子的非多肽区结合,参与Th细胞TCR识别抗原的信号转导,然而CD4也是艾滋病病毒(HIV)的受体,即是艾滋病病毒攻击的对象。HIV外层囊膜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其中嵌有gp120和gp41,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通过HIV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由gp41介导使病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免疫淋巴细胞破坏。绿茶提取物中的主成分EGCG能够与CD4结合,从而降低细胞表面CD4的表达,竞争性抑制了艾滋病病毒膜糖蛋白gp120与CD4的结合,因而保护了部分免疫淋巴细胞免受攻击。KawaiK等抽取正常志愿者的静脉血,通过淋巴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来获取外周血CD4+T细胞,并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表面分子。他们用蛋白杂交技术确定CD4总量没有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到EGCG能与抗CD4抗体相竞争,异硫氰酸荧光素共轭结合gp120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得出EGCG能干扰gp120与CD4结合,由此看出EGCG能够降低细胞表面CD4的表达。
04.茶抗抗腺病毒和人类疱疹的作用
一些科学家还对绿茶提取物抗其他的病毒性疾病进行了研究报道。WeberJ等在2003年就研究报道绿茶儿茶素对腺病毒的抑制作用,他们认为抗病毒机理有多方面,包括细胞内和细胞外,而病毒蛋白酶是绿茶提取物的主成分EGCG的作用目标。Chang等也是在2003年报道了绿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EGCG对人EB病毒的抑制作用,他们研究表明EGCG能抑制EB病毒某些裂解蛋白质的表达,EGCG作用于病毒裂解循环周期的前早期基因的表达,因此抑制病毒的裂解级联反应,从而阻止病毒增殖。绿茶提取物干扰病毒生长周期的少数程序,从而阻断了病毒核酸的复制,抑制病毒蛋白的表达,起到了抗病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