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万古霉素  酵母  谷氨酸发酵  发酵  发酵罐  维生素  胰岛素  蛋白酶  阿维菌素  柠檬酸 

欧莱雅最引以为豪的活性物——玻色因(Pro-Xylane)一种改了结构的木糖

   日期:2021-07-05     来源:知乎    作者:胡晓波 ​ 复旦大学 微生物学硕士    浏览:7186    评论:0    
核心提示:玻色因本质上是一个糖,分子量不大,大概在200左右。对,就这么简单,它花了欧莱雅十几年时间去研究,但本质就是一个木糖的结构,然后改造了一下,而已。
  
 

我终于要开始写写欧莱雅最引以为豪的活性物——玻色因(Pro-Xylane)了。

虽然网上关于玻色因的中文介绍还是不少的,但大体上都是下面这种风格,虽然讲到了一些东西,但好像又觉得意犹未尽,没有把真正的道理讲清楚。对于我这种学生物的来说,感觉还是有点浅,比如为什么有些人用了赫莲娜的白绷带黑绷带,皮肤就能马上修复等等。

1

实际上,半年前我就下载到了一篇欧莱雅关于玻色因的文献,然后看了个开头,发现:

没看懂……


是的,作为学生物的也做了配方,知道一点皮肤的基础知识,但是这篇最新的文献确实看不下去,因为讲得实在是太细致了,简直就是理解不能。

在这篇文献之前,欧莱雅大概从2008年就开始研究玻色因,大部分论文和专利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于是只能从最早的文献开始看起,大概知道了些关于玻色因的前因后果,然后再来看那篇最新的文献,也就能达到个一知半解的水平吧。


好了,开始说正题。

首先解决几个最简单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玻色因是什么?

答:玻色因本质上是一个糖,分子量不大,大概在200左右。对,就这么简单,它花了欧莱雅十几年时间去研究,但本质就是一个木糖的结构,然后改造了一下,而已。

从结构来说,并没有那么复杂。

玻色因结构

第二个问题:玻色因能干什么?

答:从最初欧莱雅的研究文献看,玻色因能促进糖胺聚糖(GAG)的产生,进而促进蛋白聚糖的产生,然后,玻色因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通过GAG促进合成一些细胞因子和胶原蛋白再生。

这大概就是玻色因的第一篇文献,在后面的所有文献中,玻色因的英文名都是C-Xyloside,而不是它的商品名Pro-Xylane。

那么,第三个问题来了:这个GAG和蛋白聚糖又是什么东西?

这个问题很好,但是又有点复杂。

还好,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胶原蛋白。

那么胶原蛋白一般在哪里呢,对了,在真皮层。真皮层里面,不仅有很多细胞、血管、神经等,还有些细胞以外的部分,这些部分能够撑起整个皮肤,是决定皮肤弹性的因素,我们通常都叫做细胞外基质,也就是ECM

胶原蛋白是其中之一,那个蛋白聚糖,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好了,不要急,我们离玻色因快不远了。

这个蛋白聚糖,有点像关东煮里面的串串,中间一根是蛋白质的棒子,然后串起了很多小的链条,这些链条就是糖胺聚糖,也就是GAG。

蛋白聚糖在真皮中是很重要的结构
蛋白聚糖的结构

而玻色因,就是这些链条的最基础单元之一,之所以它能够促进GAG的产生,是因为它自己就是原料之一,就好比补充氨基酸,能促进蛋白质合成一样,合情合理。

但这个糖胺聚糖(GAG)和蛋白聚糖的作用,可不单单是吸水(像透明质酸),然后构成基本的真皮层结构(当然这个也很重要)。它们还会和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或者奇奇怪怪的蛋白质相互有作用,从而保持皮肤的健康状态,所以如果缺了它们,不仅皮肤会塌陷,而且各种生理活动也有影响。

所以,GAG和蛋白聚糖都很重要。

所以,玻色因的存在就很重要。


那么作为科研实力很强大的欧莱雅,这十多年来在玻色因上面做了什么研究呢?

第一个是,找到了比较合适的一种玻色因。

对,当年欧莱雅大概合成了20多个不同的“玻色因”,用不同的方法,然后一个一个筛选,发现了一个最好的(20号),刺激细胞的效率最高,也能够用一种绿色环保的方式合成出来,还能够自然降解,不破坏环境,利国利民,这个好像还得了什么绿色化学的奖。

然后,所有相关的结构都被专利保护了,包括合成的方法,反正,没人能用……这专利大概还能维持十多年的样子吧,应该还足够能赚一大笔钱。

第二个就是,研究了玻色因对皮肤的作用,包括细胞层面、人造皮肤层面(欧莱雅的强项)、以及一些临床实验。

刚刚也讲过了,这个玻色因能促进GAG的生成,而GAG本身也有生理活性,所以相当于是引发了链式反应,有了玻色因,那整个细胞的活力就提升了个档次,吃饭倍儿香,睡觉倍儿棒。


比如,加了玻色因以后,人造皮肤的表皮层就变厚了,如果从直接的作用来说,就是皮肤屏障变好了,皮肤更加结实了。

当然还有些实验,证明了加了玻色因,某些胶原蛋白的表达也变多了,直接作用就是,皮肤可能会变得更加紧致了。

另外还有一些实验,证明玻色因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类似EGF)的再生,这和皮肤的修复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很多人用高浓度的玻色因,皮肤就算做了医美手术,也能够恢复地比较快,大概就是和这个道理是相似的。而且本身玻色因的刺激性很小,说白了,就是个普通的糖水儿而已。

上面这些,虽然几句话就讲好了,但却是好几篇文献(2008-2011年)的研究结果。

那临床实验有没有呢?当然有。

很多人会提到欧莱雅做过的一次240个人的临床试验(2016年),也就是下面这篇文献。这篇文献用的是薇姿的一个面霜,玻色因含量不高,才3%,做了2个月的测试。

总的来说,某些指标上面是有效的。一部分和抗衰老相关的指标是有差别的,比如脸部下垂程度、皮肤光泽度、肤色均匀程度等等。但奇怪的是,皮肤的紧致度好像没有差别。

考虑到所有的测试者年龄都在60岁左右,说句实话,已经属于“回天乏力”的年纪了(尤其是白人),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总不可能返老还童的,护肤品而已。

第三点欧莱雅做的事情,是相对偏学术的。

一般来说,护肤品方面,大概研究到能够对人体有用就行了,毕竟消费者是买来用的,而不是去搞清楚你这个东西为什么有用。

但欧莱雅估计内部有些人还是有点学术派,研究了这个玻色因到底怎么改变了GAG的生成,对它的结构又有什么影响,对哪一种GAG影响最大等等。

我很不幸,第一篇找到的文献就是这个机理研究的,如果谁有兴趣,或者对GAG本来就有基本认识的,可以去看看。

总之,这些科学家,我们还是应该表示尊敬。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知道,大部分人关心的不是这些原理,而是,哪些产品有玻色因,它们效果好不好等等。但对我来说,这一般不是我在知乎发文的目的,推荐产品分分钟搞定,但了解背后的科学知识,那就比较花时间了,我觉得后者比较有趣。


但我还是可以说两句关于各种玻色因的产品的。

玻色因的产品很多,贯穿了欧莱雅的产品线,从高端的赫莲娜,到中高端的修丽可,再到薇姿或者巴黎欧莱雅,都有,不过随着价格的下降,浓度是肯定下降的。

大家都知道,赫莲娜的绷带系列,浓度一般是30%,但30%指的是活性物的溶液,实际这个纯的木糖浓度,大概在9%左右,不过这个浓度也很不错了。

最高浓度肯定要用在最顶级的产品,这两个产品配方很简单,主要是玻色因,其他的成分几乎没有,欧莱雅还是很自信的。

赫莲娜的一支夜间修护精华,也是玻色因,浓度也不低。

反正就是有钱嘛,加的高当然可以。

修丽可自从被收购,好像也受到欧莱雅的重视,AGE的面霜,一样的30%的玻色因,价格不便宜,但比赫莲娜要便宜很多了。

还有一支去年很火的紫米精华,玻色因10%,加上其他一些成分,总体来说还算不错的。

兰蔻虽然是高端,不过很少把玻色因放在主推的概念,大概兰蔻本身打的是高端的形象,并非科技感,这些科技的名词放进来,贵妇们也不一定喜欢。

不过兰蔻高端线还是加不少玻色因的,比如黑金系列,可能有6-10%这样的浓度。当然了,买兰蔻大体上也不是为了玻色因去买的,只是喜欢这个品牌,顺便有玻色因罢了。

到了平价的欧莱雅这边,美国版的一支精华很多人都会提起,6%玻色因加上2%维C衍生物,才100多块钱,这价钱简直白菜价,可惜国内买不到,只能代购。

国内欧莱雅的抗衰老线,比如光学复颜系列,据说只有3%,但也不能确定。

7

最近超火的欧莱雅紫熨斗,找的是迪丽热巴代言,也有玻色因,但浓度估计到不了6%,大概也就3%左右的样子比较合理(个人猜测)。还好加了其他东西,也没有主要去说自己的玻色因,而是还有多肽和透明质酸钠,以及之前提过的康普茶提取物。

 性价比方面肯定不错,针对的是年轻群体,玻色因也没必要加那么高,想想之前240人的临床测试,一群60岁的老年人,玻色因也就3%的添加量。



玻色因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这个成份花了欧莱雅很多年的时间去研究、合成和验证,又有专利保护,效果上肯定不用质疑。不过这一类独有的成份,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很难得到同行的重复实验验证,不如维A,维C,烟酰胺这种久经考验,可能它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失效,没有达到预期的作用。

如果要问这东西和维A比较,那肯定没有答案,原理不一样,刺激性也不一样,效果呢,欧莱雅不去比,没人知道,无法去YY。有条件的,当然鼓励都去用,毕竟一个胶原蛋白,一个蛋白聚糖,都是真皮层的结构,多条路,效果总归好一些。

蛋白聚糖或者糖胺聚糖呢,这个原理也不止玻色因有,比如奇华顿的一个原料,也是类似的功能。

9

所以说,玻色因是有用的,有条件可以试试看,但也没必要神话玻色因,它也不是唯一的GAG的刺激物质,其他公司,也一样在努力研究相关的成分。

欧莱雅做的不错的,就是跳出了传统的维A维C的研究圈子,从源头找到了一个抗衰老的成分,做了十多年,然后才有今天。很多大公司都是这样,宝洁、联合利华、雅诗兰黛等等,一方面紧紧抓住传统活性物,一方面也在暗暗较劲,研究些独有的成分来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虽说最终都是为了赚钱,但也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视角,值得我们学习。

 

附上所有的参考文献,有兴趣可以再仔细查阅。

  1. Draelos Z D, Yatskayer M, Raab S,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a topical product containing C‐xyloside and blueberry extract on the appearance of type II diabetic skin[J].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09, 8(2): 147-151.
  2. Vassal-Stermann E, Duranton A, Black A F, et al. A new C-xyloside induces modifications of GAG express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J]. PLoS One, 2012, 7(10): e47933.
  3. Cavezza A, Boulle C, Guéguiniat A, et al. Synthesis of Pro-Xylane TM: A new biologically active C-glycoside in aqueous media[J].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9, 19(3): 845-849.
  4. Deloche C, Minondo A M, Bernard B A, et al. Effect of C-xyloside on morphogenesis of the dermal epidermal junction in aged female skin. An unltrastuctural pilot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1, 21(2): 191-196.
  5. Pineau N, Bernerd F, Cavezza A, et al. A new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 induces skin expression of glycosaminoglycans and heparan sulphate proteoglycans[J]. 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8, 18(1): 36-40.
  6. Pineau N, Carrino D A, Caplan A I, et al.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 (C-Xyloside) and its role in glycosaminoglycan biosynthe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1, 21(3): 359-370.
  7. Muto J, Naidu N N, Yamasaki K, et al. Exogenous addition of a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 stimulates keratinocyte dermatan sulfate synthesis and promotes migration[J]. PloS one, 2011, 6(10): e25480.
  8. Raab S, Yatskayer M, Lynch S,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Multi-Modal Facial Serum That Addresses Hyaluronic Acid Levels in Skin[J].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JDD, 2017, 16(9): 884-890.
 
     
    更多>同类技术资料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资料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