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
人体的维生素D主要是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而来,少量是从一些肉类食物(如动物肝脏、海鱼、蛋黄、瘦肉、乳制品、奶油等)中获取。然而,这些普通维生素D是没有生物活性的,必须要经过肝、肾的活化,首先在肝脏通过25-羟化酶的作用,转化为有部分活性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D],随后转运到肾脏,25-(OH)D在肾脏经1-α羟化酶的作用下,再次被羟基化,生成1,25-双羟基维生素D [1,25(OH)2D],成为具有强大生理活性的维生素D,即“活性维生素D”。
如何确定是否有维生素D缺乏
临床上,主要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来判定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评估标准如下:
不同人群维生素D的适宜补充剂量
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0~64岁普通人群每天需补充维生素D 400IU;6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因为缺乏日照或是摄入及吸收不好,每天需补充维生素D 600IU;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每天需补充维生素D 1500~2000IU;骨质疏松患者,每天维生素D的应用剂量应达到800~1200IU。
注意:这里所说的维生素D是指普通维生素D,而不是活性维生素D。
临床常用的维生素D有哪些?如何选用?
临床常用的维生素D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普通维生素D(也包括其复方制剂)和活性维生素D。
“普通维生素D”安全性高,使用剂量范围广,很少会因摄入过量导致中毒,临床主要作为营养素,用于纠正维生素D缺乏,预防儿童佝偻病及老年骨质疏松。活性维生素D致高尿钙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普通维生素D,使用剂量范围窄,过量应用可导致维生素D中毒,临床主要作为药物,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
分别介绍如下:
1、普通维生素D及其复方制剂
代表药物:维生素D3滴剂(400IU/粒)、维生素AD软胶囊(每粒含维生素A 1000IU,维生素D3 1000IU)、钙尔奇D3片(每片含钙元素600mg,含维生素D3 125IU)、鱼肝油、阿仑膦酸钠维D3片(福美加)等等。
适应人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婴幼儿、日光照射不足者、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乏高危群体,主要用于儿童佝偻病及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
注意:临床不推荐用活性维生素D纠正维生素D缺乏。
2、活性维生素D
代表药物:阿法骨化醇(1α-羟基维生素D)、骨化二醇(25-羟基维生素D)和骨化三醇(1,25双羟基维生素D),前两者都只是经过了一次羟化作用,属于半活性维生素D,而“骨化三醇”经过肝、肾两次羟化,属于全活性维生素D,是活性最高的维生素D。
适应人群:活性维生素D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适用于各类骨质疏松患者。
1)阿法骨化醇
无需肾脏活化,但需经肝脏活化后才有生物活性,适用于肾功能不全但肝功能正常者,尤其是肾性骨病患者及老年人。
2)骨化二醇
不需要肝脏代谢活化,但需要肾脏1α羟化酶活化。适用于肝功能异常但肾功能正常者。
3)骨化三醇
本身具有完全生物学活性,无需经过肝、肾转化即可起效,因此适用于各类骨质疏松的治疗,尤其是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骨松患者。
总结
总之,普通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的生理活性、安全性、剂量范围、适应症都不一样,不能视作等同而互相替代,另外,活性维生素D也有半活性和全活性之分,适应症也有区别,临床上应注意合理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