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万古霉素  酵母  谷氨酸发酵  发酵  发酵罐  维生素  胰岛素  蛋白酶  阿维菌素  柠檬酸 

抗性蚜虫防治药剂梳理,双丙环虫酯等值得关注!

   日期:2023-11-27     来源:农药资讯网    浏览:358    评论:0    
核心提示: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双丙环虫酯单剂产品有1个,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商品名英威®)。英威®登记用于小麦、桃树、棉花、甘蓝、苹果树、西瓜、豇豆、辣椒、马铃薯、黄瓜、观赏菊花、观赏月季等防除蚜虫,以及用于番茄、辣椒防除烟粉虱。防治蚜虫,双丙环虫酯有效成分用量在7.5~12 g/hm2。
  
 
2

    蚜虫是农作物主要害虫之一,种类多,繁殖快,危害重,化学防治是目前主要防治手段。由于其抗性发展快,新烟碱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对其产生不同程度抗性,药效下降。双丙环虫酯等新药剂对蚜虫防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关注。

1  蚜虫发生及抗性发展概况

       蚜虫又称腻虫或蜜虫,属于半翅目胸喙亚目蚜科,世界上已发现的蚜虫种类近5,000种,我国已发现1,000余种。蚜虫为刺吸式口器害虫,常聚集在植株幼嫩部位,吸取汁液,破坏植株生长,造成植株黄化、枯萎、畸形生长,甚至植株死亡;同时,蚜虫分泌的蜜露覆盖在植株表面,诱发黑霉病、煤污病等。除了蚜虫造成的直接危害外,其还传播多种植物病毒,且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远超过自身对植物的危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蚜虫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危害的植物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园林观赏植物(如花卉)等,包括大豆、棉花、烟草、油菜、马铃薯、玉米、高粱、小麦、西瓜、黄瓜、甜瓜、桃树、苹果树、杏树、大白菜、辣椒、菊花、百合、玫瑰、月季、苜蓿等。

       蚜虫对植物的危害具有特异性或广谱性,一些蚜虫只在特定物种(一个科或近缘物种)上取食,如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只在豆科植物上繁殖。而许多蚜虫是杂食性的,可跨科危害,如桃蚜(Myzus persicae)可以在40个科,超过400种植物上取食。这也是抗性较高的桃蚜近年来在马铃薯等作物上发现几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蚜虫繁殖方式也与其他害虫不同,具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方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地面积迅速增加,稀释抗性基因的两性生殖方式正逐步被逐代积累抗性的孤雌生殖所取代,蚜虫的抗性也就越发严重。蚜虫常年发生、迁飞,繁殖速度更快,年世代数更多,世代重叠现象严重,这也是造成蚜虫抗性快速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蚜虫的防治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部分药剂频繁、单一使用,田块单位面积内用药量逐渐加大,从而导致其抗性发生较快,抗性水平也逐渐升高。

2  蚜虫传统防治药剂及抗性

       蚜虫的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天敌防治等,其中,化学防治在蚜虫防治中占主导地位。化学防治见效快,使用方便,省工省时,但广泛、大量、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害虫对多种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截至2023年2月底,我国登记的防治蚜虫产品有2,964个,其中单剂产品有2,159个,复配产品有805个。

       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杀虫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新烟碱类,如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等;拟除虫菊酯类,如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有机磷类,如敌敌畏、氧乐果、辛硫磷等;氨基甲酸酯类,如克百威、灭多威、异丙威等。以上四大类防治蚜虫单剂产品占登记单剂总数的90.8%。此外,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传统药剂还有大环内酯类杀虫剂阿维菌素,以及吡蚜酮、螺虫乙酯,单剂产品登记数量分别为3个、79个、2个。

       近年来,蚜虫抗性越发严重,桃蚜(Myzus persicae)、瓜蚜(Aphis 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大豆蚜(Aphis glycines)、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等众多蚜虫对常用药剂已产生不同程度抗性。随着抗性的迅速发展,桃蚜、棉蚜等蚜虫已成为当前抗性最严重的农业害虫之一。就棉蚜而言,随着转基因抗虫棉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不合理用药等,棉田正遭受着棉蚜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暴发频率逐年攀升的窘境。在实际生产中,为了防控棉蚜等害虫,药量越用越大,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等防治药剂的实际用量已远远超过其推荐剂量,部分品种在部分地区的亩用量较10年前增加有40倍。目前,棉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吡虫啉等新烟碱类,以及丁硫克百威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均处于高水平抗性。

2.1  新烟碱类杀虫剂产品

       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将作用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杀虫剂归类于Group 4,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竞争性调节剂。Group 4包括6个亚组,新烟碱类产品归类于4A亚组,主要成员有吡虫啉、噻虫啉、噻虫胺、啶虫脒、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嗪等。

       新烟碱类杀虫剂通过选择性控制昆虫神经系统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麻痹中枢神经致害虫死亡。凭借防效高、内吸性好、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对哺乳动物毒性低等优点,新烟碱类杀虫剂自20世纪90年代初上市以来得到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类杀虫剂。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许多重要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良好防效,在农业生产中对防治蚜虫发挥了重要作用。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目前在我国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单剂产品有:啶虫脒(548个)、吡虫啉(503个)、噻虫嗪(141个)、烯啶虫胺(45个)、呋虫胺(21个)、噻虫胺(14个)、噻虫啉(10个)。此类产品登记总数达到1,282个,占登记单剂总数的59.4%。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敏感性下降是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早在1996年,就有桃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敏感性降低的报道。随着新烟碱类杀虫剂使用频率、使用年限以及使用剂量的增加,蚜虫对该类药剂的抗性报道越来越多。迄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蚜虫种群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低至高水平抗性。

       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显示:10多年来,河北、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麦蚜种群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抗性有上升趋势,抗性水平为低至高水平抗性。北京、江苏、安徽、新疆等21个省(区、市)100多个抗性监测点的棉蚜种群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抗性呈逐年上市趋势,对吡虫啉表现出高水平抗性,部分年份抗性倍数达到数万倍,2017年,监测地区棉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超过100,000倍。

       抗性水平上升还表现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他品种上,噻虫嗪等也被广泛用于棉田防治棉蚜,虫情严重时一个生产季节内连续多次使用,田间防效下降趋势显著。2018年,新疆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联合开展的新疆地区棉蚜田间种群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结果显示:新疆6个棉蚜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中等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5.2~412倍;对啶虫脒和噻虫嗪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21~777倍和122~1,095倍。

2.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一类根据除虫菊素化学结构仿制而成的杀虫药剂,通过干扰神经膜中钠离子通道,导致该通道打开时间过长,从而阻碍神经信号的传输,最终导致害虫死亡。IRAC将其归入Group 3A,钠离子通道调节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广谱、毒性低,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问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卫生用药,曾在蚜虫防治中担纲重任。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单剂产品有:高效氯氟氰菊酯(154个),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zata-氯氰菊酯、高效反式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共81个),氰戊菊酯及S-氰戊菊酯(46个),溴氰菊酯(17个),联苯菊酯(15个),高效氟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共10个),除虫菊素及除虫菊提取物(共6个),氯菊酯(2个)。此类产品共计登记331个,占登记单剂总数的15.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易产生抗性,且不同品种间也比较容易产生交互抗性,加之实际生产中多年连续使用,其抗性发展很快。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首个品种氰戊菊酯1976年上市后不久,就有桃蚜室内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报道,之后我国、希腊、英国、法国等世界多个国家均发现桃蚜田间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不同水平抗性。除桃蚜外,其他多个蚜虫种群也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80年代中期,我国棉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大发生,范围广,抗性水平高。

       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显示:北京、江苏、安徽等21个省(区、市)100个抗性监测点的棉蚜种群对部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高水平抗性,且抗性倍数呈增长趋势,部分监测点棉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10,000倍,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4,500倍。

2.3  有机磷类杀虫剂

       自1947年首个有机磷类杀虫剂品种甲基对硫磷上市后,众多有机磷类杀虫剂陆续步入市场,目前商业化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品种有45个。IRAC将这类杀虫剂归类为Group 1B,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有机磷类。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杀虫谱广,速效性好,且价格低廉,在上市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应用,曾经是防治蚜虫的主要产品之一。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单剂产品有:敌敌畏(73个)、氧乐果(42个)、辛硫磷(28个)、乐果(23个)、毒死蜱(22个)、马拉硫磷(19个)、乙酰甲胺磷(18个)、喹硫磷(5个)、二嗪磷(4个)、杀螟硫磷(4个)、三唑磷(1个)、哒嗪硫磷(1个)、亚胺硫磷(1个)、倍硫磷(1个)。此类杀虫剂共计242个,占单剂登记总数的11.2%。

       尽管有机磷类杀虫剂优点突出,但其推广应用在经历了极其辉煌的黄金时代之后,也面临着不能与人类、环境相容的安全性问题,市场缩减。此外,其长期单一使用,蚜虫已对其中大多数品种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就有蚜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报道。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监测到桃蚜对乐果、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

       90年代初,新疆6个地区棉蚜田间种群对氧乐果表现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在2,000倍以上,其中部分地区种群抗性水平达到9,501倍。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显示:2011—2012年,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棉蚜种群对氧乐果产生中等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32.1~171.9倍。

2.4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起步较早,首个品种甲萘威于1957年上市,其后,涕灭威、灭多威、克百威、丁硫克百威等多个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相继开发上市。IRAC将这类杀虫剂归入Group 1A,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氨基甲酸酯类。此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作用机理相似,但反应过程有差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谱广,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击倒速度快,持效期长,价格低廉,一度成为市场宠儿,也曾在蚜虫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单剂产品有:丁硫克百威(34个)、克百威(21个)、灭多威(20个)、异丙威(19个)、抗蚜威(9个)、甲萘威(1个)、涕灭威(1个)。此类单剂产品共计登记105个,占登记单剂总数的4.9%。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部分品种因毒性问题,禁限用举措不断推出,市场逐渐萎缩。与其他农药品种类似,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在经历长期使用后,害虫对其产生一定的抗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外有桃蚜对抗蚜威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报道,国内在90年代发现桃蚜田间种群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显示:在监测地区,棉蚜种群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丁硫克百威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43~1,400倍。部分监测地区荻草谷网蚜对抗蚜威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到1,400倍。

3  新型蚜虫防治药剂

       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新型药剂有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溴氰虫酰胺、苦参碱及苦参提取物、鱼藤酮、印楝素及印楝籽提取物、藜芦根茎提取物等。

3.1  植物源杀虫剂

       苦参碱及苦参提取物对十字花科蔬菜蚜虫、苹果蚜虫等效果良好,其自身含有氨基酸、多糖及黄酮类化合物等,使用后能促进植物提高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补充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增强免疫力,对作物安全,对环境、天敌友好,无残留药害,且抗性发生几率低。目前,登记防治蚜虫的苦参碱及苦参提取物单剂产品有52个,主要登记用于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桃树、小麦、烟草、黄瓜、石榴、花卉等。与其他植物源农药类似,苦参碱及苦参提取物速效性差,见效慢,不符合当下农民的用药习惯;此外,其对大龄虫防效较差,需要在蚜虫始发期使用。其用药量大,防治成本高,大面积推广应用阻力较大。

       鱼藤酮也为植物源杀虫剂,作用于线粒体电子呼吸链的复合体Ⅰ,通过抑制电子传递,而致害虫死亡。目前,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鱼藤酮单剂产品有14个,主要登记在十字花科蔬菜上,包括甘蓝、叶菜等。鱼藤酮具有触杀、胃毒、拒食和熏蒸作用,杀虫谱广,对果树、蔬菜、茶树、花卉及粮食作物上数百种害虫有效,对害虫天敌和农作物安全。在田间甘蓝蚜虫发生盛期,采用2.5%鱼藤酮乳油(有效成分用量37.5~56.25 g/hm2)对甘蓝整株均匀喷雾,其对蚜虫防治效果良好。但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尤其是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另外,鱼藤酮产品的持效期和稳定性研究尚需加强,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印楝素通过破坏或干扰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阻止若虫或幼虫脱皮,改变昆虫的交尾行为,破坏卵巢发育,造成成虫不育。印楝素具有拒食、忌避、触杀、胃毒作用,并有内吸传导特性。印楝素杀虫谱广,毒性低,易降解,无残留,无抗性。但与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相似,其对害虫的速效性较差,一般药后24 h才表现出杀虫活性。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印楝素及印楝籽提取物共3个,均登记用于枸杞。

       以上几种植物源杀虫剂产品主要登记用于经济作物以及蔬菜等,在大田作物蚜虫防治中应用较少。

3.2  氟啶虫酰胺

       氟啶虫酰胺(flonicamid)是一种新型吡啶酰胺类杀虫剂,IRAC将其归类为Group 29,弦音器烟酰胺酶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新颖,对乙酰胆碱酯酶和烟酰乙酰胆碱受体无作用,对蚜虫具有很好的神经作用和快速拒食活性,与目前市售其他杀虫剂无交互抗性。

       氟啶虫酰胺为选择性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和渗透性,以及神经毒性和快速拒食活性。该杀虫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没有毒力,对各类天敌昆虫,如草蛉、瓢虫等安全。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目前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氟啶虫酰胺单剂产品有18个,主要登记作物包括甘蓝、花椒树、桃树、西瓜、黄瓜、棉花等。

       在新疆、河南、江西等地开展的氟啶虫酰胺防治棉蚜的试验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对棉蚜防效良好,且试验地棉花未发生药害,对试验区内其他有益生物安全。

       2021年起,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将氟啶虫酰胺列入农业有害生物抗性监测农药品种。《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监测地区棉蚜种群对氟啶虫酰胺产生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2~118倍。2022年,棉蚜对氟啶虫酰胺的抗性倍数显著上升,产生中等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5.2~169.5倍。

3.3  氟啶虫胺腈

       氟啶虫胺腈(sulfoxaflor)作用于昆虫乙酰胆碱受体,为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IRAC将其归类为Group 4中的4C亚组,亚砜亚胺类,它是该亚组中的唯一有效成分。氟啶虫胺腈与受体结合后,受体通道打开,细胞膜外的Na+向细胞内流动,通过神经细胞间的电信号传递来控制神经系统的机能。

       氟啶虫胺腈具有内吸传导活性,用药后,通过植株木质部由下而上进行传导;兼具胃毒和触杀作用,杀虫谱广,适用作物众多,对靶标害虫防效优异,且速效性好,持效期长。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氟啶虫胺腈单剂产品共有2个,登记作物有棉花、白菜、苹果树、马铃薯、黄瓜、小麦、桃树、西瓜等。

       由于氟啶虫胺腈性能优异,被推荐用于蚜虫防治,但近年来,蚜虫对其抗性发展很快,2014—2017年,河北、山东等地棉蚜种群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低水平到高水平抗性。2018年起,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将氟啶虫胺腈列入农业有害生物抗性监测农药品种。《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显示:监测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0.8~40倍。监测点棉蚜对氟啶虫胺腈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3~266.8倍,新疆、河南等地棉蚜种群为高抗,与前些年相比,抗性倍数显著上升。

3.4  溴氰虫酰胺

       溴氰虫酰胺(cyantraniliprole)为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通过激活靶标害虫的鱼尼丁受体,引起横纹肌和平滑肌细胞内贮存的钙离子被迫释放,导致害虫运动调节紊乱,麻痹,最终死亡。IRAC将其归类为Group 28,双酰胺类。

       溴氰虫酰胺为氯虫苯甲酰胺类似物,除了具有氯虫苯甲酰胺良好的渗透性、传导性、化学稳定性、高杀虫活性外,还具有很强的内吸活性,杀虫更彻底。溴氰虫酰胺杀虫谱广,既能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又能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溴氰虫酰胺单剂产品有2个,登记应用作物包括甘蓝、辣椒、小白菜、棉花、番茄、西瓜、豇豆、黄瓜等。

       在江苏中小拱棚西瓜栽培中,一些常规药剂,如吡蚜酮、噻虫嗪等对西瓜蚜虫的防效逐年降低,为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江苏省植保植检站引进溴氰虫酰胺、双丙环虫酯等高效药剂,开展对设施西瓜蚜虫的防效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溴氰虫酰胺对西瓜蚜虫具有速效性和持效性,防效良好,极显著优于呋虫胺和噻虫嗪。

3.5  双丙环虫酯

       双丙环虫酯(afidopyropen)为生物源杀虫剂,萃取自一种天然丝状真菌青霉(Penicillium coprobium)的发酵产物,是全新丙烯类(pyropenes)化合物杀虫剂成分,拥有独特的作用机理。IRAC将其归入Group 9D亚组,是该亚族唯一一个有效成分。作为全新丙烯类杀虫剂,其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对抗性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虫害防治的一种新型工具。

       双丙环虫酯独特的作用机理在于其对昆虫弦音器TRPV通道具有调节作用。弦音器是昆虫特有用来感知声音、定位、平衡以及控制协调运动的感受器。双丙环虫酯导致TRPV通道的过度激活并最终沉默,从而引起昆虫神经系统紊乱,丧失协调性,迅速停止取食,最终因脱水和饥饿而死亡。

       双丙环虫酯是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的新标杆,高效防治蚜虫、粉虱、叶蝉、木虱,且对环境友好,对传粉昆虫、天敌等低毒。

       双丙环虫酯高效、广谱,渗透性强;起效快,能使昆虫快速停止取食,不仅降低昆虫对作物的直接损伤,减少营养成分流失,还可降低作物感染由昆虫作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其持效期长,在推荐方案下对蚜虫的持效作用可长达21 d,且对靶标害虫不同虫态有效,包括若虫、成虫。此外,双丙环虫酯有助于改善作物产量和品质,使作物具备更好的商品性。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用于防治蚜虫的双丙环虫酯单剂产品有1个,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商品名英威®)。英威®登记用于小麦、桃树、棉花、甘蓝、苹果树、西瓜、豇豆、辣椒、马铃薯、黄瓜、观赏菊花、观赏月季等防除蚜虫,以及用于番茄、辣椒防除烟粉虱。防治蚜虫,双丙环虫酯有效成分用量在7.5~12 g/hm2

       英威®优异的产品性能、独特的加工剂型使得药剂在叶片中的跨膜传导和向顶传导的能力增强,耐雨水冲刷,有效降低药剂飘移,提高产品药效。可分散液剂与悬浮剂和乳油剂型相比,药效可提高至4倍。

       经英威®处理过蚜虫,中毒反应发生速度明显快于常规市售药剂,用于防治桃蚜(Myzus persicae),可以有效减少90%的芜菁黄化病毒(TuYv)传播率。在7.5~12.5 g a.i./hm2用量下,英威®对黄瓜蚜虫防效良好,优于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常用药剂,药后3 d防效在94.33%~98.32%,药后7 d防效在92.07%~96.20%,且持效期可保持14 d左右。

       对于山西省农科院试验基地苹果黄蚜种群,双丙环虫酯毒力高于氟吡呋喃酮、三氟苯嘧啶,以及吡虫啉;在2.5 mg/kg和4.2 mg/kg喷雾剂量下,英威®对苹果黄蚜的防效良好,优于吡虫啉产品,药后3~7 d防效在94%以上,药后21 d防效仍保持在88%以上,速效性和持效性皆备。

       草莓蚜虫是草莓栽培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害虫,草莓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避免蚜虫的危害。同时,也需要注意环保、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考虑。目前,英威®在草莓蚜虫上的登记资料正在提交中。在草莓蚜虫(Aphis gossypii Glove)发生期,采用7.5~12.5 g a.i./hm2的英威®喷雾防治草莓蚜虫。试验结果显示:施药后,蚜虫数量明显减少,英威®控制了蚜虫危害,且草莓植株长势良好,未观察到药害症状,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英威®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在辣椒蚜虫发生初期,采用英威®等7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英威®3,000倍液对辣椒蚜虫防效较好,药后7天校正防效达到99%,优于或相当于其他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辣椒生长无影响,安全性高。

       采用英威®等药剂开展对东方蜜1号黄蚜和西瓜蚜虫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防治东方蜜1号黄蚜和西瓜蚜虫,英威®速效性好,用量少,持效期长,毒性低,对昆虫天敌和传粉昆虫等有益节肢动物影响小。英威®具有高效杀虫保苗作用,可替代噻虫嗪、啶虫脒等常规药剂,生产中可将其与其他类型的杀虫剂交替使用,以充分发挥其高效、长效的药剂性能。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河北省开展棉花蚜虫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在推荐用量范围内,英威®整体防效最好,表现出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4 d,英威®6.0、9.0、12.0 g a.i./hm2 用量处理的卷叶株率低于防治指标,株高和棉苗干质量显著高于对照吡虫啉。

       常规药剂对蚜虫防效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抗性的发生和发展,英威®特别适用于抗性蚜虫,如桃蚜、棉蚜等,为农民高效防控抗性蚜虫提供了有力的管理工具。以抗性棉蚜防治为例,防治面积以1,000万亩计,用量采用常规剂量,选用英威®可以减少200吨制剂或50吨有效成分的吡虫啉,棉花至少增收20吨。

       中国农业大学以具有多样性和混合抗性机制的棉蚜为防控对象进行监测时发现,英威®属于低抗性风险药剂,与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无交互抗性,可作为抗性管理的新工具,推荐应用于抗性蚜虫的防控。自2019年起,双丙环虫酯连续作为推荐轮换使用药剂列入《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性监测报告》。

       在双丙环虫酯高效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同时,其安全性高,对天敌种群数量等无明显影响。对天敌昆虫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双丙环虫酯对天敌昆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等目前防治农作物蚜虫的当家药剂品种,普遍对一色瓢虫、七星瓢虫、日本刀角瓢虫等天敌具有一定毒性。Koch等研究发现,双丙环虫酯对集栖长足瓢虫( H. convergens )3 龄幼虫和成虫的毒性非常小,对狡小花蝽(Orius insidiosus)的致死率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毒性远低于高效氯氟氰菊酯;Slusher等研究发现,双丙环虫酯处理山核桃蚜虫后,对其天敌蚜小蜂(Aphelinus perpallidus)种群数量无明显影响;Lytle等研究发现,双丙环虫酯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的天敌昆虫种群数量也无显著变化。

       新疆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研究了双丙环虫酯对新疆农田优势捕食性天敌多异瓢虫生命参数、捕食功能与飞行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双丙环虫酯LC10、LC20、LC50 3个浓度处理后,多异瓢虫成虫繁殖力及其卵孵化率与清水(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对多异瓢虫F1代蛹发育历期、蛹重和成虫羽化率均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双丙环虫酯对多异瓢虫的飞行速度、飞行时间及飞行距离无显著影响。与当前生产上防治蚜虫的当家杀虫剂相比,双丙环虫酯对多异瓢虫的生态安全性较高,可用于新疆农作物蚜虫类害虫的绿色防控。

4  总结

       蚜虫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抗性发展迅速,防治难度大,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化学防治仍然是蚜虫防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防治手段。在保证防效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减施增效措施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是防治抗性蚜虫的首选药剂,双丙环虫酯、溴氰虫酰胺等高效药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在防治抗性蚜虫领域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蚜虫抗性发展快,田间防治易出现“打不尽”的现象,在药剂使用上要坚持科学轮换用药的原则,并根据药剂的性能,合理安排药剂的施用时间,以确保药效。同时,关注药剂的抗性风险水平,制定抗性风险管理措施,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组合,以延缓抗性的发生发展。

 
     
    更多>同类技术资料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资料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