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原产于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而"普洱"其实只为思茅地区其中一个县城,但在早期,普洱茶都以普洱县为集散地,因此而得名。
普洱茶包括散装和紧压装两种,都以晒青茶为原料。晒青茶的特点主要在于晒青,那就是制作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太阳晒干而成的茶叶,这是在制作上与其他省份所不同之处,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滇青","滇"是云南省的简称,滇青有指云南青茶之意。有些人把云南所产茶叶全部都统称滇青,那是不对的,因为云南还产滇红和小叶种滇绿。
晒青茶的主要特点是晒青,只是现在很多产区都以炒青来代替晒青,他们以为这样做品质会更佳。而实际上,这是因为天气不稳定和场地不足所造成的困扰,改用炒青希望带来方便和加速制作工序。
只是晒青茶的特色是在晒青,只有经过日晒,鲜叶那种日晒所带来的诱发发酵反应,才能产生那种独特的普洱风味。制作晒青茶的好坏,全要靠晒青的天时和人工技术巧妙的相结合。在古代,普洱茶是没有经过陈化就推市,人们都在饮用新鲜出笼货色,因此,在古代的茶书里,对于普洱茶的记载,往往只是以形容其香气而感赞不绝,从不触及其滋味。只是,后来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演变,人们慢慢地懂得将普洱茶珍藏,从而才发现陈化的意义。
因此,到了现代的茶书里,就有"将普洱茶放进缸中埋在土里存放数年至十数年"的论述,又提到"其汤色红艳,滋味甘醇……"
古代所指普洱茶,实际上只为现在所说的晒青茶,其香气绝顶,但滋味霸辣。古时有人认为"普洱茶味苦性刻,清胃刮肠,虚人禁用,绿者更佳。"这已经和现在的普洱茶为两样。因此,现在还有些人把晒青茶当作普洱茶,那已经是过时的概念。
现在,云南茶叶公司对于普洱茶的介绍说明书有更进一步的明确指出:"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其意思为,是用晒青茶再进行发酵工序,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再发酵"茶,使之成为全发酵的一种茶类。
在香港,过去人们只把晒青茶放置在干仓里储存,这种干置的方式,至少需要十数年,甚至于数十年,才好饮用。虽然品质甚佳,但是,在目前发达的商业社会里,难免就出现了竞争上的压力,因此,为了寻求突破,唯有进行改良。例如以湿仓的发酵反应代替干仓的陈化现象,只要控制适当,效果显著,品质也极佳。
当然,这种发酵的工艺,必须是一项巧妙的技术,从而在使晒青茶发酵到某种程度,既可以保留特种的香气,又可以达到甘醇的滋味。
市面上所谓的"青饼",实际上只是饼状晒青茶,是普洱饼茶的原料。由于云南茶叶公司没有供应采用这种青饼已经进行后发酵的那种货色,因此,青饼的后发酵工序,都是由香港商号各自进行。
青饼的后发酵工序,通常都是放置在较为潮湿的地下室,有人往往称它为"湿仓",这样可以起动发酵,使之青饼在不需要太过漫长的时间里,可以达之良好的色、香、味。有人认为,这是模仿在地窖里存放酒料那般,让酒精蒸发,而酒水变得更加香醇。
现在,仍然也有极个别的行家是将饼茶放置在干燥的仓库,或俗称的"干仓"存放,这样希望保留香气和滋味,只从陈化的方式进行加工程序。有的人认为,这样的方法才是最完美,但是要花费数十年时间,滋味才能甘醇,在经济效益上,这样制作收获太慢,但很少人能有这样能耐。
总之,湿仓或干仓的运用,是完全没有统一的概念,例如,怎样的才算湿仓或者干仓,至今也没有固定的定义和标准。每个商号完全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制出他们心目中所认为最完美的货色,因此,普洱饼茶在香港五花八门,各持自己独特的风味。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湿仓的运用,从主观动机上是为了加速发酵现象,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如果引用适当,品质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湿仓和干仓只是譬如工具,各个商号,都有自己的技巧,施展自己的本能,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而且,也在品质的要求上,进行一场竞争的角逐。
云南饼茶的历史并不太长,但紧压壮茶叶的制作,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古时西北边疆交通甚为不便,从云南运茶到新疆或西藏等地区,大概费时要一年之久,为了保证茶叶品质不致霉烂,又便于贮藏,最重要的是为了运输上的方便,才研究出紧压状茶叶,有人称这是西路边茶和南路边茶,意思为专销西部边疆的茶叶,这或许就是紧压状茶和云南饼茶的始源。很多人对普洱茶还没有一种固定和明确的认识,往往被称为是一种带有神秘面纱的茶类,实际上,一种很简单的概念,普洱茶是一种经过后发酵的全发酵茶类。
红茶也是一种全发酵茶类,不同之处在于红茶的全发酵,是从采摘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一气呵成。当发酵认为理想的程度,即进行烘干而将发酵停止,将发酵的程度固定,红茶是以新鲜的货色为佳。
而普洱茶的后发酵,是采用已经制成的晒青茶为原料,发酵的进行没有受到时间的限制,发酵的程度也不可以利用烘干使之停止,只是利用发酵的时间快慢来控制其品质,而且,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性。
普洱茶与陈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前已述说,普洱茶是一种属于后发酵的茶类,而且,普洱茶的发酵与一般食品的发酵相同,是微生物的发酵。而陈茶应该来说是那种存放干仓多年的茶叶,存放干仓的目的,顾名思义也就是不要产生微生物,不要微生物发酵,而是仅仅依靠茶叶本身的酶来产生氧化反应,使之茶叶变老,既老化的意思。
普洱茶的制作是带有菌种来参与,他们说这是有益菌的作用,而陈茶只是氧化酶的作用。其分别既是发酵是外来的微生物的参与,这样可以使茶叶自身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而陈化只是茶叶自身的酶作自体的改变而已。
发酵和陈化都是酶的作用。有些人认为,陈化是属于非酶性的氧化,这是错误的。鲜叶经过杀青之后,并非能够全部把酶杀死,还有很多残留的部分,一旦受潮,其活力又再旺盛,酶性氧化又占主导。
再用晒青茶来做例子。晒青的目的,就是要把鲜叶弄干,但又不要使其酶被杀死,所以,晒青茶的酶仍然大部分得于保留。晒青茶的存放,都在做酶性的氧化,都在做无氧的呼吸,所以,晒青茶有越陈越香的特性,被称为带有生命而活着的茶叶。
普洱茶到底是属何种茶呢?在思茅市举行的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的展销会上,我看到"普洱茶绿"和"普洱茶红"的产品。当时,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到底是绿色的还是黑色的,在台湾已引起了不少的争论。以为到云南这个普洱茶的原产地探个究竟,就会彻底的找到答案。但是,没想到,在云南,什么是普洱茶,其混乱的程度竟比在台湾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来,我曾经写信给当时的云南茶业协会的秘书长苏芳华先生,呼吁云南茶业学会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理顺普洱茶的概念,这样,对于普洱茶的研究和发展才能找到明确的方向。在返港之后,我阅读了会议的文件,也同时发现,当时思茅地区的李师程书记,也撰文提出这个观点,想必这是所有普洱茶人的共同心愿,为进一步的推广普洱茶,大家都发出心中的呼声。
在信中,我又有进一步指出,普洱茶不应当归为黑茶类。
传统上的黑茶,具本上都是采用较粗老的茶叶,制造过程中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做色,使成品茶的茶色呈油黑或黑褐色的茶类。主要有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老青茶",四川的"南路边茶"、"西路边茶"和广西的六堡茶。早期主要是销售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与普洱茶不同之处,除了在选料方面,黑茶是选用粗老茶之外,黑茶的制作工序大多数都是自采摘鲜叶之后,杀青、揉捻、渥堆、干燥是一气呵成,与红茶有些相似,是属于前发酵茶,只不过,黑茶的渥堆时间较长,长达一个月之久。
而普洱茶是采用已制成的晒青茶为原料,再进行发酵工序,是属于后发酵茶,而发酵的工序又不一定是用渥堆。更为显著的不同是普洱茶的后发酵是不可以用焙火来干燥,而大部分的黑茶是有干燥程序,有焙火香。
普洱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普洱茶蕴涵着古代遗留下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普洱茶采自优良的种质资源的大树茶,普洱茶款式众多,销路广阔,前景秀丽。近十年来,普洱茶对人体健康益处的不断地被发掘,有人把它誉为是继三百年前发明红茶之后人类的又一大贡献。
到底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到底是属于什么茶类,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普洱茶是源自云南,采自大叶茶树的鲜叶,经少数民族传统的晒青工艺制成的晒青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工艺而制成的。但是,这里必须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后发酵工艺也就是微生物的发酵。直截了当地说,普洱茶也就是微生物发酵的茶类。相传,有一桶谷子遭到雨淋,被雨水淋浸的谷子隔天之后就产生了泡沫,并发出了阵阵香气。这桶谷水或许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桶啤酒,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谷子碰到水分会产生香气呢?后来的人们不断地思索和研究,直到近数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崛起,科学家终于发现,这种香气原来就是谷子表面所依附的微生物所产生的作用。发酵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一、食品的发酵
在生长的植物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只是完整的健康植物体只存在着很少量的微生物,只有在植物被收割时受到机械损伤,或者在鲜嫩的植物体和果实被腌制过程中,由于受损伤的植物体组织渗出汁液提供营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才会有较大的增长。微生物在植物中广泛的存在,虽然数量少,但也说明了植物体是某些微生物的最初来源。
有人认为,啤酒不可以说是给发明的,反而说是被发现感觉会比较贴切。人世间首滴啤酒是在远古时代当一些贮存的谷物意外地浸了水,经过一段时间才被发现,那些含有"异味"的"谷水"便成了啤酒的祖先。
人类早在六千年以前,就懂得了酿酒。酿酒工艺是历史上最古老的微生物工程。但是,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微生物与发酵的关系,对发酵的原因还不清楚。只是依靠口传心授。
1667年荷兰人列文霍克首先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揭开了微生物的秘密。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发酵原理,认识到发酵是由微生物的活动代谢引起的。
发酵作用一词原意是温和的起泡条件,这个术语首次被使用在一千多年以前的葡萄酒生产上。起泡作用是由于糖转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按科学家的研究定义,发酵作用是指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稍后,科学家证实了酵母与此反应的关系,于是发酵这个词与微生物联系在一起了,再稍后证实其还与酶有关。
食品主要是由生物化学物质,既可食用的生物化学物质所构成的,而它们的主要来源是有一生命的植物和动物。食品中三类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食品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是糖、淀粉、纤维素和果胶。
谷物是指能产生可食性谷粒的一类植物,例如:小麦、大麦、大米、玉米等。谷粒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中大多数是可消化的淀粉和糖类。用于啤酒生产的基本原料是大麦,还有水和酒花。
大麦含有丰富的淀粉和碳水化合物,以供酵母菌利用发酵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乙醇是啤酒风味的来源,二氧化碳起到起泡作用。
如果将小麦磨成粉,加入酵母,酵母菌可以将小麦中的淀粉发酵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乙醇是面包风味的来源,二氧化碳使面粉膨胀变成面包。
从以上的例子来说明,传统的一般食品的发酵。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另外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发酵作用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处理碳水化合物和释放二氧化碳的反应。然而,人们很快就认识到微生物或酶作用于糖并不总是释放出气体。而且许多被研究的微生物和酶也具有分解非碳水化合物质如蛋白质和脂肪产生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广泛范围的其它物质的能力。
目前,发酵作用这个术语被使用在不同的场合,然而需要说明,在讨论化学变化时,根据生物化学的反应,可正确地使用发酵作用这个谜语的,应该是指描述碳水化合物物质在无氧条件下的分解。
在有些领域里,有的人将发酵用词用来描述终产物而不是描述生物化学的机制。将术语发酵作用涉及碳水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类物质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的分解。
发酵作用这个词还在更广阔的范围和较不精确的方式被使用。术语发酵食品被用来描述这一特殊的食品,它们的特征来自于各类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但是,碳水化合物很少作为唯一的被利用的组分。大多数发酵食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它们在各种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同时被改变或按某种顺序被改变。
随着科学的发展,微生物纯分离培养技术得到逐步的确立,从而开创了人为控制微生物的时代,发酵管理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改进。但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微生物分解代谢工程进行现代工业规模的酒类等的生产,则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利用微生物具有化学活性进行物质转换,从事各种发酵产品工业,称为微生物工业,又称发酵工业。微生物工业是在酒、酱油、醋等酿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威慑功能物工业可用较廉价原料生产较高价值的产品,因此发展相当迅速。
微生物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容易通过人工诱变获得有益的突变株;另外,微生物的酶种类很多,能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同时由于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机物、无机物等各种营养源,不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利用简易的设备来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使微生物工业起了划时代的变化,并进入了人工控制代谢的新时代。
人工诱变选育菌种、代谢控制发酵的理论和好气性发酵新的工程技术迅速推动着微生物工业向前发展,加上生理活性物质的生产,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更丰富了微生物工业的内容。
总的来说,微生物工业是一门类众多,规模宏大,与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密切相关,充满发展前途的行业。
近代微生物工业性质已从糖分解生产的简单化合物转入复杂物质的生物合成。传统的发酵只是指碳水化合物的糖酵解作用,但现在已经发展到利用广泛的纤维素,甚至于是空气资源等。
发酵工程从自然发酵转为人工控制的突变型发酵、转为代谢控制发酵、转为通过遗传因子的人工支配建立的发酵,这意味着新的发酵开发将从以往使用的传统技术阶段转移到根据理论的科学阶段,强调了今后发酵中研究代谢控制机理和微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鉴于地球上的资源也有用尽的一天,近年来,科学家更为目光远大的设想是使用碳酸气、空气中的氢、氧,加适量的氮源和无机盐来制造微生物菌体蛋白。此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还有一些研究指出,有些微生物还可以同时固定大气中的氮,有碳酸气、空气、氢气生成蛋白质。这些研究对于开辟人类未来粮食资源、燃烧废气中的物质回收等,产生重大的作用。
这就是发酵工程,或者说是微生物工程对于人类的发展所带来的 重大意义。
二、什么是酶
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由为数众多的各式各样的化学反应所组成,这些反应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们在一个极温和的条件下,即体温三十七度和接近中性的酸碱度而进行的。
如果把这些反应和在实验中所进行的同种反应比较,就会发现其中有些反应在实验室中需要高温、高压、强酸或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进行,甚至有些反应在实验室中还未能实现。生化反应在人体内如此顺利和迅速进行,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生物体内含一类特殊的催化剂,这就是"酶"。
这就比如:血尿酸高患者在体内所产生的嘌呤结晶,如拿到实验室去溶解,那必须要在千度以上的高温才能达到。但是,由于人体内具有针对化解嘌呤的酶,因此,在正常体温下,嘌呤会得到排解。这就是"酶"的神奇作用。
酶既然是生物催化剂,它就具有催化剂一般的特征,就是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但是,酶与一般催化剂比较,又有其不同之处。酶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催化效率极高,而且,在反应中其本身不被消耗,因此,极少量的酶,就可大大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酶对其所作用的物质既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些结构近似的化合物,甚至只能作用一种化合物而发生一定的反应。酶对底物的这种严格选择性叫做酶的专一性。例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酯酶只能催化酯类的水解,而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
到底酶是属于什么物质?原来,酶是一种蛋白质,它有数千种,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在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等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条件下,都能使酶失去活性。同时,酶也常因温度、酸碱度等轻微的改变或抑制剂的存在使其活性发生变化。
酶在生活细胞中产生,也存在于所有细胞的组织之中,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
生物体内组成代谢的生化反应绝大多数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虽然酶具有如此特殊的催化功能,而其催化活性又极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是,生物体能够通过多方面因素对酶进行调节和控制,使极其复杂的代谢活动不断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酶在生命活动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
总结以上的说法,可以简单地这么说,因为有酶的存在,人体就可以像一间工厂一样,将外来各种各样的食物在酶的作用下转换成人体所需要的物质,来维持新陈代谢的进行。
酶的发现是自一八三三年,佩恩PAYEN和帕索兹PERSOZ从麦芽提取液的酒精沉淀中分离出一种对热不稳定的物质,它能将淀粉转变为糖。在那个时期,许多科学家发现这种物质与酵母在发酵期间的作用相似,因此认为发酵过程是与活细胞的作用分不开的。
酵母是什么样的东西?也许有人会想象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单细胞微生物。也许又有人会把它想成是制造面包的所使用的酵母,也就是那种灰白色的碎块片吧。
汉字的"酵",本来就是"酒母"的意思。酒母就是要酿造酒时纯粹培养出来的酵母,也可以说是为了酒的发酵所需要的种子。
在学术上,酵母是属于植物分类学中的真菌类,更确切地说,就是真正的菌类中的一群微生物。
法国的科学家佩恩和帕索兹曾经注意到制造啤酒时所使用的麦芽,在浸水中所溶解出来的物质,可以溶解于水或稀薄的酒精中。他们搜集这些白色物质,然后加入少量的水混合在淀粉中,而且加温到摄氏六十度时,就可以看到淀粉粒中的物质发生变化而溶解。所以,把这种从麦芽提取出来的白色物质取名为"淀粉酵素"DIASTFSE。这也是目前生物界上所发现好几千种酵素当中最先被发现的一种。酵素也是组成酵母的一群有机化学物质。
十九世纪中叶,巴斯德PASTEUR等人对酵母酒精发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在活酵母细胞内有一种物质可以将糖发酵生成酒精。这种物质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的酒精酵素。
到一八七七年BUCHNER成功地从酵母中分离出具发酵作用的酵素。一八七八年库尼KUNNE把从酵母中存在的这种能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的酵素称为酶ENZYME。这个词来自希腊文,其意思是"在酵母中"。从此,人们普遍认为酶是生物体内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物质。
酶的纯化在一九二O年后得到重大突破。一九二六年JAMES和萨姆纳SUMMER首次从刀豆提取液中分离到脲酶的结晶。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NORTHROP、KUNITZ、HERRIOTT和ANSON先后获得了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羧肽酶A的结晶,百多年来的研究终于确定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一九四O年以后,酶的学说研究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发展。一九六O年科学家完全搞清楚了核糖核酸酶的一级结构。一九六六年科学家完成了核糖酸酶的全部合成。合成技术的突破,从此,科学家有可能以全新的方式确定酶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且也有可能采用合成的酶来完成无数的催化功能。
一九八二年,切克CECH等人发现四膜虫TETRAHYMENA细胞的26SRRNA前体具有自我剪接功能,他将这种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称为RIBOZYME。
一九八三年阿尔特曼SIDNEY、 ALTMAN等人发现核糖核酸酶的核糖核酸RNA部分具有核糖核酸酶的催化活性,RNA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这一发现,改变了有关酶的概念,被认为是最近十几年来生物科学领域最令人鼓舞的发现之一,为此,切克和阿尔特曼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九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酸是一种被称为生命根源的物质,当初,其作用任不为人知,不过近几年来,医学界不断发现,人体内的核酸和老化现象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防止老化方面,核酸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核酸以一种能够控制人体的老化现象,及支撑人类生命物质的发现被广受注目。
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如果用电子显微镜来看人体的话,人只不过是细胞的集合体罢了。而这么宏大的细胞,都是由母体内的一贯细胞衍生而成的。细胞从受孕开始就不停地进行分裂,细胞分裂重复进行,细胞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人体之所以会一天天长大,原因就在于此。
另一方面,新的细胞不断地诞生,而旧的细胞被抛弃,这就是新陈代谢。人到了成年之后,新陈代谢就会减慢,细胞生产的速度就会减少,这种情景普遍就被称为老化现象。从细胞学的观点来看,医学界有些人认为,人体老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核酸不足所引起的。
核酸和蛋白质一样,都是制造细胞时所不可欠缺的物质。我们的身体之所以能够保持健康、充满活力,没一个细胞都能够生气活泼地分裂繁殖和汰旧换新,都是因为具有核酸的原故。如果某个细胞发生异常,则由该细胞构成的部分,也就是某个器官或神经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说引起疾病。此时,能够促使该异常细胞迅速恢复正常的力量,也就是代谢机能,就会将恶化、死亡的细胞换掉,重新更换健康的细胞,这个控制着细胞代谢的活动者就是核酸。
核酸是现代热门话题的物质。一八六九年瑞士的青年生化学家米休尔收集了患者伤口上的脓,然后从这些脓液中的白血球之细胞核中取出含有磷之大分子物质,米休尔把这个物质命名为"努可尼",即核的意思。
再过十几年,也就是一八八六年科学家赫普塞拉就从啤酒酵母中发现与努可尼很类似的物质。后来,又在鲑鱼的精子和小牛的胸腺也发现这种同样物质,而且也都被充公地抽了出来。到一八八九年,赫普塞拉把这种物质命名为核酸。
然而,核酸究竟在身体内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当时还没有人知道,或许,也是因为人体本身也会自然合成出核酸的原故,所以,科学家对于核酸对人体的重要性没有句许去认真的研究。直到1940年科学家终究发现核酸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核酸那是为了遗传而在人体内自动合成的蛋白质。
核酸分为两种,分别从细胞核和从细胞质取出来的,两者在化学上是很大的分别,所以科学界把前者叫作去氧核糖核酸DNA,而把后者称为核糖核酸RNA。去氧核糖核酸DNA在身体内所扮演的角色是作为遗传情报的记忆和继承,换句话说,每个人之所以都有不同的一些特征,就是因为在DNA的巨大分子结构中,有遗传因子的数据配置在其中。而RNA存在于细胞质中,按照DNA的指示,而合成具有遗传因子的蛋白质。
科学家对以上的发现,从而找到了人类发生疾病的秘密,并解开了人体得于健康的密码。
酶自从发酵的食品中被发现,直到如今被称为人体健康的主要催化剂,可见,酶不仅生存于生物体内与生物体息息相关,而且,酶是操控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主宰者。科学家对酶的研发的不断突破,使人类已经完全进入生物科技的世纪。(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