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喜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测试所,南昌 330200)
摘 要 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无污染措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是绿色农业的必然选择。间作套种、开沟陷杀、人工捕打等中国传统治虫技术在现代绿色农业中仍具借鉴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又赋予农作物有害生物控制理论以新的内涵。文章归纳、总结了农作物病虫鼠害的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机械防治理论与方法,对有害生物绿色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也作了分析。
关键词 绿色控制技术;有害生物;农作物
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一直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15%~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我国农耕文明灿烂辉煌,在与农作物病虫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综合防治经验,这些经验在当代绿色农业中仍具借鉴意义。以化石能源投入为主的现代农业,虽说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面临资源、环境、生态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赋予农作物有害生物控制理论新的内涵。特别是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绿色控制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
1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1)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生物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理论与技术,包括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利用生物因子,微生物、植物、动物和转基因等农药防治,以及作物诱导抗性与交叉保护作用等措施。
1.1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是防治植物病虫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贾思勰在《齐明要术 种谷第三》中记载了86个谷子品种,其中14种“早熟耐旱,熟早免虫”。脱毒种苗繁育技术是防治病毒病有效方法,采用马铃薯、大蒜、甘薯等脱毒种苗防治病毒病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嫁接技术能有效减轻许多蔬菜病虫害的为害,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可有效防治瓜类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多种病害,如用黑籽南瓜嫁接黄瓜,防治枯萎病效果达95%。
1.2 利用生物因子防治
生物因子主要有赤眼蜂、金小蜂、姬小蜂、丽蚜金小蜂、姬蜂、茧蜂、寄蝇、头蝇等寄生性生物,瓢虫、草蛉、螳螂、小花蝽、捕食螨、青蛙、农田蜘蛛、蟾蜍、燕子和啄木鸟等捕食性生物等。
1.2.1 天敌昆虫:多种捕食性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蜘蛛、捕食螨等)对蚜虫、叶蝉等害虫起着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我国早在晋代(公元304年)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书中就有利用黄獍蚁防治柑桔蠹蛾的记载,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应用七星瓢虫、赤眼蜂、金小蜂等天敌防治害虫均取得良好成效,荷兰和瑞典利用植绥螨防治番茄叶螨取得成功。到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30多种天敌昆虫进入商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阶段。其中,赤眼蜂是全世界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卵寄生蜂。有20多种赤眼蜂被大量繁殖和释放,每年放蜂面积在3000万hm2以上,主要用于玉米、水稻、甘蔗、蔬菜和一些林木、果树,作物损失一般下降70%~90%。此外,还可利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利用烟蚜茧蜂防治桃蚜、棉蚜。
1.2.2 捕食性生物:捕食性动物有猫、黄鼠狼、刺猬等,益鸟有猫头鹰,燕子、喜鹊、啄木鸟、蝙蝠、蛇、蜥蜴、青蛙、蟾蜍等。鸟类消灭害虫的威力很大,一只燕子在一个夏季要吃掉6.5 万只蝗虫,一只夜鹰一个晚上就可捕捉蚊虫500 只,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 只田鼠。此外,在耕作土壤中已发现了百余种捕食线虫的真菌,其菌丝特化为不同形式的捕虫结构。Arthrobotrys属捕食性真菌已投入商业化生产,其制剂用于防治蘑菇的食菌线虫和西红柿根结线虫。
1.2.3 寄生性生物:Sanford和Broadfoot(1931)首次报道可以直接利用寄生真菌防治植物土传病害。迄今为 ,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木霉属的种,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钩木霉(T. humatum)可以寄生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菌丝;豌豆和萝卜种子用木霉拌种,可防治苗期立枯病与猝倒病。此外,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 )能有效地控制菌核病的侵袭,菟丝子炭疽病菌可以防治大豆菟丝子。
1.3 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目前正式登记的生物农药品种有井冈霉素、农抗120、多抗霉素、灭瘟素、春雷霉素、硫酸链霉素、公主岭霉素、赤霉素和苏云金杆菌,临时登记品种有阿维菌素(虫螨克)、浏阳霉素、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苦参碱、印楝素等。
1.3.1 微生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细菌型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腊质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制剂占国际生物农药市场销售额的80%,广泛应用于菜青虫、小菜蛾、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幼虫防治。在日本枯草芽孢杆菌亦已商品化,其商品名为Bomkiller,被登记用于防治茄子和西红柿的灰霉病及防治草莓的灰霉病和白粉病。
真菌型农药:主要白僵菌和布氏白僵菌制剂为主。白僵菌杀虫剂通过消化道及体壁进行侵入,能使昆虫体内长满菌丝而形成僵硬的菌核导致害虫死亡,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和玉米螟等的面积达了70万公顷以上。木霉菌已开发成功,取得农药登记注册,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目前处于小试和中试阶段的真菌制剂还有绿僵菌、淡紫拟青霉、虫霉和蜡蚧轮枝菌等。
病毒型农药:有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两类。列入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推荐农药品种的有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银纹夜蛾多角体病毒、小菜蛾颗粒体病毒、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用于防治菜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茶尺蠖等。
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占国际生物农药市场销售额的13%,仅次于苏云金杆菌产品,被广泛地用于防治农、林、牧草、花卉和卫生等重要土栖性及钻蛀性害虫。应用芜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cltiac)防治心叶期玉米螟虫,幼虫死亡率达80.4%~90.5%;小卷蛾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防治木麻黄星天牛,感染率90%以上。
昆虫病原立克次体:报道较多的是鳃金龟微立克次体(Rickettsiella mellolonthae),能引起多种金龟子的大量死亡。
1.3.2农用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我国成功研制了灭瘟素(B1asticidins)防治水稻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c),春雷霉素(Kasugamycin)防治水稻稻瘟病,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防治水稻纹枯病病(Rhizoctonia solani),公主岭霉素防治黑穗病,农抗120防治黄瓜白粉病、西瓜枯萎病、炭疽病等,武夷菌素(Wuyimycin)防治蔬菜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黑星病、叶霉病等,宁南霉素对烟草花叶病毒病、水稻自叶枯病、小麦、蔬菜等白粉病有很好的防病增产作用。Schaeffer等报道了从一组放线菌中所分离得到的具有杀菌、杀虫、杀线虫活性物质,在50ml/L的低浓度下对水稻白叶枯病和葡萄灰霉病有效。此外,可用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等,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多种蔬菜的软腐病、角斑病等细菌性病害。
1.3.3 植物源农药:采用植物源性药物杀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万历24年(1596年)李时珍所编写的《本草纲目》叙述了1892种药品,其中有些如百部、藜芦、狼毒、苦参等就是用来防治害虫的。《周礼·秋官》中就有“以莽草熏之”,“以嘉草熏之”,“焚牧菊以灰洒之”,用以驱除“蠧”、“蛊”和“水虫”的记载。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目前,国际上开发最成功的植物源杀虫剂是印楝素,它对多种蔬菜害虫有拒食、胃毒作用;中国已有皂素烟碱可溶性乳剂、鱼藤酮乳油、双素碱水剂、茴香素水剂、硫酸烟碱、楝素杀虫乳油及“8811”植物农药等正式注册登记或临时登记。苦参碱、蛇床子、茵陈蒿、桉树素、银杏素等植物源杀虫杀菌剂也已陆续开始商品化。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植物光活化霉毒: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植物次生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对害虫的毒效可提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千倍,显示出光活化特性。自Berenbaum(1978)发现吠喃香豆素类化合物——花椒毒素的光活化性质被首次以来,陆续发现的植物源光活化毒素有多炔类、噻吩类、生物碱类、扩展醌类等,作为新型无公害农药有巨大的潜力。目前聚乙炔类化合物作为有害生物控制剂在加拿大已取得了专利保护。
植物精油:是一类分子量较小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主要分为萜烯类、芳香族类、脂肪族类和含氮含硫化合物,主要对昆虫具有驱避或引诱、拒食、抑制生长发育、毒杀等作用。茴芹油、香茅油、桉树油、天竺葵油、茉莉油、柠檬草油、桔油等已在美国商品化,国内商品化种类极少。
1.3.4 动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用保幼激素的类似物处理七星瓢虫雌虫,可促使它多产卵,繁殖出更多的瓢虫,用来防治蚜虫。用蜕皮激素喷撒,可使昆虫过早地蜕皮,发育成没有生殖能力的成虫。利用昆虫或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以干扰害虫正常交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使害虫缓慢而死,并影响下一代繁殖。已大量推广使用或正在推广的品种有除虫脲、氯氟脲(抑太保)、特氟脲(农梦特)、氟虫脲(卡死克)、丁醚脲(保路)、米螨、虫螨腈(除尽)等。
1.3.5 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如转B.t.病毒(B.t.毒素基因在昆虫病毒中表达),转基因捕食螨(Metaseiulus occidentalis),转B.t.基因棉花、玉米、马铃薯,转Cpt I烟草、水稻、马铃薯、草莓,抗病毒转基因甜椒、番茄、烟草、水稻等。生物工程技术为生物农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物工程农药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热点,但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均禁止使用基因工程产品。
1.4 诱导抗性与交叉保护作用
1.4.1 诱导抗性: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都能够诱导作物的抗性,诱导抗性机理主要涉及到寄主的细胞结构变化和生理生化反应。诱导抗性因子中,生物因子研究较多的是拮抗菌,物理诱导主要包括γ-射线、离子辐射、紫外光照和热水处理等,化学诱导剂主要有β-氨基丁酸(BABA)、苯丙噻重氮(ASM)、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茉莉酸甲酯(MJ)等。目前为止,发现了不少化学药剂具有植物激活作用,其中已有不少作为农药产品投入使用,如烯丙异噻唑(probenazole)、乙膦铝(fosetyl-aluminium)、壳聚糖(chitosam)、激活酯(acibenzolar-S-methy1)等。
人们还发现了不少天然物质具有抗病激活作用,其中尤其是各种细菌或真菌类微生物更引人注目。甲壳质(甲壳素)广泛存在于虾、蟹的外壳、昆虫外皮以及真菌的细胞壁中,研究发现甲壳素能开启植物中多种信号传导途径,诱导作物产生多种抗性物质,具有预防、减轻或修复逆境对植物细胞的伤害的作用,应用甲壳质农药对炭疽、疫病、病毒、枯黄萎、根腐等病害等均可预防并直接控制。甲壳质农药对各种蚜虫均有明显的触杀作用,蚜虫触药后4小时~12小时即死亡。0.4%低聚糖素广泛应用于各种农作物、草原、森林等真菌类病害如赤霉病、稻瘟病、纹枯病、锈病、枯萎病、碳疽病、溃疡病、轮纹病、疮痂病、黑星病、霜霉病、白粉病、叶斑病、叶枯病的防治;从大连保绿宝海洋生命科学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利用壳寡糖柠檬酸盐愈伤剂防治果树根癌病,效果高达99%;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壳聚糖对辣椒疫霉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蔡新忠等(1996)实验证明,水杨酸(SA)叶面喷雾可减轻水稻幼苗稻瘟病的发生。刘凤权等(1998)研究表明,毒性基因缺失突变体Du728处理水稻植株后,防病效果达49.1%~50.2%。刘凤权等(2000)用水杨酸诱导水稻幼苗,稻叶的
发病率、病斑长度和病情指数都比清水对照明显降低。棉花受棉虫为害后,其株体内主要抗虫物质(棉酚和单宁)的含量增加,降低了其对棉铃虫的适口性,扰乱了虫体内正常的生理代谢。蚕豆、黄瓜、香瓜通过先接种产生局部病斑的侵染因子可以诱导出能系统保护免受真菌、细菌、病毒为害。
1.4.2 交叉保护作用:交互保护作用是指接种弱毒微生物诱发植物的抗病性,从而抵抗强毒病原物侵染的现象。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是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柑桔病毒病的生物防治,柑桔树经过弱毒菌株的接种可以抵抗强毒株系的侵染。我国通过亚硝酸诱变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弱毒突变株系N11和N14,黄瓜花叶病毒弱毒株系S-52,将弱毒株系用加压喷雾法接种辣椒和西红柿幼苗,可诱导交互保护作用,已用于病毒病害的田间防治。此外,华南农大病毒室报道番小瓜环斑病毒(PRV)弱毒株防治PRV;山东农业大学吴洵耻等报道,利用棉花黄萎病菌的弱毒菌系V6-3、V8-I对强毒株系具有交互保护作用,可使病情下降8.1%~61.2%;北京农业大学鲁素芸等人报道,利用从棉花维管束中分离出来的几种镰刀菌处理棉花种子,可延缓和减轻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小区试验的防治效果为39.8%~90.7%;板栗疫病病原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弱致病性菌株带有可传染的真菌病毒,已用于防治栗疫病。
2 生态控制(Ecology contro1)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害虫的生态防治,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春秋战国,如“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这里是指利用耕作措施来防治杂草和害虫,并不断积累了“得时之稻”、“不虫”,“得时之麦”、“不岣咀”等经验。
2.1 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清代郭云升《救荒简易书》指出河南部分地区冬月种谷“小暑即熟,旱蝗俱不能灾”,由于冬月种谷,具有小暑成熟、伏前收获的特点,可以躲过害虫发生盛期,避免受害。大白菜播种过早,往往导致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白斑病发生较重,而适时播种既能减轻病虫危害,又能避免迟播造成的包心不实。
2.2 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在生产中按不同的种类、品种实行有计划的轮作倒茬、间作套种,既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肥力,又可减少病源虫源积累,减轻危害。蔬菜连作是引发和加重病虫为害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葱、蒜茬轮作,能够减轻果菜类蔬菜的真菌、细菌和线虫病害,水旱轮作可明显减轻番茄溃疡病、青枯病、瓜类枯萎和各种线虫病等病害。
2.3 抑病士利用:Fellow和G1yun(1934)分别在美国和英国发现小麦全蚀病的抑病士,Ger1agh(1968)在荷兰验证了小麦全蚀病抑病土的存在。酸性土壤有利于木霉孢子萌发,增强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而碱性土壤有利于诱导荧光假单胞杆菌的抑病性。连作小麦多年的病田,全蚀病反而逐年减轻,甚至消失,这是由于土壤内积累了大量荧光假单胞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而成为抑病土。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生物防治的又一重要领域。
2.4 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以往农民大多将各式各样的蔬菜、果物和谷类等栽培在一块土地上,这种不起眼的“见缝插苗”、“寸土必用”的吝啬种植方法,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研究表明,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朱有勇等(2003)发现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尤其突出的是混合间栽中高度感病的优质地方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极显著的下降,防治效果达83%~98%。
2.4 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水中浮游物和底栖生物养鸭,既保证鸭子生长,起到除草、灭虫、净田的良好效果,又具有过腹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稻鸭共育可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节省成本,并有利净化农田生态环境,是开展有机水稻生产的一种有效方式。
3 物理机械防治(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ontro1)
3.1 物理防治
主要利用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超声波、核辐射、激光等物理因素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利用热力治疗感染病毒的植株或无性繁殖材料是生产无病毒种苗的重要途径。用热水处理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可杀死在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潜伏的病原物,温汤浸种是将种子用55 ℃温水浸种30分钟,期间不停搅拌。棉杆经硫酸脱绒后,用55~60℃的热水浸种半小时,可杀死棉花枯萎病菌和多种引致苗病的病原菌,热水浸泡柑橘果实能有效控制贮藏期间的腐烂。处理休眠的马铃薯块茎治疗卷叶病的适温为35~40℃,较高的温度(40~45℃)可能钝化类菌原体,柑桔苗木和接穗用49℃湿热空气处理50分钟治疗黄龙病效果较好。干热灭菌是将种子放于70℃恒温箱中,干热处理72小时,这样能较好的预防种子带菌传播的病害。干热处理法主要用于蔬菜种子,对多种种传病毒、细菌和真菌都有防治效果。黄瓜种子经70℃干热处理2~3天,可使绿班花叶病毒(CGMMV)失活。番茄种子经75℃处理6天或80℃处理5天可杀死种传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tricorpus)。热蒸汽也用于种子、苗木和温室及苗床的土壤处理,通常用80~95℃蒸汽处理土壤30~60分钟,可杀死绝大部分病原菌;高温闷棚,可减轻设施栽培病虫为害,例如35~40℃高温闷棚,可控制黄瓜霜霉病蔓延。
冷冻处理也是控制植物产品(特别是果实和蔬菜)收获后病害的常用方法、冷冻本身虽不能杀死病原物,但可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侵染。低剂量紫外光照射桃、芒果、草莓、葡萄和甜椒等果蔬产品可明显减轻采后病害。核辐射在—定剂量范围内有灭菌和食品保鲜作用。60钴-γ射线辐照装置较简单,成本较低,γ射线穿透力强,多用于处理贮藏期农产品和食品。微波是加热适于对少量种子、粮食、食品等进行快速杀菌处理。用ER-692型微波炉,在70℃下处理10分钟就能杀死玉米种子传带的玉米枯萎病病原细菌。
3.2 除虫器械治虫
除虫器械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简单的器械有铁丝、木杖、鞋底等。农书中记载用铁丝钩杀树孔内蛀虫,用木杖击落树上尺蠖,用鞋底扑打蝗虫等器械治虫法。以后出现一些较复杂的治虫器械,如刘应棠《梭山农谱》记载了一种专治稻苞虫的虫梳,“田家奋臂梳行,(虫)累累就弊矣,血肉俱糜梳上”,治虫效果较好。陈崇砥《治蝗书》记载了一种专治粘虫的滑车,一人把滑车,“推入垄间,则两旁插尺包抄禾苗,拨动虫物滚入布袋 换垄推之,数次可尽”,直至上世纪50年代华北地区仍在采用。
3.2.1 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3.2.2 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3.2.3 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常用的诱杀方法有:(1)灯光诱集法,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白炽灯、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鳞翅目害虫,达到杀灭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压低害虫基数,控制其为害的目的;(2)色板诱集法,主要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进行诱集,如白色可诱集蓟马,用黄色捕虫板可诱杀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用蓝色捕虫板可诱杀棕榈蓟马,田间铺设或悬挂银灰色膜可驱避蚜虫迁飞传毒,减轻病毒病的发生;夏季高温期铺设黑色地膜,吸收日光能,使土壤升温,能杀死土壤中多种病原菌;(3)糖醋诱集法,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进行诱集,主要诱集夜蛾科害虫,如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等,糖醋比例为:糖3、醋3、酒1、水l0,为了提高防治效果,也可在糖醋中加入适量的农药;(4)性诱剂诱集法,在害虫多发季节,每667 m2排放水盆3~4个,盆内放水和少量洗衣粉或杀虫剂,水面上方l~2 cm处悬挂昆虫性诱剂诱芯,可诱杀大量前来寻偶交配的昆虫,目前已商品化生产的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小地老虎等的性诱剂诱芯。
3.2.4 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3.3 人工防治
我国古代已有开沟陷杀、人工捕打和掘卵的方法进行害虫人工防治,减少危害的记载。利用蝗虫翅膀未长出,只能跳跃、不能飞行的特点,开沟陷杀蝗虫。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备荒考》中有很详细记载:“已成蝻子,跳跃行动,便须开沟捕打。《捕蝗考》记载人工捕打蝗虫的方法。“蝗最难死……宜用旧皮鞋底……之类,蹲地相搭应手而毙,且狭小而不伤苗种。
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稻田冬季翻耕、灌水,可减少螟虫越冬基数;秧田期可采用人工摘除螟虫卵块,减少本田期三化螟、二化螟虫源;采用人工捕杀成虫、砸卵、击杀幼虫等人工方法防治云斑天牛的成虫、卵及进入木质部之前为害的当年生小幼虫,既经济、简便,又高效、无农药污染;人们可以利用老鼠穴居、盗食的活动规律,巧设机关,采取堵、挖、灌、焚、赶等方法来捕捉害鼠。
绿色生物农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4 绿色控制技术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控制技术措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研究开发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无论控制速度,还是控制效果,均不及化学农药,使用上往往需要有长远、全面的眼光,有时还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但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绿色控制技术必将为大众所接受。多种技术协调应用,也一定能发挥其应有效力而造福千秋后代。
参考文献
1.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科技出版社,1992
2. 胡火金.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与农业持续发展.中国农史,2002,2(4):48~52
3. 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29( 1):54~56
4. 刘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O3,2(2):
5. 吴 霞,张一宾.作物抗御病害的新技术由微生物诱导作物全株抗性.现代农药,2002,4:28~30
6. 董秋洪,张祥喜.壳聚糖对辣椒疫霉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江西农业学报,2003,15(2):58~60
7. 蔡新忠,郑重.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瘟性的诱导作用.植物病理学报,1996,26(1):7~12
8. 刘凤权,王金生.毒性基因缺失突变体Du728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作用机制初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8,21(4):36~41
9. 刘凤权,王金生.水杨酸诱导水稻幼苗抗白叶枯病研究.植物保护学报,2000,27(1):47~52
10. 田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34(5):385~394
11. 朱有勇,陈海如,范静华,等.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3,36(5):521~527
12. 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1:14~15
13. 刘素云.云斑天牛在核桃树上的为害特性及人工防治技术.河北林业科技,200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