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万古霉素  酵母  谷氨酸发酵  发酵  发酵罐  维生素  胰岛素  蛋白酶  阿维菌素  柠檬酸 

“三农”曙光,黑土地在述说……

   日期:2011-01-12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808    评论:0    
  
农民、农业、农村这三个紧紧缠绕着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的问题,并没有因为城市化与高科技飞速发展而消减于无形,相反,事隔十八年后,中央又以“一号文件”重提“三农”问题,并以减税和补贴的政策之手试图解开该问题的关节,此次的“重提”虽然有一个由头——粮食安全问题,但明眼人不难看出,寻源仍然是“三农”问题。为此,春耕季节,记者亲赴亚洲版图上独一无二的“黄金玉米带”,亦是全免农业税试点省份之一的“粮仓”吉林省,试图从这里寻出中国破解“三农”难题的希望……

在产粮大县农安春日日渐温和的阳光下,农民们面颊的褶皱间那一两缕或隐或现的笑意直接映衬出年初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和3月5日温家宝总理关于“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讲话对这里农村的震动力,农安仿佛一个中国“农业版”的缩影,在记者零距离的触摸下,中国“三农”问题的现实存在逐渐浮出……在追逐“粮王”的历程中,“农业调产”和“农民增收”成为现实的困惑;在全球气候渐变的大趋势下,“粮仓”吉林会否受制于水资源“瓶颈”的困厄又成为隐现于前方的新一轮忧患。值得欣慰的是,两个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模型闪现在记者的视野里,位居第二松花江畔的小镇五棵树用当地人的智慧酿造出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曾经是商贸集散中心的弓棚镇,血脉中蕴含的商贸“基因”穿越时空的传承为这里再次衍生出一个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模型。

农业产业化的样板长春“大成”让记者看到了吉林“玉米”的希望,但是横亘在“大成”眼前的“良种”难关,明明又告诉记者“玉米”的失望,“大成”的野心与农民致富的梦想在这失望中演变成奇异的泡沫,仿佛随时会在空气中幻灭,然而,更多的农民并不很清楚“玉米”的希望与失望对他们的真正含义……而吉林省的政策层在这个问题上似乎也在“沉睡”,他们仿佛并不知道“黄金玉米带”蕴含着的是“火山”还是“冰川”,它究竟能给吉林带来什么?是农业骤然崛起的命运,还是看不到未来的漫漫低落期……

农安:一个中国“农业版”的缩影

车行沃野,一条笔直的一级公路将早春那混合着泥土香的黑土地分割开来,极目远眺那黑土地的边缘,由于土地的过于平坦和毫无障碍,那“边缘”淹没在朝阳掩映下升腾而起的地气中,似有似无。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了记者,就在那刹那间,记者豁然明白了脚下的土地——那听闻的“粮仓”——已名副其实的摆在了面前。这是位居吉林省长春市区正北的一片沃土,行政区划上称之为“农安”,据说曾是金人的“黄龙府”所在地,解放以后一直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就是今天也正居于吉林省“黄金玉米带”的核心位置,皆因地貌、土质所致。记者此行正是为了零距离触摸这个中国“农业版”的缩影。

产粮大县的“粮王梦”

虽然春天的风还没有染绿农安这片黑色的土地,但是在国家大政策、地方小政策的重重指引下,春耕的热潮已在这片土地上迅速激荡开来,农民们或三或两在农机的配合下平茬、打垅,稀疏的点缀在开阔的土地上。据说这些个人的、村镇的各种微观行为,都有一个全县宏观的目标在做着理论和现实的引导,这就是农安为自己年内定下的奋斗目标——粮食总产量达到50亿斤,还有一重更高的境界,就是在这个“50亿斤”的数字支撑下当“粮王”。虽然,耕地面积达530万亩的农安县,早有过当“粮王”的旧史,但那样的时代似乎还没有大谈“农业调产”和“农民增收”,如今却是在“农民增收”为前提,“农业调产”不放松的政策大势下冲击“粮王”目标,这无疑是对“曾在全国第三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中位列吉林省第一、粮食产量占吉林全省的十分之一”的农安县再次提出的挑战。但农安的政策层似乎并没有为此紧张,而是按照指标分配的方式为每一个乡镇具体细化了年内粮食产量的指导目标,这些指导目标的总和就是那个数字——50亿斤。正如记者在该县烧锅镇看到的那样,耕地有8000多公顷的烧锅镇,年内的指导目标为粮食产量8万吨、种粮耕地6500公顷,这与去年的实际粮食产量6.1万吨、种粮耕地4500公顷之间显然有着不小的落差,这落差正是为挑战“粮王”做出的努力。不仅如此,农安还推出了12项措施为粮食总产量突破50亿斤保驾护航,包括:确保玉米面积25.5万公顷;应用高产优质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实行抗旱催芽坐水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垅够机械深追肥;精耕细作……

然而,产粮大县农安因何在“调产”和“增收”的压力下争当“粮王”呢?我们从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情况的报告中很容易找到因由,该“报告”明确指出,吉林省今年要实现“两个突破”,其中之一便是“正常年景粮食增产50亿斤,总产达到500亿斤,突破历史最好水平”的2004年粮食总体目标。为此,吉林省在具体落实措施中提出“十个千方百计”,其中之一就是“千方百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报告称“……,引导农民积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力争使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尤其要保证玉米和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不少于5000万亩,……”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安必须做“粮王梦”,因为它不只是小县农安的梦想,更是吉林省的梦想。而按目前农安的殚精竭虑,精细部署,那梦想似乎也不是飘浮在云端、遥不可及的,然而,专业人士所看到的却是另一个关节,即“农业调产”和“农民增收”能否在“粮王”的目标下,打破矛盾,协调共进。

隐现于面颊褶皱间的笑意

相对于高悬在上的指导目标来说,农安的农民们在春日日渐温和的阳光下,面颊的褶皱间平添了一两缕或隐或现的笑意。

烧锅镇新立村46岁的农民刘占洪在面对记者时,一张本已比年龄老迈的脸上竟绽放出令记者感动的光辉,细询之下才知,年初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和3月5日温家宝总理关于“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讲话对当地农村震动颇大,特别是国家将吉林作为全免农业税试点省份之一,为当地普通农民带来了实惠。农民刘占洪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每年的农业税有近900块钱,再加上今年的两项补贴——“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大约有两三百块钱,这样一年下来,在以往年收入万元的基础上,可获得千元以上的免税和补贴。据说,补贴6月份之前就可到位,“这次政府是要动真格的了!”刘占洪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同村的65岁老人邹永华在说起她家免掉的农业税和即将落实的补贴时显然抑制不住心底的兴奋,“别看这500块钱,对我们来说,那可是钱呀!我们年年种那点儿地,去了花销,啥不剩,有时候还不够花,得亲戚给点儿……”看来,至今还住着土房的邹永华家,有了这免掉的税和补贴的确很重要。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烧锅镇附近的十里八乡,凡是能够包到地的农民在规模经营下都有相对可观的收入,这无疑让许多渐进殷实生活的农民看到了希望,而改革后的农信社,在贷款上放宽了信用条件,也为有信用的农民加快了致富的脚步。

新一轮忧患

然而,对于产粮大县农安而言,一重新的“忧患”正在向其逼近,当地的明眼人都已有所意识,这就是水资源问题。要知道,农安所处的地域,在东三省,自古以来雨水相对丰沛,农业生产几乎不用靠地表径流灌溉。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天雨不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而流经当地的河流——松花江的支流,自几年前始,不仅水量开始减少,甚至有些年份经常断流,据当地人讲,过去能走大型货轮的松花江支流——第二松花江,如今浅滩片片,再无昔日容颜。于是当地为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开始走打井取地下水的路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地下水水位在疯狂取水的势头下飞速下降,过去人工挖成的浅井,已再无水可打,只有向深水井进军。

在烧锅镇,记者了解到,目前全镇有深水井2600眼,今年还要继续拓展其规模,而该镇只有人口2.8万人,耕地8000多公顷。跟随地下水位下降的还有湖泊的干涸和接踵而至的土地沙化。为改变当地的这一大环境,当地政府想出了制造“人工肺叶”的策略,将县西北部干涸的波罗湖引松花江水注入,并在其周边植起绿化带,以恢复面积达2100公顷的湿地绿化工程,从而想借此改变当地的气候和水环境,但该举措到底是能缓解当地的水资源问题,还是令目前已然紧迫的水资源问题加剧,依然在一片争论声中。但可以预期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巨大的水资源“瓶颈”正等在农安粮食生产的前方。

吉林:在希望与失望间“沉睡”

面对“三农”命题,吉林省显得焦灼不安,毕竟这里是农业大省,这里有亚洲版图上独一无二的“黄金玉米带”,这里蕴藏着中国破解“三农”难题的希望……也正基于此,早在七八年前,吉林省的政府高层就在谋划破解之路,时至今日,“大成”(大成集团)就是这种谋划结出的一个硕果。

“玉米”的希望与失望

在过去的几年间,从长春大成集团推演而出的“大成模式”几乎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样板,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大成集团做的“玉米”文章的确为吉林省大片生长的玉米燃起了希望。在“大成”的驻地,记者看到了一张“玉米经济树型结构图”,根据该图的显示,以玉米为原料,经过对玉米的初加工、深加工和精深加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玉米产业链条体系,包括玉米初加工的产品链条——淀粉、纤维、玉米蛋白、玉米油;精深加工的八条产业链:初加工产品——变性淀粉;淀粉化工醇;淀粉树脂;生物聚合物;氨基酸(生物发酵);生物药;生物饲料肥料和淀粉糖(生物酶)。而据“大成”总经济顾问刘桂林介绍,这个庞大的玉米产业链体系内八成以上的链条产品“大成”目前都在做,甚至“大成”还在探索运用生化工程和有机化工工程相结合的路子,以玉米为原料制造化工产品,据说这样比用石油为原料制造化工产品成本低得多,不仅开掘了一条用可再生资源制造化工产品的路子,而且天然环保。为了强化已然形成的事业和新的探索,刘桂林告诉记者,“大成”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一座占地2平方公里的玉米生化工业城,规模为年处理玉米600万吨,接近吉林省年玉米总量的一半。

如此规模加如此业绩应该让各方看到吉林“玉米”的希望,然而,“大成”总经济顾问刘桂林的一番谈话却触及了有关吉林玉米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在研发和产业试验中,“大成”发现,以欧美的良种玉米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其产业产出量是用目前吉林省产出的玉米为原料的数倍和数十倍,在巨额利润与角逐全球野心的推动下,“大成”渴望欧美良种玉米,因为“大成”在产业研发中早已突破了技术关,良种玉米就是那“只欠的东风”,但是在此,“大成”真正的困厄了,中国农业科研数十年的缓步前行直接导致了“良种”研究的严重滞后,有业界人士预言,即使从现在起,抢抓农业科研,也要在至少6年以后才可能出现转机,而谁都知道,批量购买国外的良种很可能会危急国家农业安全,显然这条路径是堵死的。于是“良种”难关对于“大成”而言只能是野心的死亡;对于农民而言,只能是致富狂想的幻灭,当然,更多的农民也许并不很清楚良种玉米对于他们的真正含义……

只有少数的业界人士看到了吉林“玉米”的失望,就连吉林省的政策层在这个问题上似乎也在“沉睡”,他们仿佛并不知道“黄金玉米带”蕴含着的是“火山”还是“冰川”,它能给吉林带来什么?是农业骤然崛起的命运,还是看不到未来的漫漫低落期……

农业产业化赋予“东北振兴”的意义

但是吉林省的各县、市还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着,因为大家清楚现实的“三农”难题必须解决,哪怕每一次努力都能将其推进一点点。大安市为此积极筹备上马用蓖麻油生产航天器材的大项目,据说该产业前景可观,而用牛骨的骨胶制作眼镜的项目颇有玩高难度撑竿跳的感觉,这些农业产业化的尝试,无疑让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白城地区的大安有了一些新气象;松原市也为自身积极制定了到“十五”末的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即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发展到5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发展到10个,区域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到30个,小型龙头企业发展到60个,与此同时,形成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格局。而事实上,农业大市松原,在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下,确实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前行迅猛。但当记者面对曾是上届人大代表的松原市市委书记杨绍明时,这位深谙中国农业现状的老代表,回答关于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在“东北振兴”中究竟会产生多少推力的现实问题时明确指出,即便是同以往相比,今天已然发展十分迅猛的农业产业化,在“东北振兴”的浪潮中也不会产生太直接、太重大、太迅捷的作用,因为基于农业产业固有的特点,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始终是较为漫长的。而对于记者的追问——“东北振兴”究竟要靠什么?杨绍明表示,“关键是要规划好主导产业,尤其要规划好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还有一句惊人之语紧随其后,“但整个东北的经济振兴不会是短期内能完成的,至少得5年、10年,甚至更长……”

两个破解“三农”的现实模型

“追求粮食规模”与“农业调产”、“农民增收”形成两股不同的力,所表现出的相互排斥与难于化解的矛盾,几乎是吉林这个农业大省的各农业县政府层,在2004年的春天最为踌躇难耐的现实问题,而打破常规模式,彻底根治“三农”问题更仿佛是高悬于这里的乡镇上空的奢望。然而,记者在走访中意外的注视到两个颇具启示的例子,他们籍着水和历史传承的“基因”挑战着困惑各方的“三农”问题。

五棵树:

一条智慧酿造的农业产业链

河水的流淌孕育了一片格外肥沃的黑土,在它的肌肤上生长出的玉米饱满、肥大,自关外的这片土地有耕种史以来,这已不是秘密,正由此,多年前,水运的兴盛使得这里聚集了来自十里八乡的玉米,一个天然的集市雏形诞生,这就是五棵树镇的由来。“玉米运到五棵树准能卖个好价钱!”五棵树的玉米好在这附近的十里八乡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民们都是怀着这样的心理期待年复一年的聚集在这里,位于榆树市境内的五棵树镇就是这样生长起来的。

当记者驱车行驶在这个小镇内,映入眼帘的街景足以让记者惊讶,它的颇具现代感和繁荣显示出与其周边乡镇的不和谐。在“三农”问题困惑着大批乡镇的今天,五棵树镇副镇长李国君向记者描述了一条用五棵树人特有的智慧搭建起的农业产业链——种植优质玉米+造酒+养肉牛+物流。他解释说,优质玉米是造酒的良好原料,而酿酒之后的余料又适合养牛,牛吃了带有酒气的高营养余料,喜欢卧着休息,这样的牛很容易养肥养壮,有了牛就需要输出啊,于是建立在最早的运输业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业也兴盛起来……

实际上,这条看似简单却蕴含有当地人智慧的产业链,为这里的人解决了几大矛盾:首先,由于玉米的优质高产,甚至价位高,已惯性地成为当地人加大玉米种植量的依据,在2004年吉林省总量目标的导引下,五棵树人不用政府力量的推动也会选择种玉米,而种植玉米以后的接续环节——造酒+养肉牛+物流,会为当地人带来很好的收益,而无需过多运用种植业内部“调产”的杠杆促农民增收,这样在“追求粮食规模”和“农业调产”、“农民增收”间的矛盾就被轻易化解了;其次,剩余劳动力问题有了好的解决途径,农业产业化之后,不仅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就地转型,而籍此兴起的新城镇甚至需要大量外部劳动力调入。

最近,五棵树镇又在运用智慧搭建另一条产业链了,这一次,该镇做的是“水”的文章,要知道流淌过五棵树的第二松花江对这片土地有史以来的重要性,李国君表示,在水运衰落的今天,“水”的文章完全可以由过去的采河石(建材业)延伸到旅游业,这将为五棵树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就是这样一块生长优质玉米的土壤和流淌在它肌肤上的松花江水为吉林这块有着“黄金玉米带”的土地勾画出一个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模型。

弓棚镇:

商贸“基因”穿越时空的传承

位于长春东北的榆树市,还有另一个引发记者注意的镇——弓棚镇。这个如今耕地面积达16453公顷的镇是由从前的两个镇合并而来,在当地人看来,这是起自前两年“撤乡并镇”风潮中带给当地人记忆中的一个重要变化,然而,让这里人记忆更深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改革开放后的某一时期,那曾有过的极为困窘的生活,和由此产生的大批离乡的人群。但如今记者在该镇的村落间行走,生活的相对殷实是给记者留下的特有印象。在长山村的土路上,记者和一位偶遇的农民攀谈起来,农民自称姓董,家中除了自己分的地外还包有近两公顷的地,年收入在两万块钱左右,闲时还外出打打工,从他的衣履间很明显可以嗅出一种隐现着的富裕气息……

在探究弓棚镇农民何以有相对殷实生活之因时,弓棚镇镇长徐阁表示,是机械化和规模经营打破了当地旧有的农业模式,从而让农民富裕起来。据他介绍,弓棚镇有四种农业机械化的模式,这不仅由于当地土地平坦、开阔适合走机械化的路子,合作社时代机械化的尝试也给当地走这一路径酝酿了宝贵经验,如今已经完成了“国有国营——队有队营——民有民营”的演化,以至于今天该镇搞农机股份公司、农机股份合作社、集体所有单车承包经营以及农机大户个体经营在当地人看来顺理成章。尤其是农机股份公司,模式为:村里将国有投入部分作为集体股份,再吸收一些个人参股,共同经营股份公司。公司走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路子,在服务上,立足本村服务社会。这一模式在今日的乡村显然是有创见的。也就是在这样的创见下,弓棚全镇6万多的总人口中,原有近3万的劳动力,目前只有7500人从事农业生产,占劳动力的22%,同时机械化还能使这里的每公顷地增产2000斤粮食。

然而,一个新的问题蹦跳出来——剩余的2万多劳动力怎么办?要知道周边的其他乡镇所困惑的也正是当土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后必然带来的大批剩余劳力的出路问题,无疑劳动力输出有限,当地消化更有限,如果保持现状,至少可保证寄托在土地上的所有人都能解决温饱,如果迈开步子,致富还远在前方,眼前恐怕就会出现各种让政府为难的问题,于是更多的乡镇在这种困惑中选择了止步不前。但是徐阁在面对记者这个疑问时,面颊顿时染上了一种特有的光辉,“剩余劳动力完全可以进入农业衍生出的其他相关产业中,如养猪,贩猪,运输等等……”在徐阁的介绍下,记者发现在弓棚镇一种立体的产业谋生模式正在形成,“多年来,弓棚镇一直是着周边几地的商贸集散中心,这的人不仅观念新,视野开阔,已经习惯了往来的商旅,做小生意的人很多,这几年,经纪人队伍膨胀迅速,当地的商业越来越繁荣,自然带动一些外界有需求的产业发展……”

看来正是当地商贸“基因”穿越时空的传承,为吉林这片土地再次衍生出一个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模型。

 
     
    更多>同类技术资料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资料
    网站首页  |  2024年发酵工业网第12期电子月刊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