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治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展,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已经显示出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因而,干扰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动物干扰素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大多数集中于猪、鸡、鱼等少数动物,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猪、犬、鸡等重组干扰素产品面市。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概况
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根据其来源和结构,IFN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近年来,还发现了ω、τ等类型的干扰素。IFN—α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IFN—γ由抗原及PHA等有丝分裂原刺激T细胞后产生,此外,NK细胞也可产生。IFN—τ是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因子,在妊娠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禽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当前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引起的鸡马立克病、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脑脊髓炎、流感等给养禽业带来了每年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是当前养禽业发展的大敌。如何有效治疗家禽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困扰禽病防治的重大难题之一。干扰素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鸡干扰素的研究方面,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PCR技术先后成功报道了丝羽乌骨鸡IFN、惠阳胡须鸡IFN—α、鸡γ—干扰素、石岐杂鸡α、γ—干扰素,鸭Ⅰ、Ⅱ干扰素等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克隆得到的鸡IFN—α、γ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分别由约579个和492个核苷酸组成;同时对禽类IFN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一些新的亚型。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品种鸡的同类IFN核苷酸同源性在90%以上,与相应的鸭IFN同源性在70%左右,提示同种不同品系禽类之间IFN基因序列变异不大。
猪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猪干扰素是研究最早的动物干扰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就有猪干扰素的相关报道。近年来,对猪干扰素的诱导条件和理化活性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猪白细胞干扰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它对猪的许多病毒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腹泻、猪瘟、传染性胃肠炎等,以及对牛病毒性腹泻、小鹅瘟、羔羊腹泻等都具有不错的疗效,试验证实猪干扰素与牛羊等动物之间存在交叉活性。最近几年,猪干扰素α、β、γ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获得成功。
中草药干扰素诱生剂方面
由于中草药诱生干扰素具有广谱、高效、无毒性、作用时间长、价格便宜、易操作等特点,因此,诱生干扰素中草药对防治畜禽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中药抗病毒合剂由黄芪、板蓝根、大青叶、连翘、佩兰、射干、柴胡、地榆、槐花等10余种药材组成,甘草甜素、小柴胡汤、人参汤、八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知柏地黄丸、桃红四物汤、大黄、牡丹皮汤、玉屏风散、银耳多糖、茯苓多糖、刺五加多糖、人参多糖等在人医上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均可以作为诱生剂诱生干扰素。这些中草药可以作为添加剂增强动物体内干扰素的表达,从而提升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前景与展望
总的来说,目前干扰素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但相信随着干扰素进入分子生态学研究阶段,动物干扰素的分子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产生和作用机理不断得到阐明,各种动物干扰素基因得到克隆和表达,基因工程产品的问世,将给目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疾病,特别是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此外,由于γ干扰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可以开发用于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畜。目前应用干扰素诱生剂和人工干扰素产品治疗病毒性疾病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加快基因工程干扰素产品的商品化研制如制剂类型、途径、剂量、毒副作用等。相对而言,由中草药等诱生剂诱导产生IFN,因纯化工艺复杂、产量少、作用缓和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极大限制了在临床和科研上的应用。如在规模化生产中推广使用干扰素,必须建立高效生产干扰素体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干扰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目前,基于延长干扰素在体内的代谢半衰期的长效干扰素研究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干扰素的聚乙二醇化和干扰素与载体脂质体的结合被认为是两种很好的延长干扰素在体内的半衰期、增加其稳定性、降低免疫源性的有效手段,这扩大了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同时减少了刺激和毒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甘肃省动物检疫总站 粱斌)
来源: 中国农产品加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