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IFN)是1957年被发现的。它是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来源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可分为α-1b型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α-1b型干扰素,常用于治疗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干扰素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市场需求预期缺口非常明显。单就乙型病毒携带者,其中有3000万患者为显性症型,若有10%的患者采用干扰治疗,每年的需求量在2-4亿支,而国内目前总产量仅为4000万支。干扰素的常用方案是100万单位,每周3次,疗程为3-6个月。
干扰素-α/β的生理作用主要有:⑴广谱的抗病毒作用;⑵抑制某些细胞的生长,如抑制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的增殖;⑶免疫调节作用;⑷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干扰素制剂有自然的和重组的两类。临床应用的干扰素主要是从大肠杆菌中获得的基因重组蛋白,仅表现单一亚型,如α-1b。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于:1.治疗病毒性感染,干扰素对乙肝、丙肝、病毒性角膜炎、慢性宫颈炎、新生儿病毒性脑炎以及病毒性感冒均有一定疗效。2.治疗肿瘤,干扰素对多种肿瘤近期有良好疗效,如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食道癌、艾滋病等。
由病毒等诱导剂作用于寄生细胞而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干扰素有抗病素、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活性,是伊拉沙克斯和林登曼在1957年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的。现已发现人体内的干扰素有多种,以α-干扰素较为典型,可用仙台病毒刺激白细胞而产生;β-干扰素可用多聚核苷酸刺激成纤维细胞所产生;γ-干扰素是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所产生的。干扰素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而且一种干扰素能够抑制多种病毒的增殖,在医学上是一类广谱的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可治疗肝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毒性疾病,也有抗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已应用于乳腺癌、骨髓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干扰素作为治疗病毒和癌症的重要药物,在工业上可用富含白细胞的血浆制备,也可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但产量很低。现在利用遗传工程技术生产干扰素已获成功,这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干扰素治疗疾病开辟了广阔前景。
干扰素及其诱生剂
[外文别名] Interferon.
[外文缩写] IFN。
[性 状] 为冻干乳白色粉针剂。
[药理作用]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1957年由Issascs与Lindenma首次研究发现的,迄今有40余年的历史,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IFN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Interferon inducer)进入机体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作用广谱性及无害性(指没有明显的毒性与无显著的抗原性)等生物学性质,不被免疫血清中和,亦被核酸酶中和,但可被蛋白酶灭活;非直接作用于病素,而是通过宿主细胞起作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根据其抗原特异性,IFN分为IFN-α、IFN-β及IEF-r三大类型,每一类型的IFN又有若干不同的亚型。
就目前研究所知,IFN具有抗病毒繁殖、抗细胞分裂增殖及调节机体免疫三大基本功能。
(1) 抗病毒繁殖:IFN具有发好的广谱抗病毒作用。就其作用机制而言,IFN不是直接中和或杀伤病毒体,而是病毒体做为IFN的诱生剂,启动细胞内抗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质的,从而阻止感染性病毒颗粒的形成,达到抗病毒的目的。IFN抗病毒作用是通过影响两个酶系统而实现的,一是激活蛋白激酶产生磷酸化,使起起动因子“翻译”过程障碍,病毒得制受阻;二是激活2`5`-寡腺苷酸合成酶E,使2`5`寡腺苷酸合成增加,后者再激活能分解mRNA蛋白的模板,终致病毒复制受阻。
(2) 直接抗肿瘤:这主要表现在IFN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直接溶癌,降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暴露肿瘤特异性表面抗原等功能方面,近年来,IFN抗肿瘤机制的研究,已从速体水平、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IFN作用于Daudi细胞3小时,可使Daudi细甩2~4kb的C-myc mRNA水平降低60%;用IFN处理RT4膀胱癌细胞,不仅使其相应的翻译产物p21、p60蛋白下降,对RS485细胞C-Ha-ras的RNA水平显著降低,已转化的细逐渐恢复正常。这些研究表明,IFN有抑制细胞癌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促进:逆转“等作用。
(3) 间接抗肿瘤:IFN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作用,而且还通免疫系统发挥间接作用。IFN是自然杀伤细胞(Natual kill cell,NK)天然的强有力的诱导剂,在体内外IFN皆可促使NK细胞的成熟与活化,增强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其增强NK细胞活性的机制主要有:一:诱导前NK细胞产生受休增强识别靶细胞的能力;二:激发已结合靶细胞的非活性NK细胞的溶细胞机制,使之变成具有溶细胞能力的效应细胞;三:使具有活笥的NK细胞毒活性及NK中介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活性增强;四:促进NK细胞生长和分化;五:促进NK细胞的细胞毒因子的释放。
IFN在体内外均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细胞毒功能。IFN-r本身即具有明显的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的活性,在细胞因子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的巨噬细胞又可产生干扰素,然后再相继活化T细胞、NK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IFN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过度反应到接近正常水平。
[体内过程] IFN的生物半衰期与给药途径有关。健康人肌肉注射3x 106国际单位的IFN-α-2a后,4~93小时血浓度达到峰值,峰浓度为55.57IU/ml,吸收半衰期为1~82小时,消除半衰期为5.39小时,曲线下面积为785.14IU.h/ml。皮下注射后,达峰时间为7.3小时;肌肉注射后,吸收超过80%。IFN-r静脉滴注时半衰期为1.5~2.0小时,肌注时半衰期要长的多,为6.0~8.0小时。因静脉商注的用量大,血药浓度低,目前多推荐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IFN分子与细胞膜上IFN受体强合后,很快进入细胞内与溶酶体酶结合,与其受体分离并被降解成无活性片段释出细胞外;注射大剂量IFN后,亦可有少量完整IFN分子由肾脏排出。
[临床应用]
(1) 肿瘤治疗:20世纪60年代后期即开始将IFN用于骨肉瘤、黑色素瘤、急性髓性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开创了IFN临床使用的新领域。研究表明,IFN对血液系统、泌尿系统、脑部等部位的肿瘤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对毛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显著,缓解率高达80%~90%。IFN对常见肿瘤的临床有效率为:慢性白血病48%,淋巴瘤37%,卡波(Kaposi)肉瘤26%,急性白血病24%,脑瘤17%,肾癌16%,恶性黑色素瘤13%,卵巢癌13%,乳腺癌11%,肺癌2%,肉瘤7%,结直肠癌1%。
[不良反应]
(1) 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初期,可出现头痛、发热、寒战、乏力、倦怠、嗜睡、肌肉痛、食欲减退等流感样症状。
(2) 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体重下降、脱发、间质怀肾炎、末梢感觉异常、精神抑郁、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3) 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心律不齐,以悸,以及自射击免疫性疾病(血小析减少症及甲状腺疾病),白细胞减少等。
IFN的不良反应与化疗药物相比轻的多,且是可逆的,一般减少剂量或停止用药即可恢复正常,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禁 忌 证]
(1) 因IFN可改变细胞代谢,故有干扰其他药物的可能。
(2) 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
(3) 治疗前或治疗中给予适量扑热息痛可有效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
(4) 定期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栓测以及患者神经精神监测/
(5) 用普通注射用水稀释后立即注射,若稀释后暂时不用,在2~8℃的冰箱中只能保存24小时。
干扰素-α
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相当于原白细胞干扰素(Leukocyte interferon,又称Ⅰ型干扰素),由血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产生,耐酸,分子量为18000道尔顿。由于蛋白分子的变异和肽类氨基酸序列第23位和第34位的不同,又可分为α-2a (23位为赖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b(23位为精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c(23位及34位均为精氨酸)三种。
干扰素-α-2a
[用法用量]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每次300~500万国际单位,肌肉或皮下注射,开始每日1次,连用4周,然后隔日1次,注射12~20周,总疗程为16~24周。尖锐湿疣:于患者处基底部隔日注射。毛细胞白血病:每次300万国际单位,每日1次,肌肉注射,疗程1~6个月;或每次300万~600万国际单位,每日1次,5个月血象正常后,减至100万~200万国际单位,2个月后维持治职,每周2次,每次300万国际单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每日300万国际单位,每4~6日每日600万国际单位,第7~84日,每日900万国际单位,以后隔日1次,每次900万国际单位,可用药至细胞遗传达室学异常完全缓解。多发性骨髓瘤:每闪300万国际单位,隔日1次,肌肉注射;每3~7日增加1次剂量,直到患者能够耐用受为止,不超过每日5000万国际单位;维持量每次300万~600万国际单位,隔日1次,肌注,疗程不短于3个月。
[制剂规格] 注射剂:100万国际单位/支,300万国际单位/支。
[贮 藏] 保存在2~8℃冰箱中,在有效期内使用。
[商品名及生产厂家]
罗扰素(重组IFN-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福康泰(重组IFN-α-2a):长生基因药业有限公司。
贝尔芬(重组IFN-α-2a):海南贝尔特药业有限公司。
克隆伽玛(重组IFN-α):上海克隆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素-α-1b
[性 状] 本品为冻干乳白色粉剂。
[药理作用] 干扰素-α-1b(IFN-α-1b)是采用中国健康人白细胞来源的干扰素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药物,是一种分子量为19400道尔顿的水溶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
[临床应用]
(1) 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尖锐湿疣、慢性宫颈为、疱疹性角膜炎等病毒性疾病。
(2) 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黑色素瘤、卡波肉瘤、基底细胞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肾细胞癌、卵巢癌、直肠癌、肺癌、膀胱癌等。
[用法用量] 肌肉或皮注射:肿瘤,视病种及病必而异,开始时可每日或隔日注射30μg(1μg相当于10万国际单位),疗程视病情而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每日1次,每次10μg,连用1周后改为每次30μg,每日1次,连用3~6个月。慢性乙型肝炎,每次30μg或50μg,每日1次,连用2周后改为隔日1次,总疗程3~5个月。尖锐湿疣,每次10μg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0.5~1.0ml稀释,均匀注射于各患处基底部,隔日注射,连用9次。
[不良反应]
(1)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疲劳等,常在用药初期出现,多为一次性和可逆性反应。
(2) 其他可能出现头痛、肌痛、关节痛、食欲不振、恶心等。
(3)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等,停药后可恢复。
[禁忌证] 已知对干扰素制品过敏者、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忍受本药之不良反应者,以及有癫痫和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紊乱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凡有明显过敏体质者,尤其对抗生素有过敏者,应慎用品;若必须用时,庆先用皮试(1:100稀释,皮内注射),阴性者可使用。
(2) 使用权前应仔细检查药瓶,有裂缝、破损者不能使用;使用时,以1ml无菌注射用水溶解,配制后的溶液为无色或浅色透明液体,如有混浊、沉淀等,则不能使用。
(3) 对儿童、孕妇用药应谨慎。
[制剂规格] 冻干乳白色粉剂:10μg/支,30μg/支,50μg/支;含0.125M氯化钠、0.01M磷酸盐缓冲液及保护剂人体白蛋白。
[贮 藏] 贮存于2~8℃阴暗处。
[商 品 名] 赛若金。
[生产厂家] 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干扰素-α-2b
[药理作用] 重组人干扰素-α-2b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
(1)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尖锐湿疣,带状疱疹,病毒性脑膜炎等。
(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肾细胞癌,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卡波肉瘤等。
[用法用量] 多发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头颈部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每次300万~600万国际单位,每周2次或隔日1次,肌肉注射;转移性肾细胞癌,转移性直肠癌,类癌,每次300万~900万国际单位,每周2次,肌肉注射;表浅膀胱癌,膀胱冲洗,每次1000万~10000万国际单位,每周或每月1次;毛细胞白血病,每次300万国际单位,每周2次,肌肉注射;自发必血小板增多症,每次100万~400万国际单位,每日1次,肌肉注射。
[不良反应]
(1) 常见流感亲症状,如头痛、发热、寒颤、乏力、肌肉痛、关节痛等。
(2)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3) 偶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脱发、血压异常、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
[禁 忌 证] 同干扰素-α-1b。
[制剂规格] 安福降为无色透明注射液,其他产品为白色无菌冻干粉针剂。规格为:100万国际单位/支,300万国际单位/支,500万国际单位/支。
[商 品 名]
安福隆:安达芬 因特芬 贝尔芬
干扰素- α-N3
[外 文 名] Tnterferon-α-N3
本品系采用重组DNA技术从人白细胞中制备的、含有166个氨基酸,与α-2b干扰素连接的受体相同。主要用于难治疗的或复发的表面尖锐湿疣,有效率达80%。基其常见副作用为流感样综合征,通常发生于治疗的早期有影响,并减少血中雌二醇和孕酮的浓度。规格为500万IU/ml。用于生殖器疣,每周2次,每次2500国际单位。
干扰素-β-1b
[外 文 名] Interferon-β1b.
[药理作用]干扰素-β(Interferon-β,亦称Fibroblast interferon),其结构与INF-α相似,耐酸。TNF-β-1b系用重组DNA技术生产,含165个氨基酸,人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阻断干扰素-r的合成,抑制其他损害少突神经胶质细胞民的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少T细胞的增生,增强T抑制细胞的活性,同时阻止带有抗原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抗原Ⅱ(MHC)的表达。主要用于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干扰素-r可能与多发性硬化症的病情发展有关)。
[用法用量] 皮下注射:每次0.25mg,隔日1次,注射部位如手臂、腹部、臀部或大腿。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就有转氨酶升高、注射部位疼痛、疲劳、心律不齐、变态反应。恶心、流感综合征。
[制剂规格] 冻干粉针剂:0.3ng/支。
[贮 藏] 贮藏冰箱(2~8℃)
干扰素-r
[外 文 名] Interferon-r
[药理作用] 干扰素-r(Interferon-r,IFN-r,又称Ⅱ型干扰素)由特异性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亦称免疫干扰素,其结构与Ⅰ型干扰素不同,不耐酸。INF-r是人体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对机体免疫反应有多方面调节作用。有激尖效应细胞,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活性,促进单核细胞循环;增强免疫细胞表面抗原和抗体的表达;刺激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肿瘤细胞分裂,诱导基因合砀讥病毒蛋白。
[临床应用]
1.肝细胞癌,肺癌,肾细胞癌,卵巢癌,子宫癌,乳腺癌,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黑色素瘤等。
2.病毒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异位性皮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用法用量] 恶性肿瘤:肌肉注射或静脉商注,每日100万~300万国际单位,4~6周周为1疗程;卵巢癌、子宫癌可大剂量腹腔灌注。免疫相关性疾病:肌肉注射,每1~2日用100万国际单位,4周或8周、16周为1疗程。病毒性肝炎,肌肉注射,每日100万国际单位,2周为1疗程。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乏力、畏寒、肌痛等,其程度较轻,一般均可耐受。
[禁 忌 证] 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癫痫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禁用;儿童、妊娠妇女及有其他疾病而不能耐受本品不良反应者。
[制剂规格] 注射剂:100万国际单位/支。
[贮 藏] 2~8℃服暗处保存。
[商 品 名] 克隆伽玛。
干扰素-r-1b
[外 文 名] Interferon-r-1b
是用大肠村菌生产的重组DNA产品,其生物活性与天然IFN-r相同,健康人静脉内注射单剂本品100 μg/m2后很快消除,同样剂量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则吸收缓慢。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后本品的平均消除产衰期则为0.6、2.9、5.9小时,无累积作用,用于治疗慢性肉芽肿瘤。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发热,皮疹和寒战,多数症状较轻。
孕妇禁用,心血管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慎用.
规格为50μg/支.
聚肌苷酸-聚胞苷酸
[中文别名] 聚肌苷酸胞嘧啶核苷酸,聚肌胞苷酸,聚肌胞。
[外 文 名] Polyinosinic acid-polycytidylicacid.
[外文缩写] Poly I:C.
[药理作用] 本品为一种高效干扰素诱导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免疫作用。干扰素主要作用于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和肿瘤的复制和增殖。Poly I:C则主要通过诱生干扰素并特异地与病毒聚合酶给合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在体外,本品可抑制多种动物实体瘤及白血病等恶生肿瘤的生长,其作用于机制作用、促进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等相关。
[体内过程] 本品注射给药后1小时内有48%可被核酸酶水解,血浆半衰期不于0.5小时。本品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临床应用]
(1)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因热,流行性男型脑炎,病毒性角膜炎,带状疱疹,各种疣类及呼吸道感染等。
(2) 可用于恶生肿瘤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每次1~2mg,每2~3日1次。预防流感,则应使用滴鼻剂。
[不良反应] 除少数患者注射后有头昏、头痛、口干、恶主、乏力及一过怀低热,注射局部疼痛外,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禁 忌 证] 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本品系大分子物质,具有抗原性,应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制剂规格] 注射剂:1mg/支,2mg/支;滴眼剂,滴鼻剂:0.05%~0.1%。
聚腺苷酸-聚尿苷酸
[中文别名] 聚腺苷酸尿嘧啶核苷酸,聚腺尿苷酸,聚腺尿。
[外 文 名] Polyadenilic-polyuridylic acid.
[外文缩写] Poly A:U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及临应用一聚肌胞相似。
替洛隆
[中文别名] 泰洛龙,乙氨萄酮。
[外 文 名] Tilorone.
[外文缩写] DEAF。
[性 状] 本品为桔黄色结晶,易溶于水。
[药理作用] 本品质小分子干扰素诱导剂,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能保护不鼠不受病毒和葡萄球菌感染,对多种动物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增强抗体的产生。用药后,残留于肺者较多,可能由于肺内吞噬细胞吞噬后,胞浆所形成的泡沫可阻止粉尘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抑制肺纤维化。
[体内过程] 给小鼠口服250mg/kg,6小时后即可检出干扰素,12小时达到最高浓度,2日后才消失。
[临床应用]
(1) 可用为肿瘤辅助治疗药物,对恶性黑色素瘤、皮肤转移瘤、肾癌有效。
(2) 可用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3) 可用于矽肺。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0.3~0.5g,可连服7~10日,一般每日不超过10mg/kg。
[不良反应]
(1) 对骨髓造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2) 神经系统反应:可有头痛,头晕,嗜睡,失眠,乏力。
(3) 胃肠道反应: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4) 剂量过大时对心脏右有一定毒性。
[制剂规格] 胶囊剂:0.3g/粒,0.5g粒。
[贮 藏] 低温保存。
白细胞介素-2
[中文别名] 白介素-2,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外 文 名] Interleukin-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
[外文缩写] IL-2。
[性 状] IL-2有天角的纯化产品及重组基因工程制备的产品两各。重组的IL-2系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和一种无菌、稳定、高纯高的冻干制剂,呈白色粉末状,易溶于水,溶解后为透明液体。
[药理作用] 折白红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1976年由Morgan等人首先发现。根据来源不同,IL-2可分为天然与非天然两各。天然IL-2为正常人外周血淋纠细胞、扁桃体淋巴细胞及脾脏经胞所产生,是一种糖蛋白,由一条单股多肽链与糖基结合而面,分子量为19~20千道尔顿(kD)。非天然IL-2可来源于人工建株的细胞,但主要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此IL-2不含糖基结构,是由1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含有一个链内二硫键,分子量为15kD,分子内含有50%的螺旋强构,其中二硫链在维持IL-2分子活性构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IL-2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但都是通过与IL-2受体(IL-2R)结合来实现的。IL-2R分子是由一个基因而来的,IL-2R由2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为骨架构成。IL-2与IL-2R分子是由一个基因而来的,IL-2R由2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为骨架构成。IL-2与IL-2R的结合可使相应的细胞由G1期进入到S期。
IL-2既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基本物质,又是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调节者,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活性。IL-2的靶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其生物活性主要有促进T细胞生长及克隆性扩增,诱导或增强劝胞毒性细胞的杀伤活性,协同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免疫球蛋白(IFN),白介素4~6和集落刺激因子(CSF)与诱导淋巴细胞表达IL-2R等。
(1) 促进T细胞增殖:现已研究表明,促使T细胞增殖的真正信号是IL-2,表达IL-2R并成为IL-2的靶细胞。当IL-2减少时,正在增殖中的T细甩可停止分裂而进入Go期,但仍保持其功能状态。IL-2是机体最主要,最强有力的T细胞群体的克隆性扩增,刺激一些淋蛋因子(如肿瘤坏列因子,干扰素-r等)的产生及T辅助细胞(Th)数目及功能的提高等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2) 诱导或增强细胞毒性细胞活性:细胞毒性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性T细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等,IL-2能诱导或增强这些细胞毒性细胞的活性,如IL-2可间接通过IFN-r使NK活性增强,亦可直接促使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增殖并分泌其他淋巴因子(包括NK);IL-2还可诱导情LAK活性,LAK能杀作对NK细胞不敏感的瘤细胞,特别是杀伤实体瘤细胞不敏感的瘤细胞,特别是杀伤实体瘤用细胞不敏感的瘤细胞,特别是杀伤实体瘤纵横驰骋胞。较高剂量的IL-2能使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其杀伤活性增强。
(3) 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IL-2可与INF-r协同诱导B细胞分化增殖,产生免疫球蛋白,且能直接使活化和转化的B淋巴细胞表达IL-2R。
(4) 可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白介素4~6与集落刺激因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体内过程] IL-2经静脉注入体内后,其半衰期极短,在人体内为5~7分钟。其血药浓度随其注射剂量和注射击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肌肉或皮下注射能延长其中血中的时间,分别为2、6小时。IL-2在肝、肾、脾、肺聚集较多。肾脏是IL-2的主要清除器官,可能在肾中降解而分泌入尿。静脉较大剂量(1.5万~2万国际单位)IL-2才能在体内产生免疫效应,连续静脉注射可维持IL-2于一定水平。一般认为IL-2血浓度达到100pmol/L时就足以使IL-2与高亲和力IL-2R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因皮,持续静脉滴注3x106国际单位/24小时或皮下注射3x106国际单位时就要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临床应用] 皮下或静脉注射:皮下或静脉注射:主要用于肾癌、黑色素瘤、膀胱癌、结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喉癌、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等肿瘤的全身治疗;腔内注射:主要用于治疗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引起的胸腹水;瘤体内注射:如皮肤淋巴瘤、黑色素瘤、膀胱癌、脑部肿瘤等;淋巴结和淋巴管内或周围注射:如转移性淋巴结、头颈部鳞癌等;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癌;动脉内灌注:如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用法用量] 皮下或静脉注射:每次50~100万IU/m2 ,每周2~3次,4~6周为1周期。
腔内注射:每次50~100万国际单位,每周1~2次,2~4周为1周期。
瘤体注射:每次5万国际单位以上,隔日1次,2~3周为1周期。
[不良反应]
(1) 发热、寒战、头痛、头晕、无力、恶心、呕吐等。
(2) 水潴留,体重增加,伴毛细血管渗漏症候群,有时右出现肺水肿,急怀呼吸窘迫症,缺氧。
(3) 心肌损伤,低血压,严重者可以致死。
(4) 甲状腺功能低下及某些神经精神症状。
(5) 腹泻,皮疹,明显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转氨酶活性升高,高胆红素血症,肾功能障碍等。
[禁忌证] 既往对本品有过敏者或其他亚重疾病而不能耐受本品这副反应者禁用;小儿及孕妇慎用。
[注意事项]
(1) 患者对本品的反应和耐受性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故用药时剂量由小到大,并根据患者的反应程度调不足剂量及疗程。
(2) 不良反应明显者可给予消炎痛或升压等措施对症处理。
[制剂规格] 注射剂:5万国际单位/支,10万国际单位/支,20万国际单位/支,50万国际单痊/支,100万国际单位/支。
[贮 藏] 置于2~8℃暗处存放。
胸腺素
[中文别名] 胸腺肽,胸腺多肽,胸腺素F5。
[外 文 名] Thymosin,Thymic-F5.
[外文缩写] TFS,TP。
[性 状] 注射剂为淡黄色澄明液体;片剂为白色肠溶片,除去包衣显淡黄色;胸腺因子注射剂为无色澄明水溶液。
[药理作用] 本品是从小牛、猪等动物胸腺中提取的一在肽激素的总称,多为胸激素的活性组分,由十余种活性多肽组成。自小牛胸腺提出的纯化品分子量为1000~15000,由猪胸腺肽是胸腺上皮细胞的分泌产物,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所必不可少的要素。TP可增淋细胞表面E受体,使未成熟的T淋巴细胞分化,转变为成熟的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并使T淋巴细胞产生搞体的作用,使机体免疫相对平衡;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甚微。TP还能使感染病毒、细菌的患者体内溶液免疫的影响甚微。TP还能使感染病毒、细菌的患者体内溶菌酶浓度增加,补体C3和调理素水平明显提高,吞噬作用增强。本品无明显的种属特异性。
[临床应用] 试用于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皮肤、粘膜真菌病等免疫缺陷病。对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身免商性疾病有一定疗效。对复发性口疮、麻风、重症感染、慢性肾炎等伴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其效果最满意;对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某些眼病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每次50mg,每日或隔日1次。
静脉注射:每次50mg,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按1:4稀释。
静脉滴注:每次50~200mg, 每日或隔日1次。
口服:每次5~15mg,每日1~3次,饭前1~1.5小时口服。
[不良反应]
(1) 对过敏者应及时停药,大剂量滴注不宜过快。
(2) 发现药液混浊、变色、则不能使用。
[制剂规格] 注射剂:2mg/1ml,5mg/2ml,50mg/10ml,100mg/50ml;片剂:5mg/片,15mg/片,20mg/片。
[贮 藏] 置低温(10℃以下)保存。
胸腺五肽
[外 文 名] Thymopoietie.
[外文缩写] TP-5。
[性 状] 冻干制剂。
[药理作用] 胸腺五肽是胸腺生成素Ⅱ(由49个氨基酸组成)中5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片段,1985个在意大利上市。实验研究表明,本品可选择性诱导Thy-1+的前胸腺细胞转化为Thy-1+的T细胞,其T细胞分化人用由细胞内cAMP水平上升,从而诱发一系列细胞内反应。还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多元核嗜中性白细胞的酶和吞噬功能,升高循环抗体含量,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活化CD4+、CD8+细胞,增加干扰素的产生。
[体内过程] 本品肌注后在血浆中很快由蛋白酶和氨肽酶降解为氨基酸,半衰期仅30秒。
[临床应用]
(1) 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免疫功能损伤者,年老体衰免疫功能低下者。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
(3) 乙型肝炎,Ⅱ型糖尿病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mg。
[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偶有嗜睡感。
[制剂规格] 冻干粉针剂:1mg/支。
肿瘤坏死因子
[外 文 名] Tumor necrosis Factor.
[外文缩写] TNF。
[性 状] 成熟的TNF是一种分子量为1700道尔顿的疏水性蛋白质,等电点3.9,不耐酸和热,对蛋白酶较敏感,70℃时活性仅保持1小时。目前用基因工程技术已能对TNF进行修饰或结构改造,从而使其生物学功能发生改变,增强其搞肿瘤活性。
[药理作用] TNF是1975年由Currie、Carwell分别发现并报道的,同年Old在Sloan Kettering癌症研究所定名为TNF。1984年,日本即可以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TNF是一个分子家簇,代表一族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的产物。由巨噬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因子称TNF-α,分子量为18600道尔顿;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因子称TNF-β,分子量为17000道尔顿,淋巴毒素(lymphotoxius,LT)亦属TNF-β。人类TNF和LT基因是紧密相联的,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TNF和LT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关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基因区内。一般情况下,TNF和LT基因只有经过诱导才能被转录,进而翻译产生相应的蛋白质。巨噬细胞产生TNF要经过两次诱导,第一次以某些佐剂(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等)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增生,1~2周后再以另一种激活剂在第二次注射后1~2小时,血清中即可积累TNF。
抗肿瘤作用是TNF重要的生物活性,TNF可致肿瘤坏死,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或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活化或诱导致些水解酶而杀伤瘤细胞。对多种肿瘤有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LAK细胞等的细胞毒性都与TNF的参与有关。TNF在体内的抗癌机制比较复杂,涉及体内一系列生化反应。它既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如与瘤细胞膜上受体强合形成复合物,后者在细胞膜上形成帽状聚集后再进入细胞,微丝与微管在细胞内移动,与溶酶体结合,释放溶酶体酶使细胞自溶;也可通过阻断肿瘤血液供应,促进宿主炎症反应,刺激巨噬细胞细胞毒性和刺激产生具有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抗体等间接途径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另外,TNF还具有诱导细胞分作用,如诱导巨哓细胞分化成熟,与其他细胞民因子一起可诱导IL-60、ML和ML-1细胞沿单核-巨哓细胞途径进一步分化,且在细胞出现分化特征的同时,细胞增殖率亦随之下降。
TNF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地接细胞毒作用。可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反应,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穿过内皮积聚;且可增加血管内皮表现MHC-I类抗原表达,增加前凝血酶和降低血栓调节素的产生,使血液凝固,致组织缺氧坏死。
[体内过程] 重组人TNF-α的红代动力学研究发现,给小鼠肌肉注射rHuTNF-α后,很快进入血液循环,0.5小时达高峰,主要分布在肝、肾、皮肤及胃肠道内,半衰期为1小时。
[临床应用] 正在进行Ⅰ、Ⅱ期临床使用的制剂,研究结果显示,对结肠癌、胰腺癌及B细胞淋巴瘤、胃癌、肝癌们腹水者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TNA可作为瘤内注射、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其最大耐受量为200μ g/m2。试用剂量为每次150~200μg/m2,每周2次。连用4周。
[不良反应]
(1) rHuTNF剂量低于每日75~100μg/m2,患者能较好耐受。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可逆性发热,寒战,头痛和其他流感样症状,消炎痛可减轻这些反应。
(2) 较高剂量时,可引起低血压,此为 rHuTNF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且可出现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下降。
(3) 可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通透性改变,产生肺水肿及体液潴留,其程度与剂量、应及肝损害。肌肉注射,可致局部炎症反应。
(4) 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庆及肝损害。肌肉注射,可致局部炎症反应。
[注意事项]
(1) 肿瘤局部注射给药并行果较好,副作用相对较轻;估计TNF的有效治疗剂量约为允许毒性剂量的5~25倍。
(2) TNF治疗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副作用十分严重,提高TNF的抗癌活性,降低TNF的毒性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3) TNF与IFN、IL-2联合应用,既可减轻不良反应,又可对杀伤肿瘤细胞起相辅相成的作用;与5-FU及热疗合用可提高TNF的抗肿瘤疗效。
基因工程药物——α-干扰素2006-07-11 16:33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它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英文名称为Interferon,简称IFN。干扰素是1957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的。他们把灭活的流感病毒作用于小鸡细胞,结果发现这些细胞产生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流感病毒,并且能干扰其它病毒的繁殖,因此,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干扰素”。以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机体对入侵的异种核酸(包括病毒)都产生干扰素以进行防御。当机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它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防御系统。
Α-干扰素有多种亚型,其中最大的一类亚型是α-干扰素。Α-干扰素具有三大功能: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1)抗病毒作用:这是干扰素最重要的也是应用最广的作用。干扰素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α-干扰素具有强有力的抗病毒复制作用,是迄今为止治疗慢性乙肝的首选抗病毒药物,是治疗丙肝的唯一有效抗病毒药物。并且对其它多种病毒感染也有效。(2)抗肿瘤作用:α-干扰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治疗肿瘤的细胞因子。它通过直接抗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3)免疫调节作用:α-干扰素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间接地发挥抗病毒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以往所用的干扰素是采用特定的诱生剂诱导人白细胞,经提取后制成,此为血源性干扰素。血源性干扰素容易被全血中的病毒污染,从而威胁使用者的健康;并且血源性干扰素提取纯度低,比活性低,生产成本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干扰素在临床上的使用价值。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先进的基因工程重组技术,可以在人体外大规模生产人干扰素,这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基因工程α-干扰素系从人细胞中克隆出α-干扰素基因,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然后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α-干扰素蛋白从菌体中分离、纯化,即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α-干扰素。基因工程α-干扰素与血源性干扰素相比,具有没有污染、安全性高、纯度高、比活性高、成本低、疗效确切等优点。
基因工程α-干扰素的出现,是干扰素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使得α-干扰素能进入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人们能获得大量活性高、疗效好的α-干扰素,从而使α-干扰素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于人类。
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基因工程干扰素根据其来源和分子结构的不同,有α-1b, α-2a, α-2b三种亚型,其中α-2a, α-2b型为进口产品或国内仿制产品,而α-1b型干扰素系采用中国健康人白细胞来源的干扰素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干扰素。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多年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白细胞在受到病毒攻击后,产生的多种干扰素中以α-1b型干扰素为主。因此基因工程α-1b型干扰素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疗效显著(显效率与国外产品相同)、副作用较同类产品低、不易产生中和抗体等优点,更适合中国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