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万古霉素  酵母  谷氨酸发酵  发酵  发酵罐  维生素  胰岛素  蛋白酶  阿维菌素  柠檬酸 

不同添加物对L-色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影响

   日期:2011-01-12     来源:发酵工业网    作者:发酵网    浏览:1483    评论:0    
  

  L-色氨酸在人体内不仅可以转化为5 HT、褪黑素、尼克酸等生理活性物质,并以此影响血压、痛觉、情绪、睡眠及神经内分泌活动,对于治疗抑郁症、失眠、高血压、肝性脑病、经前期紧张综合症、肝性脑病、震颤麻痹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利用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先后有Os amuKurahashi等[2 3]、IsamuShiio等[4]根据代谢控制发酵原理对L-色氨酸发酵进行了研究。补料分批发酵是指在发酵过程中,连续或间歇补加一种或几种培养基成分,但发酵过程中不取出发酵液的发酵方法。与分批发酵相比,补料分批发酵可降低发酵液中底物浓度及发酵液粘度,提高菌体对氧和营养成分的利用率,解除底物的抑制、产物的反馈抑制和葡萄糖分解阻遏效应,从而更有利于目的产物的生成,达到较大幅度提高目的产物产量的目的。氨基酸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报道[5 8]不少,本文对L-色氨酸的补料分批发酵进行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TQ2223(Phe-+Tyr-+5MTr+SGr+5FTr+CINr),天津科技大学代谢控制发酵研究室保藏菌种
1.2 培养基  
(1)活化培养基/g·L-1:葡萄糖1,蛋白胨10,牛肉膏10,酵母膏5,NaCl2.5,琼脂20,pH7.0~7.2。  
(2)种子培养基/g·L-1:葡萄糖30,(NH4)2SO4 2.0,玉米浆30mL,豆饼水解液20mL,KH2PO4 1.0,MgSO4·7H2O0.4,MnSO4·H2O 0.01,FeSO4·7H2O 0.01,VB1300μg,VH200μg,pH7.0~7.2。  
(3)发酵培养基/g·L-1:葡萄糖80,(NH4)2SO442,Phe0.15,Tyr0.15,豆饼水解液19mL,玉米浆22mL,KH2PO41.0,MgSO4·7H2O0.4,MnSO4·H2O0.01,FeSO4·7H2O 0.01,VB1100μg,VH50μg,补氨时(NH4)2SO4 60,pH7.0~7.2。
1.3 培养方法  
(1)斜面活化培养:32℃培养(20~24)h。  
(2)种子培养:500mL三角瓶装液25mL,9层纱布封口,置于回旋式摇床上(220r/min),32℃振荡培养16h。  
(3)摇瓶发酵:500mL有挡板的三角瓶装液20mL,接种量10%,初始pH7.2,9层纱布封口,置回旋式摇床上(180r/min),32℃发酵72h。发酵过程补料量为10mL。总装液量为30mL。补料次数、补料时间、每次补料体积随试验要求。
1.4 分析方法  
(1)发酵液中残糖测定:采用SBA-40C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  
(2)pH的测定:用精密pH5.5—9.0试纸测定。  
(3)发酵液中L-色氨酸含量测定:采用比色法测定[9]。
2 结果与讨论
2.1 流加(NH4)2SO4对发酵的影响  
产物的积累随着菌体生长不断增加,在底物不断消耗的过程中,(NH4)2SO4过早耗尽,成为产酸进一步积累的限制条件。所以只要继续供给足够的氮源,微生物仍有能力再生成L-色氨酸。
2.1.1 初始(NH4)2SO4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保持葡萄糖总浓度(130g/L)、初糖浓度(80g/L)、(NH4)2SO4总浓度(60g/L)不变,从发酵第24小时开始间隔6h补加一次葡萄糖。考察了不同初铵浓度,在发酵第24小时一次性补加剩余硫酸铵的发酵工艺对产酸的影响。补铵后每瓶总装液量仍为30mL。实验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初铵浓度以20g/L硫酸铵为好。初铵浓度偏低,发酵第24小时补铵量相对最高,补铵后与分批发酵的基质条件相差不大,仍属于在较高浓度铵盐环境下发酵,因而产酸量提高不明显:初铵浓度较高,发酵24h的铵盐浓度仍较大,补铵后菌体仍处于较高浓度铵盐环境下发酵,因而产酸量亦相对较低。
2.1.2 不同(NH4)2SO4补加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考察了初糖浓度(80g/L)、初铵浓度(20g/L)相同,而补铵次数、补铵时间不同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每瓶装液量为20mL,含(NH4)2SO40.4g;每瓶补(NH4)2SO41.4g,补糖、补氨总体积定为10mL。
方式A于发酵第12小时一次性补加剩余的(NH4)2SO41.4g;
方式B于发酵第12小时和24小时分2次补加(NH4)2SO4各0.7g;
方式C于发酵第12、24、36小时分3次补加(NH4)2SO4各0.47g:
方式D于发酵第12、24、36和48小时分4次补加(NH4)2SO4各0.35g。实验结果见图2。

  
从图2可知,以补铵方式D即多次少量补铵、铵盐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以下的发酵效果最好。
2.2 分次添加玉米浆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玉米浆中富含氨基酸且价廉,为了在同等发酵时间下比较发酵效果,当糖浓度降到(10~20)g/L时补加葡萄糖液,继续发酵72h。在发酵第16小时一次性分别添加7、10和13mL/L的玉米浆。不同玉米浆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玉米浆添加量为10mL/L时L-色氨酸的产酸率最高。通过补加玉米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酵液的产酸率,但由于发酵中有机氮源过于丰富,会造成菌体的过度生长,泡沫过多影响溶氧,从而引起耗糖速度的明显加快,其结果是L-色氨酸对葡萄糖的转化率降低。
2.3 补加L-苯丙氨酸、L-酪氨酸对发酵的影响
2.3.1 L-苯丙氨酸、L-酪氨酸添加比例对L-色氨酸积累的影响  
按1.2.3培养基改变L-苯丙氨酸、L-酪氨酸添加量,在不同的L-苯丙氨酸、L-酪氨酸的比例及添加量下发酵,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当L-苯丙氨酸、L-酪氨酸的添加比例为1∶1时,能得到一个适合L-色氨酸积累的L-苯丙氨酸、L-酪氨酸浓度范围。在这个范围内,L-色氨酸的积累表现为与L-苯丙氨酸、L-酪氨酸在低浓度成正比,而在较高浓度下成反比关系,较好地反映了L-色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规律。因此可确定L-苯丙氨酸、L-酪氨酸的最适添加比例为1∶1。
2.3.2 一次添加方式时L-苯丙氨酸、L-酪氨酸添加量的确定  
按L-苯丙氨酸、L-酪氨酸的添加比例为1∶1,一次添加量分别为100mg/L、200mg/L、300mg/L、400mg/L,从第16小时起每隔16h取样测L-色氨酸的产量,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看出,当一次添加量为300mg/L,发酵终止时,L-色氨酸的产酸率最高。因此可确定采用一次添加法时L-苯丙氨酸、L-酪氨酸的最佳添加量为各300mg/L。


2.3.3 L-苯丙氨酸、L-酪氨酸分次添加的研究  
由图5可知,当L-苯丙氨酸、L-酪氨酸初始添加量为200mg/L时,16h的发酵液中L-色氨酸积累量最高。因此,分次添加时,L-苯丙氨酸、L-酪氨酸初始添加量应确定为200mg/L。比较了从第16小时起每隔8h补加不同量的L-苯丙氨酸、L-酪氨酸,结果如图6所示。


3 结 论  
研究了在L-色氨酸低糖流加发酵过程中分别补加(NH4)2SO4、玉米浆及L-苯丙氨酸、L-酪氨酸对发酵的影响。确定了补加(NH4)2SO4时的最适初始浓度为20g/L,分多次少量补加效果最好;玉米浆的最适添加量为10mL/L;此外还确定L-苯丙氨酸、L-酪氨酸的最适初始浓度为200mg/L,每8h添加40mg/L,时产量最高。在发酵中期分次添加上述物质可以使L-色氨酸的产酸率最高达到12.1g/L。

 
     
    更多>同类技术资料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资料
    网站首页  |  设备维修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4036847号-1
    Powered By DESTOON